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常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2024-04-20江跃
文/江跃
真题回放
方寸,既指小的空间,也指人的内心。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地方,空间虽小,包蕴无限;有的事物,形制虽小,韵味无穷;同样,人的内心也可以充实而丰盈,博大而广阔。
请以“方寸之间天地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 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命题透视
同学们,2023 年常州市中考作文题为“方寸之间天地大”,语文味浓郁,思辨性鲜明,以书面化的语言命题,典雅凝练的同时又平仄分明、韵律协调,便于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语文的场域中,通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回顾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它是文学的、文化的、生活的,又是个性的、开放的、有深度的,有着丰厚的生命气息。
题目守正创新,延续了常州市中考作文题的一贯风格,由引导语、题目和要求说明三个部分构成。题目和要求说明清晰明确地提出可以写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要求同学们“入格”。引导语则解释题目涉及的概念,并提供写作角度,帮助同学们打开思路,引导同学们“破格”。其中,第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告诉同学们“方寸”的含义:既可以指向外在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指向内在的精神世界,一实一虚,可外可内;第二句话是由“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领起的三个并列分句,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一般性事实来呈现出“方寸”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及意义。考生既可以关注有限的空间里规格、结构微小的事物,也可以关注人类的精神和内心,进而发现有限空间中的无限包蕴,微小物件中的深厚韵味,个体内心的丰盈充实乃至思想和境界的博大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方寸”与“天地”是小与大、轻与重的对应和统一,在构思和写作时能否呈现出自己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观察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眼界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区分写作能力的高下。这种对思辨能力的考查既容易切入,贴近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同学们的个性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下一阶段的高中学习进行了衔接。
迷津指点
1.虚实相生,诗化生活
从题目的字面意切入,是写作时的一种有效路径。但如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单薄。因此,由实写逐层过渡到虚写,表达自己的思考就显得格外重要。写作时,可以从描写空间或事物的外在特点的“小”,到逐步表现出其蕴含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审美世界的博大与精彩,继而挖掘出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强大的精神力量。例如第一篇佳作,从画纸的方寸着笔,逐步深入,写到绘画的世界之大,内心的世界之大,虚实结合,将平凡的生活经历写出了诗意的情感体验。
2.以读促写,个性表达
阅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读过的文字和经典,从中汲取养料和灵感,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陋室铭》《核舟记》《山水画的意境》《湖心亭看雪》等文章,都能给予我们写作启迪;教材外的自然也不少,如《昆虫记》一类的名著必读书,也能帮助我们拓展思路。当然要写出个性,写出亮点,就得有一些其他方面深入阅读的积累。如有考生以《红楼梦》为基础,聚焦香菱这个人物写开去,在增加文章文学内涵的同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思考。
3.放宽视野,深入思辨
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方寸”千千万万,生活中的“天地”更是广阔无边,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融会贯通,将视野所及范围的方寸之间和广阔天地勾连起来,通过自己的思辨,深刻清晰地表达出来。正如第二篇佳作所呈现的,先点出生活中人们向往广阔天地是常态,然后旁征博引,由古及今,阐明了身体虽可能囿于方寸之间,但是精神格局的宽广会打开广阔的天地的观点。这样的创作思路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更展现了思辨的力量,让人读来不禁叹服。
佳作赏析
方寸之间天地大
文/常州一考生
开篇点题,大大的天地被画进小小的画里,先通过实写让读者自然地进入文章情境,易于接受,进而形成情感共鸣。
用一个问句衔接上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由实写过渡到虚、写,增加文章的内涵。
蓝色水笔勾勒出云的形状,深蓝色蜡笔涂抹上蓝天的颜色。哦,还不忘圈出一个橘黄的太阳,拉几条射线到草地上。如此,天地便被幼小的我画进画里了。
