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20

求知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率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找准着力点

金观平认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生产力领域的重要变革,涉及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是激发新的动能、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集中精力推动科技创新、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就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需要我们牵住创新的“牛鼻子”,挖掘和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进行生产方式、组织管理的全面革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根据各地差异、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客观看待区域发展落差,把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稳扎稳打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真正实现发展动能的转变,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2024年3月18日《经济日报》)

新质生产力的全社会联合创新生成机制

白小虎指出,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形式出现,通过经济组织的作用完成劳动者和劳动对象新质结合的机制,就是以企业牵头的全社会联合创新的机制。一是领军企业牵头的全社会联合创新。领军企业提出实践问题、引领科学研究方向。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往往率先遇到生产力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难题,通过购买科技服务、投资孵化其他中小微企业等方式进行难题攻关、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充分发挥出题者作用,从产业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技术瓶颈出发,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科技创新的方向。二是科技企业主导的全社会联合创新。科技企业为科技成果寻找应用场景、促成商业转化。各类科技企业拥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更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其一是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企业往往追求核心竞争力,售卖先进概念、分享行业价值的意愿促使其追求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更有潜力的市场应用,受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驱动。其二是决策团队一般包括来自科研界懂科技的创始人和具有灵敏市场嗅觉的企业家,组织架构和决策流程较为灵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轻资产领域,各类中小微科技企业往往是创新的主力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和商业化、产业化。

(来源:2024年3月18日《浙江日报》)

把握“新”与“质”

邢云文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每一次生产工具的革命都会带来产业形态的升级,也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质生产力的“新”,突出体现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并由此导致生产力诸要素重新叠加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系统。新质生产力的“质”,关键体现在质优上。“新质”是生产力经由量变积累发生的质态变化,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一种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所谓质优,首先体现在生产效率上。由于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可以实现指数式、裂变式增长。其次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通过先进技术赋能,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清洁、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消费低碳、产品供给绿色、产业结构高端,进而确保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由此而论,以一系列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推动的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带来的变革同样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甚至我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来解释这样一种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發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来源:2024年3月19日《解放日报》)

以党的自我革命解放新质生产力

魏建龙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革命的本质是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我们党始终把自我革命作为行动纲领,把解放生产力作为崇高使命。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持内在要求、实践要求和发展要求相统一,以党的自我革命解放新质生产力,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一是坚持自我净化,解决力所能“质”的问题。以党的自我革命解放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的同时,破解“力不胜任”“力倍功半”等突出问题。二是坚持自我完善,解决力所不“忌”的问题。以党的自我革命解放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健全机制、丰富功能,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明确“有所不为”“缘何不为”,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三是坚持自我革新,解决力不从“新”的问题。以党的自我革命解放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与时俱进、自我超越,善于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四是坚持自我提高,解决力不自“升”的问题。以党的自我革命解放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有新本领、有新境界,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来源:2024年3月21日《河南日报》)

中国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发改委:三方面重点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政策措施。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重点推进“四个加快”: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三个进一步”: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三个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人员交流合作,加强投资经贸合作。展望2024年,郑栅洁说,从已有数据和先行指标看,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他表示,中国不仅努力发展自己,也愿与大家携手共进。“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能赢得未来”。

(来源:2024年3月26日新华网)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高帆认为,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强调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或者说因更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的额外增长,通常表现为技术进步、体制改革和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形成的产出贡献与一系列的经济制度相关。在企业生产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体现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程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在供求對接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体现生产端对需求端的回应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在国民经济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既取决于“技术”因素,即科技的进步程度,也取决于“制度”因素,即经济制度的调整能力,因为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会形成激励和保障作用。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此汇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统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来源:2024年3月26日《光明日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发布50项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

北京市近日印发《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50项重点任务,向“新”而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建设,北京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攻坚突破前沿颠覆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量子信息、生命科学、高端仪器设备及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来源:2024年3月27日《金融界》)

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怎样布局?

2024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上海要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科技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是发挥好自身基础优势,从三个方面持续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水平。一是推动“2+2”,着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二是壮大“3+6”,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三是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要继续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龚正介绍,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还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2024年3月28日《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率生产力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