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2024-04-22曾乐庆

青年文学家 2024年3期
关键词:男孩儿班级老师

曾乐庆

因为近期准备培训讲座,我才有时间停下脚步,端详我这一路走过的人生印记。它像一本书,一本厚重的书,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生动起来,阔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喊着向我拥来。他们欢快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畔……

那天晚上,我打开电脑,拉出键盘,当敲出第一行字时,只觉得心中因教育而积蓄了几十年的某种思绪,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在键盘上恣肆奔涌,无法抑制。此刻,我敲击键盘的手指也不禁微微颤抖。

一、点燃窗烛

我出生于教育世家,自小就听着一声声“老师”的呼唤,并在扮演“我是老师”的游戏中长大。我不曾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拥有“老师”这个称呼,而且这一叫就是二十多年。

1995年,我这名充满理想和期待的职业初中教师,在风一般的洒脱和随性中启航了。起初,我只是一个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工作,但又不善思考的年轻老师;是一个不迟到、不早退、不常请假,但又很贪玩的年轻老师;是一个期待收获、渴望成功,但又不勤奋的年轻老师;是一个被德育主任视为“扶贫”对象,时时刻刻被叫去谈话的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个打着“爱”的旗帜,高喊“爱”的口号,却不懂“爱”的真意的年轻的班主任老师。

回想起来,真是一段最为迷茫而无助的经历。

2004年9月10日,教师节。

“老师,怎么没有你的奖状?”罗芬的好奇,打破了我原本的平静。我没有告诉孩子我也是一个“新生”,只是用近似于尴尬的微笑以示回应。表彰大会虽然结束了,但孩子提出的那个问题并未在我的心头散去。自此,我铭记:要给孩子呈现一个最优秀的自己。

空教室里有我备课的身影,操场上有我读书的背影,办公室内有我侧耳倾听的身影,马路上有我与孩子们的细语声,桌椅间有我和孩子们嬉戏的笑声。

我也曾请求中考前的孩子们再做一份试卷,也曾拉起耍赖坐在操场上的李恒山并把他送回家去,曾与文艺秘密约定比谁先拿第一,曾久久目送那个向我深鞠一躬转身离去的毛冠军……我曾有过急躁与不安,担心孩子们在这决定命运的中考战役中,折戟沉沙;我曾有过恐慌与焦虑,害怕失去这些自己用了心、动了情的孩子们。

三年瞬间即逝,我还没有站稳脚跟,还没有领到一张奖状,还没有让孩子们看到一个努力优秀的我,他们就匆匆远去了,带着我的不舍与遗憾离开了。临走时,他们曾抱着我说:“曾妈,你带着我们太辛苦了,带个重点班吧,轻松些!”

“曾妈”的称呼一直被叫到现在。

盛夏的六月,孩子们走了。金秋的九月,我第一次收获了校级“优秀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的奖状。

心灵拷问:

当初那一声尴尬的质问給我带来了什么?

其实,我是喜欢孩子的,但多年的教育经历让我意识到,喜欢孩子和爱学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多是一种天然的内心感情倾向;后者当然也是一种感情,只不过蕴含着一种教育者的责任。做老师,做班主任,感情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仅凭感情,还要负起责任,对每一位孩子带有尊重与理解。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再次扬帆起航。

二、相触相然

每个孩子都会引起我的兴趣,我总想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在细枝末节中捕捉他们思想情感的影子,琢磨着他们善变的内心世界,靠近着他们精神境界里的光源。

2010年6月11日,中考前五天。

那三年是我思想最为活跃、精力最为充沛的时期。

六月毕业季到九月的开学日,整整三个月的反思与调整,我对“优秀”的期待与渴求有了理性的思考。先让孩子们变得优秀,而我则因他们的存在感到荣耀与骄傲。

初一时,我每两周设计、组织、主持一次班级活动。“我就是我”“我给大家露一手”“金牌同桌”“一切皆有可能”等活动,成了我的传统节目。孩子们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帮助、支持、包容、理解,班级的凝聚力不费吹灰之力就形成了,班干部队伍也随之得到了逐步优化。

初二时,我便退出了独霸一方的讲台。班干部们接手重任,他们根据自己的职责及特长,创造性地制定活动方案,并细致实施。他们还在班干部会议上进行交流,听取建议,进行修改,敲定最终的活动内容。石杰的“我是辩手”、周缘的“英语角”、郭亮亮的“生存技能”、李贝龙的“数学王国游”、陶燕的“乡愁”等活动,整整占用我们一个下午的时间。那一年的周末真的很开心!