小小画纸的方寸之间,被缤纷的颜色挤得满满当当。那时的我所见,是天色湛蓝,白云悠悠,还有奔跑在草地上的不知何处来的乐趣。清风拂面,是自然与我互相碰触,让我觉得自己与天地共同呼吸。
迎着风长大,我愈加喜爱拿着画笔,我手画我心,于是,便去研习最质朴纯真的素描——没有任何色彩。我拿着铅笔,挥动小臂,在纸上排出密密的线条,铺出一个灰面,作为人物的形体,原来一个人物不只是一根线连成的轮廓。我用一个色块铺陈他的形体,再用力度不同的色面填补他的血肉,这样的人才是有骨架的、活生生的。
画纸只有方寸,方寸之间又能包含多少?画一个人物,总有亮面和暗面。学习这么久,我已然不需要圈一个太阳作为光了,侧锋起笔,指尖发力,用控制好的线条落墨,每一次笔尖接触纸面,心中都有十足的把握。发力、厚涂,暗面加重得越黑,人物的亮面就显得越亮。当我用两面灰夹起一束白时,光便有了形状。
光是人之骨,人之魂,所画人物眼中的高光,便是他心之所向,便是他心中的天地。
从水彩画到素描,方寸大小的纸张间,我看到一个更鲜活立体的世界。清风拂面,拂过的还有人情冷暖,灰面在中,世界上不只有黑与白。每当我架起画板,总是一面用笔描绘世界,一面用画探索内心。心中的天地愈大,所见的天地也愈大。
方寸之间,画纸切莫涂满,灰影与白光交织,足以见天地之大。
深化主题,用哲理性的议论收束全篇,将画中的天地与人生的天地、心中的天地、自然的天地勾连起来,发人深思。
综合点评
文章以画入题,清晰可感,人人都熟知的题材能够自然引起情感共鸣,具有代入感;以画纸为“方寸”,点题的同时以直观的形象增强画面感,让抽象的概念可视化,具有可读性。在此基础上,正文部分层层铺垫,慢慢蓄力,从幼时的水彩画写起,过渡到长大后的黑白素描,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水彩画的绚丽与素描画的质朴对应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读起来印象深刻,小作者的巧思值得称叹!以散文式的笔调截取素描绘画的一个瞬间,细细描摹人物绘制的过程,借助明暗设计将文章的焦点由“方寸之画”迁移到“心之天地”,把“小”与“大”“明”与“暗”“黑”与“白”“冷”与“暖”“满”和“空”等对立的概念呈现给读者,小中见大,耐人寻味,充分展现出小作者个性化的思辨能力。
方寸之间天地大
文/常州一考生
人大抵是向往广阔天地的。我们的身上,总有那么一股未知的探索劲儿。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无尽远方的路。
回眸凝望,又可曾见过方寸之间的曼妙?
且看那一生坎坷的东坡,被贬的遭遇限制了他的广阔天地。他也曾消沉,可垦荒种地、教书传知……足以体现出,他未被囿于这方寸之间。他将那“黄州惠州儋州”作为自己的“平生功业”,思想早已突破那层层桎梏——空间的限制。
这种方寸之间天地无限的格局,是社会、思想多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来自个人思想的充盈与人生境界的提升。徐怀中“闭关”二十余年写出《牵风记》,体现的是在方寸之间感知天地之大,让丰盈的思想在狭小空间中起舞。
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论述,简短有力。“回眸凝望”“曼妙”等用词有韵味,让读者不禁停下来品味。
两段论述,一段谈苏轼,耳熟能详;一段谈徐怀中,相对陌生。前者重点谈可感知的空间;后者重点谈抽象意义的思想天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具象到抽象,稳中有变,契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不满足于历史上的人物例证,回归当下的生活,以人人都熟知的生活体验简洁明了地点题,适时总结,强调文章的核心观点。
反面论证,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论证过程更加严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经验主义的淡化也与此相关。过去的人们往往因经验主义错以为只有大天地中才有真正的自由。随着国民思考的日益加深,重精神轻空间成了社会主流。“围炉煮茶”热中的年轻人更多地将精神寄托于意境之上,与空间无关,追求着一番心灵中的“天地大”。
再者,由于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突破空间、地域界限,有了“方寸之间天地大”的保障。
这种传统思想认知的突破实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国民思想的开放与精神世界的丰富。
但不可否认,仍有一些人过于追求单纯的空间意义上的远大,心灵却日益空虚,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这对思想先进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青少年要做的便是守住内心,在纷繁中留一隅净土,并在此耕耘出广博的天地。
方寸之间又何妨?我心自有天地,我路自有远方。馨香自来,不必彷徨。
综合点评
小作者有超越同龄人的视角和格局,对“方寸之间如何走向天地宽”有着独到的见解。文章先点出生活中的常态;接着话锋一转,阐明“方寸之间也有曼妙”的观点;随后列举了东坡被贬、徐怀中“闭关”的例子,指出他们虽身体被囿于方寸之间,精神格局却无限宽广,思想的充盈与人生境界的认知,早已让他们有了“无限天地宽”的人生体悟,至此已经讲清楚了题目的内涵。但是小作者没有止步,继续由古及今,阐明只要突破传统认知,人类自由限度的扩充是普遍现象,并对社会生活中只追求空间意义,追求广大平台的反面现象进行了批判,有立有破,思考深入。这样的文章,选材、写法都富有挑战性,但小作者有宽广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深刻的认知,因而成就了“写作的天地宽”。
新题练笔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光,讨厌影;但影并非一无是处。炎炎夏日,我们期待一片树影遮蔽;粼粼波光,我们会为一片月影陶醉。光与影的交织,常常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
请以“光与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