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 三维重建对提高良恶性肺结节诊断准确率的价值
2024-04-21杨瑛
杨 瑛
(苏州工业园区星塘医院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123)
肺结节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不断提升,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临床对于肺结节的定义为胸片或CT 上直径<3 cm 的团块状病灶,可将其视为肺部肿瘤的早期表现形式,相关研究显示不明原因的肺部肿瘤早期病变中多伴有孤立性肺结节的存在,并且肺结节亦具有明显的良恶性之分,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肺结节、明确结节良恶性对预防和治疗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CT 作为肺结节早期筛查与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可通过CT 影像学特征进行结节性质的早期鉴别诊断,进而指导后续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但普通CT 平扫在肺结节筛查中主要以轴位观察为主,存在较大的误诊和漏诊风险[2],为进一步提升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本研究通过对60 例肺结节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螺旋CT 三维重建对提高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2 月—2023 年6 月于苏州工业园区星塘医院行螺旋CT 筛查诊断肺结节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36 ~65 岁,平均(50.81±3.90)岁;体重指数19.25 ~26.03 kg/m2,平均 (23.15±0.97)kg/m2;有吸烟史22 例。
纳入标准:(1)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均经螺旋CT 筛查出肺部孤立性结节,且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结节性质;(3)临床资料完整;(4)均进行胸部螺旋CT 平扫,且图像质量满足三维重建标准;(5)既往无心胸部重大创伤及手术史。排除标准:(1)检查前接受其他治疗;(2)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配合CT 检查;(3)肺结节直径>3.0 cm;(4)严重胸部创伤、急性肺炎、肺不张;(5)其他部位恶性肿瘤;(6)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
1.2 方法
采用苏州工业园区星塘医院GE Optima ct620 机进行胸部螺旋CT 检查。患者仰卧位于检查床,双臂上举,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肺底,检查前需对患者进行屏气配合训练。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层厚5.0 mm,螺距1.016,转速0.35 s/r。扫描结束后图像自动上传至AW 后处理工作站,利用肺结节分析软件对结节病灶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以及VR 图像,通过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多角度观察,记录结节病灶形态,并显示最大图像以及病灶最大截面图像。
1.3 诊断方法与评价标准
CT 影像结果由苏州工业园区星塘医院影像科2 名高年资诊断医师进行阅片诊断。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肺结节良恶性质诊断金标准。(1)计算普通CT 平扫常规轴位阅片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的诊断效能,其中,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100.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00%;(2)比较肺良、恶性结节患者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图像下的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结果
病理结果证实,60 例肺结节患者中良性39 例,恶性21 例;普通CT 平扫显示,良性37 例,恶性23 例;三维重建技术显示,良性38 例,恶性22 例;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普通CT 平扫常规轴位阅片,其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3。
表1 普通CT 平扫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结果 单位:例
表2 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结果 单位:例
表3 两种方法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结果比较[%(n/m)]
2.2 良恶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及图像特征分析
良恶性肺结节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 三维重建图像下,良恶性肺结节患者的结节类型、结节直径、瘤肺界面、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CT 三维重建图像下良恶性肺结节图像特征分析
3 讨论
肺结节是指直径小于3 cm,边界可见且无肺不张、周围包绕含气肺组织的结节性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由于肺结节体积较小且发病隐匿、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因此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现象,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近年来,受大气环境、人们生活饮食习惯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临床关于肺结节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有研究认为肺结节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细胞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有关[3]。由于肺结节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多通过健康体检中的影像学检查发现,故影像学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肺结节的诊断鉴别中[4]。既往CT 检查在肺结节的诊断中已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主要是由于CT 设备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肺结节的早期发现与筛查已不再是难题,而临床也对肺结节CT 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结节性质的初步判定是螺旋CT 诊断肺结节的核心重点。在影像科日常工作中,以平扫轴位图像作为阅片诊断依据是最常用的方法,但仅依靠轴位图像进行结节诊断与结节性质评估仍缺乏一定不足之处,导致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不高[5]。
CT 三维重建技术是将二维的CT 图像通过后处理软件转变为三维立体图像,进而精确、完整地显示病灶三维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病变的辅助诊断中,如肋骨、椎体、血管等部位疾病的CT 诊断。而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普通CT 平扫常规轴位阅片,其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维重建图像下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优于常规轴位图像阅片方法。并且在对CT 三维重建图像下肺结节特征分析中发现,良恶性肺结节患者的结节类型、结节直径、瘤肺界面、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CT 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为清晰、准确、直观地显示结节病灶的形态、内部结构、边缘边界以及周围组织结构情况,对提升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影像学表现方面,肺结节病灶的病理形成过程中,肺纤维支架形成可能会导致局部肺纤维增生,这也是促使肺结节恶性进展的主要原因,CT 影像中可形成胸膜凹陷征象,同时病灶细胞分化程度与病灶的增殖速度具有密切联系,病灶内部增殖速度存在差异时会形成病灶分叶征象[6];当病灶压迫、累及支气管管腔后则可形成空泡征,此时则需高度警惕支气管肺癌的形成;当周围肺组织出现破坏、病灶高度侵袭时则代表肺结节出现浸润增殖改变,与周围组织边界模糊表现为毛刺征[7-8];而当病灶增殖速度不一且快速时,新生血管也会随之大量形成,此时便会表现出血管集束征,需警惕恶性结节的发生。而良性病灶则与之相反,良性病灶多为肺部感染、肉芽肿等病变,其病理增殖方式等与恶性病灶几乎完全相反,故在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恶性征象表现中比较存在明显差异[9]。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应用的多层螺旋CT 均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而本研究采用的64 排螺旋CT 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快速的显示结节病灶[10],在扫描速度、成像质量等多方面均较16 排CT 更具优势,图像质量更高意味着三维重建图像效果越理想[7]。在肺结节病灶显示中常规轴位图像极易与周围组织混淆,影响医师辨别、区分,二维平面图像显示内容有限,虽然在发现结节方面表现无差异,但在结节形态、内部结构、边缘边界等细节内容表现方面则存在一定缺陷[11]。而三维重建技术是建立在CT 强大的后处理工作站之上,原始图像自动上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并自动进行MPR、CPR、VR 等三维重建处理,处理速度较快且重建图像质量较高,通过多平面、多角度、多维度观察病灶[12],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显示肺结节病灶是否具有恶性特征表现,对提升肺结节良恶性质鉴别诊断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重建后的肺结节三维图像亦可上传至全院PACS 系统中,临床医师亦可通过客户端动态观察肺结节病灶形态等指标,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与预后评估[13]。
综上所述,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能够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切面观察肺结节形态与内部结构、周围比邻情况,能够进一步提升螺旋CT 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