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4-20陈旭应程力维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文/陈旭应 张 婷 程力维(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2022 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再次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安徽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自然资源丰富
安徽省中药材品种达4 千多种,地产中药品种居全国第6 位。近年来,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左右,其中,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2.6 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44 万亩。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亳州市着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聚集药品生产许可企业227 家。
2.中医药科研有基础优势
科技创新是安徽省最大的优势。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子安徽,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1 所,居全国第9 位。省内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医药相关专业,具备着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2022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0 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 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9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 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奖励34 项。
3.中医诊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截至2022 年底,全省拥有各级各类中医院199所,其中,三甲中医院11 所、二甲中医院59 所。各县中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1500 余万人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省县域医共体模式,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中医院的目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中西医结合救治全覆盖,全省中医药参与救治率达98.8%,为我国抗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安徽经验”。
4.中医药产业发展迎来政策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持续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发展。2023 年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安徽省积极响应,“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整体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2020 年以来相继出台《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专项政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安徽省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
二、安徽省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中医药发展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业层次不高,开放程度不够,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缓慢。
1.传承与创新融合不充分,“现代化”研究不足
一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基本理论,关于利用现代科学工具、思维逻辑,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传统中医药进行解读和创新这一课题研究得还不透彻,很多临床经验和相关知识没有得到系统梳理。二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较少。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总量与沪苏浙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总体层次不高。
2.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产业化”发展不足
一是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安徽省在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缺少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政策,相比之下,沪苏浙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中医药人才的引育政策更加明确,力度更大。发改、财政、科技、教育、卫健、药监和中医药管理等多部门发布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政策、计划、项目等不能很好地联动形成合力。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安徽省中药材产业主要集中在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其他区域中医药产业缺乏重点企业和核心产品,尚未与亳州市和合肥市形成产业联动、分工协作格局。
3.要素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国际化”拓展不足
部分地方和企业不能站在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去思考和谋划产业发展,有的企业不愿意、不善于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担心名方名剂外流,与企业、资本、现代科技合作再开发魄力不够。部分地市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主动谋划和助力还不够,缺少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帮扶举措来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
三、 推动安徽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用“现代话”阐明机制,助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
一方面,用现代科技阐明中医药理论,依托合肥现代中药研发和亳州中药材基地优势,集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皖高校院所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优势科研力量,开展“中医药+人工智能”“中医药+脑科学”等前沿研究,助力中医药理论系统传承创新。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研发中医数字化辅助诊疗装备,开创中医数字化路径,让中医特色从“模糊”向“精确”转化,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同频共振,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体系,引领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
2.加快交叉学科建设,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立足安徽省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学科与现代医药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把传统“师徒传承”模式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注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流派传承及活态传承。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经验丰富的中医药行业专家“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进一步抓好中医药人才的招引,引进一批省外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3.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提升中医药全链条科技创新能力
以中央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强化科技主管部门抓统筹的职能,集中力量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和重大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科研支持,如在省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专项基金”,提高中医药项目资助率。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打通中医药的产学研合作通道,围绕新安医学文献挖掘与学术思想活态传承,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开展中医药“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4.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中医药现代化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用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大平台,鼓励大健康研究院等按照新型研发机构定位,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整合中医药领域现有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究院,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建立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三是按照竞争择优方式,建设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5.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扶持中医药“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专业基础好、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大力招引外部资本、技术等参与安徽省中医药研发,联合政、产、学、研、医等各方力量,推动中药经验方、协定方等医院内制剂进入新药审评流程,最终开发为批准上市的中药新药。
6.开放融合发展,推进安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积极推动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和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研究制定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道地中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支持亳州市在中医药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先行先试,提升亳州市中药材市场能级,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和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依托世界中医药大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等平台,推介安徽省中医药产品,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