初三时,孩子们都有了叛逆行为,既然无法阻止来势汹汹的波涛,那我便顺其自然学着踏浪而行。

中考的压力大了,活动也少了许多,但并没有停止。《南京,南京》《骆驼祥子》《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放牛班的春天》《钢的琴》《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等一部部经典的影片成了我们班此时特有的符号,也融入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中。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每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就足够震撼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观影中完成了自我思考与自我表达。

那一年,老舍带着《骆驼祥子》来了,施耐庵笔下的一百零八将成了我们画板上的人物,傅聪为我们叙述了傅雷的教育故事,我们聆听了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理解。那一年我还是我,我已不再是我了,我渐渐变成了心目中的那个自己;他们还是他们,他们也已不是他们,他们也渐渐变成了心目中的那个自己。

心灵拷问:

我认为,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灵的感染,远远超越于各种“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敲击他们的心灵之窗,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教育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沉浸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之中,不断地去沉思、去感悟!

我喜欢听诗与远方的歌,也曾在禾木找到了属于我的那首远方的诗。但我认为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也该有诗和远方。我追寻诗和远方,那是每个人藏于心底的期许。但是,在到达远方之前,我们必须奋进,因为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双手赚取财富,那样才能去远方寻诗。

2010年,又是一个盛夏的六月,但我心中已有了些许凉意。我试穿了几套衣服,又在镜子前摆弄了很久很久,终于轻轻拉上门。一路上,我忍着泪水。命运又一次让我面对离别的伤痛。

三年以后,在周缘为我特制的相册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毕业那天,你在讲台上最后一次给我们汇报工作,做最后的陈词。最后落荒而逃的是你,但是你不知道吧,李云菲靠在你的办公室门上一直大哭!”我才看到当时的自己是怎样的狼狈。那一刻,我任由泪水肆意蔓延,那是挤压堵绝后的放肆,自由而奔放,轻松而张扬,酣畅而尽兴。

记得那年中考前,我看到孩子们太苦、太累……于是,就有了孩子们记忆中的画面:“进入中考最后的冲刺,你把我们和六班的孩子一起带到了学校后山去放松……”

我也总是被这些孩子拉入记忆的深渊,沉浸其中,不能自已。

心灵拷问:

教育的爱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三、寻觅渡者

人生总是在一次次寻觅与摆渡中行进,我如那武陵捕鱼人,面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在迷失前路中苦苦追寻,又在觅得津渡时欣然前行。

2013年7月22日,开学前一天。

列车疾驰于陕甘交界地区,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车厢的安逸。“校行政会决定让你接手八年级五班!”这对我来说犹如当头一棒,让我一时间竟分不清方向。“我不想中途接班,我要从初一带班!”我不假思索地回复道。“你再考虑一下,明天到学校咱们再沟通!”电话挂断了。我的心却像打翻了的调料罐,很不是滋味。

回想六、七、八整整三个月,我紧张地完成了七年级上册过半的教案书写,我慢慢地整理了自己班级管理的思绪,我精心地设计了接下来的三年班级发展蓝图。我信心满满,整装待发,足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情状。我的心绪一直无法平静。

操场上,主任语气诚恳地对我说道:“你带这个班吧,那是这群孩子们的福气!”我便走进了八年级五班的教室,当起了“后妈”。起初,我找不到调调,唱不出自己的歌,喉咙好像被人捏住了一样,喘不上气来。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我被视为入侵生物与偷渡者,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抵抗、暗箭。

