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收割水稻随想曲

2024-04-22赵大明

青年文学家 2024年3期
关键词:父老乡亲稻子收割机

赵大明

秋收季节,我回了趟老家。

我的老家在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的一个小山村。回家的那天,正好碰上堂叔家收割稻子。在我的记忆中,收割水稻是比较辛苦的事。因为除了挥汗如雨地舞动镰刀收割稻子外,踩着打谷机的打稻者,更是满身泥浆,汗流浃背。然而,到了老家的土地上,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情景:那小型收割机在田里不停地来回走动,将打下的稻谷自动装进了粮袋,并把打完的稻秆整齐地排放在了田里。

叔叔见我过来了,指着那台农村合作社出租的小型收割机高兴地说:“现在好多了,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累死累活地打稻谷了。”就是叔叔的这一席话,引起了我写作本文的冲动。

是呀!家乡的父老乡亲从用黄桶扮禾(方言,打稻子)到脚踩打谷机打稻,再到如今的小型收割机,劳动工具明显进步了!这些无不彰显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化雨。难怪如今的农民对党和国家感恩戴德,称颂不已。

看着眼前的情景,我的思绪飞到了20世纪70年代。

我的家乡坐落在山峦起伏的山沟中。尽管山清水秀,却是穷乡僻壤。那时,家乡的父老乡亲,每个劳动日酬金只有人民币八分钱。一年到头,人均口粮也就二百余斤,红薯和高粱成了大家的主粮。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父老乡亲在秋收水稻时,总是让两个男同志一前一后地扛着扮禾的黄桶,走向收割水稻的田间。接下来,参加扮禾的女同志们则先行把水稻割下放在田里。然后,男同志们把黄桶朝天放下。这时,站在黄桶旁边的两位女同志,迅速抱起割放在田里的稻子遞给扛桶的男同志。接着,砰砰砰的扮禾声此起彼伏,稻谷随着响声纷纷撒落进黄桶里。

那时,田野里的水稻产量不高,一亩田最多能打二百公斤。而且,负责扮禾的男人那是十分辛苦,一天下来,腰酸背疼,四肢无力。这种近似原始的收割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时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脚踏打谷机出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秋收的劳动强度比较用黄桶扮禾要小得多。同时,水稻的亩产也提高了不少。每亩(开始大面积栽种早晚两季稻)一季可产粮四百多公斤。大家的饮食由红薯丁掺白饭变成纯白米饭。

再后来,农电普及了,农机生产厂家把脚踏打谷机安装上发动机。于是,收割稻子和处理稻子,再也不用兴师动众。各家的主妇就可以轻松搞定。参加打稻的人们,再也不挥汗如雨了,只要把电闸推上去,双手抓着稻子往打谷机滚筒上翻卷就可以了。

进入21世纪后,种植水稻的父老乡亲在收割稻子时更加轻松了,他们到农业合作社去租一台小型收割机,往稻田一开动,既不用拿镰刀去割稻子,也不用手抓稻子在打谷机滚筒上翻卷了。难怪城里那么多的人都想到乡里来种田了。

说真的,随着农用器械的升级换代,加上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家乡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取消了农业税,以及免除农民上交公粮的举措实施以后,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大家无不从内心深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说实在的,这样的好事,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封建时期的历朝历代都不可能办到。

我站在田埂上,眼见小型收割机穿梭在水田里,只觉得幸福美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父老乡亲稻子收割机
走近父老乡亲
李全锁:打造黄酒品牌 回馈父老乡亲
用履带收割机送柴油
袁毅平作品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稻子黄了
未来的收割机
稻子熟了
麦收时如何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