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2024-04-21黄春晓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黄春晓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开展和推进 “新工科” 建设,先后形成了 “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和 “北京指南” 的新工科建设 “三部曲”[1]。传统工科专业要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实现注入式教学向任务和项目驱动式教学转变。高职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育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前提,大学课堂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更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前提下,传统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行之路。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翟芮[2]基于协同育人机制,以高职英语课程特征和教学目标为切入点,探究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徐晓多[3]阐述了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从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思政融入方式和思政考核等方面阐述教改实践情况;卢沛刁[4]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落脚点,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路径;唐鹏[5]通过优秀文化和典型人物案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探索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入方法。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施工技术》为例,针对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痛点难点,深入挖掘思政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当前教育部和各高校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和推动各传统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1.1 工程类专业思政元素不易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学要求达到 “专业技能传授和意识形态的巧妙结合、无缝对接” 的效果,而传统工程类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掌握、技能传递和现场实操,课程思政资源匮乏,生硬地引入思政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将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1.2 授课教师价值引领不到位
《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具有知识繁杂、实践性强、侧重于应用等特征,内容涉及钢材性能、钢结构连接计算、连接构造和现场安装等涉及钢结构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内容。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教师往往将大部分课时安排讲解专业知识,忽视了课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本身对思政课程不熟悉,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思政内容切入较突兀生硬,很难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
1.3 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工科课程教学的学生最终成绩一般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提问等表现以及课堂课后作业组成,考核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察和教学评价。然而,课程思政的考核和评价直接反映思政教学是否有效实施,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在考察学生政治观念、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同时,考察教师的课程设计、目标设置、教学氛围、价值引领等方面的成效,完善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2 分类梳理《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元素
对应《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不同方向的思政目标,结合相应教学模块的内容,分类挖掘课程思政案例,梳理课程思政元素。
2.1 爱国思政元素
以 “钢结构特点和应用” 为模块化任务,选择中国建造的典型钢结构建筑和中国冶炼制造钢材技术的发展为核心,推荐《中国桥》等纪录片作为课外延伸知识点,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结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选择工程案例,例如北京鸟巢体育馆、港珠澳大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讲述工程建设期的周边故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
2.2 专业思政元素
立足 “钢材特性” 这一教学模块,搜集因材料问题导致的反面工程案例,以图片、视频等案例素材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在一项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制作、施工的每个环节,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都可能导致工程质量或安全问题,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结合国家时事应用耳熟能详的典型钢结构工程,让学生感受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国家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以及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责任感。
2.3 创新精神思政元素
提炼工程典型案例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列举建筑施工类专业中大国工匠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动力。例如中建一局三公司的全国建筑行业 “大国工匠” 高峰,获得 “鲁班奖” 工程项目经理、中国建筑劳动模范、全国建筑行业 “大国工匠”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建筑工匠等荣誉称号,在这一份份荣耀背后,是作为劳动者的初心和坚守,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延续。通过叙述这类典型人物的生平和项目科研创新成果,激励学生们的创新热情。
2.4 工程思维思政元素
结合钢结构构件制作安装等材料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正面、反面的工程案例和思政案例资源库,引导学生培养工程思维能力。例如钢结构的连接计算和构造模块,除了针对焊缝连接和螺栓连接的计算之外,还需要基于实际情况,考虑各种连接构造要求,学生自身需要代入施工角度,考虑连接构造安装的可行性,继而进行钢结构连接模块的专业知识学习。
《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3 《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3.1 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为了明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针对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学情调研,针对我校长期合作企业开展企业用人要求调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钢结构施工技术》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如下: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真挚的爱国情怀;具有爱岗敬业、勇担重任的专业素养;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拓展工程视野,追求工匠精神。
3.2 强化教学团队思政素质
建立由党组织、班主任和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定期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主题党课、师德师风培训,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企业实践等活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企业一线学习观摩,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得教师在扎实开展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自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3.3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块
采用项目教学法,将《钢结构施工技术》课程知识内容分解为多个课程模块,分组分配教学任务并延展思政案例,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知识特点,找准切入时机,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思政教学空间,达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思政教学效果。
3.4 改革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利用学校现有的智慧职教平台建立线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在每次课程教学任务发布的同时发布思政案例的介绍、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搜集案例周边故事,拓展自身视野。另外,利用平台进行课前学情调研,课后复习测试、拓展测验中也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政素质。
线下课堂中根据学情调查结果区分课程重难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分小组汇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每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知识掌握的同时,厚植相应的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等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责任意识等良好品质。
3.5 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期末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引入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实施 “知识+能力+素质+思政” 全方位综合评价体系。知识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主要由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组成;能力评价包括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包括现场施工方案和施工管理报告的编制思路;素质考核表现在平时学习态度、小组汇报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PPT 制作等方面;思政评价可从课堂小组讨论表现、报告撰写、期末考试思政题目表现等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考核的目的不是约束学生,而是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掌握思政教学效果以及产生情感共鸣,及时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融入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4 结语
在 “新工科” 建设背景下,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施工技术》为例,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进传统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并实现同频共振,专业技能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方向。在授课过程中,将爱国、敬业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思维能力,为基础建设行业输送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