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2024-04-21徐豪

中国报道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徐豪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可以说是最热的关键词。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開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是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

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又一次聚焦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突出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作出明确阐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愈发突出。”黄群慧说,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征的具体实现,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黄茂兴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进行了总结、概括,把我们党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向《中国报道》记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表示,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就有可能形成面向行业应用的产业链。当前,我国很多行业或产业都迫切需要最新的科研成果赋能,以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征的具体实现,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黄群慧表示。

培育新的产业趋势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经济大省的辐射带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谈到的这些要点,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当前,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看来,新质生产力基因在“新”。要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新的供给,培育新的产业趋势。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正迎来密集部署。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齐步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尤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为代表,未来产业则以航空航天、深海装备等为代表。

黄群慧指出,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协同性,是指产业体系中的各类产业技术水平处于创新、前沿状态且产业体系之间协同发展的基本特性。推动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协同性,唯有科技创新,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要求所在。

他进一步分析说,我国产业体系门类齐全且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但一些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以及产业体系之间存在“结构失调”“时空失调”等问题,部分领域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受制于人。“根据中国工程院报告,中国26类代表性制造业技术领先5类,技术先进6类,技术差距大10类,技术差距巨大5类。”

权衡也表示,现阶段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光有发展的“高速”还不够,关键还要有“质”的飞跃。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包括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通过这些社会资源,国民经济才得以运行。而到了今天,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生產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与以往不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属于通用性科技革命。“随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在数字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据也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极大改变了各行各业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发展由分工深化逐步走向相互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一些新质生产力的赛道。报告中提到,“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专家一致表示,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基本的还是人才这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培养壮大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的新型劳动者,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关键。”黄群慧说。

2月15日,浙江湖州,吉利长兴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机器臂高速挥舞,技术人员在自动流水线上忙碌作业,赶制7DCT EVO 双离合自动变速

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为各地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指明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进一步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

一方面,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真正取得实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3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黄群慧特别强调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他表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当前,以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应重点把握三大方向。一是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二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型工业化,三是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工业化。”黄群慧说。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