新时代农林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实践探索
2024-04-22张倩周思聪
张倩 周思聪
摘 要: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农林高校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学科优势,主要体现在特色农史、实践活动、知行合一等层面,这些传统与学科实践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对此,农林高校应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独特性,以价值引领、课程设置、实践体验、学生主体与校园文化等多维度为抓手,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样化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农林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3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这表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价值,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的主阵地,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技能培养与实践锻炼的关键领域。进行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从而形成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2]。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劳动教育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3]。劳动教育具有培养正确劳动观、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的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达到“育德、增智、健体、益美”的综合性育人目标。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当前,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处于结构性失衡状态,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环节忽略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4]。因此,高校要深刻理解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构德智体美
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总要求。
(二)巩固劳动教育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环节
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劳动教育体现出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义,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容。从中华民族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艰苦岁月中不难发现劳动实践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等,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从我们党的光辉岁月与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更加坚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树立起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5]。
(三)加强劳动教育是促成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建国以来,从我国的劳动教育历史演进中不难发现,劳动教育日益呈现出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教育对个体身心健康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6]。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对个体身心健康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独立精神和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勤俭节约、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让学生熟练掌握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形成健康的体魄,由内培养出一种“珍惜劳动成果、能劳动、想劳动”的劳动情感。
二、农林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马克思将劳动按性质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曾在一段时间被二元分割,体力劳动被标签化、污名化,但事实证明,二者并不是分割的关系,体力劳动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X高校是陕西省农林高校中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之一,于2020年開始对新生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的培养,因此本文选取X高校作为样本,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观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收集数据,回收样本215份,有效样本214份,有效率为99.53%。
(一)农林学科与劳动教育的亲和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林高校的办学历史一直秉持优良的农业文化,X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贴近“三农”、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优良传统,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这一办学理念也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历史文化等优秀文化一以贯之。当前,各类高校的劳动教育较为普遍的都是对宿舍、公共区域的清洁与整理,而X高校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在本次调查中,80.84%的受访者谈到所在专业参与实习锻炼的机会比较多,可以满足实际的劳动要求;56.07%的受访者表示参与最多的体力劳动是本专业劳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农林高校,X高校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试验田、实验室、课堂中的“农文化”,也体现出农林学校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的亲和性。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劳动教育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X高校于2020年正式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必修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让更多学生通过身心参与和手脑并用的方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调查,72.43%的受访者表示在劳动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会经常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在课堂中,学生可以全方位、体系化地领会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在日常生活、生产与服务性等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这种系统性的课程设置、科学性的内容安排与灵活性的考核方式,让学生体悟劳动的意义价值,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
X高校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各个阶段的学生,也开展了基础性的劳动观教育,其中以夏收、夏种、夏管(以下简称“三夏”)的劳动教学最具特色。这种独特的实践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劳动中通过教师在田地间的授课讲解、一一指导、学以致用,以可操作化、宽口径、重基础的劳动教育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帮助学生从对基础性劳动教育知识的理解到能够操作再到掌握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在本次调查中,80.37%的受访者谈到X高校的“三夏”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67.76%的受访者肯定了学校定期组织的与专业相关的到劳动教育基地实习,且收获颇多。X高校独特、可操作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受到校内学生的较好反响。
调查发现,当前轻体力、重脑力、不愿劳动的劳动认知仍然存在,劳动功利化趋势仍然显著,总体缺乏勤劳朴素的劳动品质与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做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原因是体力劳动工资低、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功利化趋向和社会精英模式观念的盛行。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X高校也进行了劳动教育的多维度实践探索。
三、农林高校劳动教育的多维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7]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农林高校要遵循劳动教育价值内涵的机理,积极开展加强价值引领、完善课程设置、强化实践体验、坚持学生主体与建设校园文化等实践探索。
(一)加强价值引领,顯化劳动教育的目标性
高校要通过价值引领,不断凸显劳动教育的目标性导向,让大学生转变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二元分割的传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型人才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高校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将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相结合,积极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劳动历史知识竞赛”“文明宿舍大比拼”“志愿服务”等社会
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新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与品德修养。
(二)完善课程设置,增强劳动教育的理论性
农林高校要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阵地的关键性作用,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性,以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思想上重视劳动,在课堂中领悟劳动,在社会中实践劳动。在调研中,72.9%的受访者认为X高校具有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但仍然有74.3%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这也表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与需求日益增长。因此,要将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具体专业相结合,坚持理论体系与专业特色同向同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课也要根据劳动工具、技术、形态的时代性变化,不断创新教学体系,增强劳动教育的理论性,丰富教育内容,塑造“有信念、懂知识、勇担当”的新青年群体。
(三)强化实践体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农林高校要传承独特优良的劳动教育传统,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与劳动经验成长,通过开展“三夏”“进田地”“工训”等具体的实践,增强学生对劳动场景的熟知与淬炼操作,并通过反思总结与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从数据分析结果看,62.15%的受访者认为X学校具有丰富、与专业相关的劳动实践。在这一基础上,学校还要进一步丰富实践形式,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锻炼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与提升劳动素养的双重目标;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志愿服务类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向基层,在志愿服务中体悟劳动过程与劳动精神,在服务中学知识、长才干,提高社会责任感与劳动积极性;通过大学生“双创”等创新型劳动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劳动技能,以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四)坚持学生主体,加强劳动教育的主体性
农林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围绕广大学生的实际成才需求,结合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以学生群体为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主体性与主体意识,通过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劳模故事、弘扬劳动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首先,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开展“劳动创造幸福”等专题教育。其次,弘扬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大学风尚,将劳动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培养“爱劳动、勤劳动、善劳动”的高素质新时代青年。最后,将诚实、道德、勤劳等工匠精神纳入理论知识框架,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建设校园文化,强化劳动教育的日常性
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文化和社会氛围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8]。农林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有57.94%的受访者认为要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可通过劳动周、农事训练、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在校园内举办“劳模大讲堂”、劳动模范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报刊、广播、网络媒体等文化宣传载体将劳动模范所体现出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推广宣传,以同辈群体的模范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企业、乡村,以此形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强化劳动教育的日常性。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9]因此,只有在劳动中才可以充分发挥人的社会价值。农林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有着较为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农业历史、农业学科、农业专业与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学理上的亲和性,这种学科专业优势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对全校学生开设了劳动必修课,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知识结构与劳动场景体验,深化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劳动教育,将热爱劳动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让劳动教育成为引领学生增长见识、激发兴趣、体验美感、享受成果的实践过程。因此,农林高校更应立足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围绕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价值引领、课程设置、实践体验、学生主体与校园文化等多维度、多样化的实践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让学生群体通过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做新时代的建设者与追梦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
话[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1).
[2] 曲霞,劉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
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3] 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
[4] 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
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
[5] 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9(14).
[6]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
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
[7]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研究,2018(10).
[8] 郑娓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
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
[9] 习近平.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
现[N].中国青年报,2013-0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