单是卫生问题就让我头皮发麻。走进教室,放眼望去,看似一片安详的景象。但你可千万别低头,别移步,只要你“违规”向下瞅一眼,向前迈两步,不得了,桌与桌之间的空隙都变成了垃圾堆放处,各式各样的食品袋发出耀眼的光芒,散发着诱人的浓香。早读刚刚倾倒干净的垃圾桶,两节课后,又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吃零食是他们对时尚的解读,课间十分钟及放学后含着棒棒糖是他们对个性的追求,书包里装满了不明来历的言情小说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我决定降调处理,重新起调,找准调子把歌唱。不急不躁,低要求,严管理,让孩子们跟住调子把歌哼。

直至烧过三把火:换掉了“旧将”,启用了“新帅”,身先士卒抓卫生,“焚书”正班风。五班的新貌在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完成了重塑,耗时整整一学期。

突发事件的评论、音乐背后的故事、感动中国的人物、新闻周刊、关注“3·15”、公益宣传片的观感……给班级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

武勃勃,那个用脊背对着我,抽泣不已的男孩儿;那个在操场上如燕一般挥动双臂做操的男孩儿;那个声色绝好,会在车站等我的男孩儿;那个每次喊着“快上,快给曾老师占个座位”的男孩儿,那次他在星墩车站随着慢慢开动的公交车奔跑、追赶、微笑、挥手,停止、站立、目送。这成了我一直无法忘怀的情节,至今想起都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卢嘉亮,一个休学后留到我班的男孩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会在寒夜里悄悄地跟随我到盘旋路较繁华的地段,才肯打车回家。直到一日我与朋友相约,多坐了两站才下车,他误认为我坐过了站,从背后唤我时,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影子”一直陪伴着我,我从未孤单过。那时已是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的季节。

王帅,那个严厉、责任感极强的班长,成了我一生的记忆,刻骨铭心!我与他携手完成了班级的转型,与他配合拿到了校运动会的好成绩,与他筹谋拿到了校足球赛的冠军。同年,我们合力创造了班级地理、生物会考仅有几人不合格的奇迹;那年,我们也拿到了“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这年六月,孩子们也走了,走时给了我深深的拥抱和满面泪水,送了我动人的故事,留下了动情的画面。

心灵拷问: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带有必要且合理的惩罚。“养成教育”不就是带着某种强制性吗?迁就和纵容绝不是真爱。培养孩子做人,就是要让孩子内心深处永远有一束不会熄灭的道德火炬,照亮其漫漫人生之路,即使独处,其行为也能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四、心光致远

此时,我的心底再次听到了那如莲的清音,纵然秋叶飘零,冬雪荒寒,但我始终沉浸在那如莲的清音里,优雅从容。

2017年,孩子们都来了!

深夜,周围没有一丁点儿声音,只有我的键盘在噼啪地敲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声,这是来自教育、来自孩子内心的宏伟乐章。眼前的电脑屏幕上是一页页纯洁动情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很自然地幻化为一幅幅很美丽、很鲜活的画面,那是魏丽蓉善良而坚韧的面容,那是李昊纯真而调皮的微笑……于是,我的整个身心又沉浸在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被青春染绿的日子里!

一切的一切都还那么清晰,虽然他们只是我人生旅程中的点点滴滴,但他们的存在组成了我生命中的璀璨星辰。教育和文学给了我双重的回报,文学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一双翅膀,教育又正在圆我的文学梦。

也许你会问我:“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我毫不犹豫地说:“有呀!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会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把在教育中遇到的每一個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的孩子都当作研究的对象,心态就平和了,教育也就从容了。每天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每天我都有新的收获,每天我都会有新的感悟,每天我都在成长,每天我都有新的快乐。”

教师真正的尊严是学生给予我们的道德的肯定、知识的折服,以及情感的依恋。当我们努力地追求高尚的品质、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维护尊重学生的人格时,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

教育就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猜你喜欢

男孩儿班级老师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嗜夸如命的男孩儿
六·一放假么
害怕自己是同性恋的男孩儿
我是五个男孩儿的妈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