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表委员议国是

2024-04-19钟茜冯刚

综艺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钟茜 冯刚

律回春渐,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于3月在京启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立足新的历史坐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肩负职责使命,共赴一年一度的春日盛会。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代表委员接受《综艺报》专访,围绕议案、提案内容及行业热点,发表各自观点。多位代表委员赞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的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重温经典”频道开播,表示这些工作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深入体现了管理部门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推动广电传媒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十年媒体融合转型,各级广电媒体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传播主流声音、引领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的精准判断。广电传媒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进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战场的重要内容。”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首席)印海蓉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推动广电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印海蓉表示,移动互联时代,主流媒体要保持定力、坚守初心;要压缩虚假与低俗内容的网络生存空间,为主流价值观主导传播主阵地提供更好条件;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战略性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媒体内容生产赋能;国际传播应“上天入地”,让更接地气的内容提升传播实效;国家顶级重要奖项应与行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印海蓉进一步解释,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于在网上刷1分钟、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内容。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激发传媒内生活力,生产出更多符合新媒体特点的内容和产品;一方面要加强算法规范和网络空间监管力度,让主流价值观主导传播的主阵地。

如何做优做强新媒体?印海蓉表示,第一,要不断研究新媒体传播特点,以新媒体思维引领内容生产。“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繁花》用了一段1994年我在外滩现场报道东方明珠电视塔亮灯的新闻资料画面,我在追剧时看到这一幕也非常惊讶,感慨之余就在家里随手录了一段回应视频放到网上,没想到瞬间点燃网友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半天时间收获几百万点击量。这是具备新媒体特点的表达和传播。”第二,在扎实做好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大小屏、线上线下全媒体传播手段和平台,扩大、延伸影响力。印海蓉介绍,去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六集大型融媒体理论节目《思想耀征程》,采用大小屏联动,创新理论节目表现形式,打造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闪耀开放麦”和“全民学习说”两大创新模式,让普通人成为理论舞台上的主角。第三,以更灵活的生产和管理机制激活內生动力,向媒体融合要效益。去年8月,SMG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持人团队创立的新媒体文化品牌“侧耳”,根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改编制作了68集同名广播剧在网络新媒体平台播出。同时,团队还结合幕后揭秘及年轻人喜爱的“city walk”形式拍摄20多条视频,并推出线下舞台版,打造了一部可以看的广播剧。“该项目首次借鉴项目经理人做法,开展商业运营,已获得经济回报。”第四,抓住机遇,用新理念、新技术赋能传统广电。

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海”,印海蓉表示,做好国际传播,强大的传播能力建设是决定因素。这种国际传播能力包括有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有双语人才队伍,以支持全球联动传播;有畅通的国际合作渠道,有利于借船出海。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还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自媒体。“我们既要研究国家队、地方正规军怎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粹,也要研究怎样为民间文化‘出海提供机会和平台。做到‘上天入地,提升传播实效。”

谈及过去一年广电行业发展,印海蓉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的“双治理”工作,即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工作印象深刻。“经过治理,开机直接可以看直播,操作简便很多。免费节目、VIP节目、单片付费节目均在显著位置标注清晰,付费内容更透明。免费内容更多、更好找,回看节目操作也比以前更方便。”印海蓉表示,广电总局下决心进行“双治理”,回应老百姓的呼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电视公共服务属性的一次强化。

关注主题剧创作生产和人工智能媒体应用

今年是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主持人张晓北第7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他带来的议案是《关于进一步加强主题剧创作生产扶持的建议》。

近年来,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主题剧竞相涌现,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提振了民族复兴的精气神。未来,如何让主题剧更好地发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用?张晓北表示,除了社会各界要继续支持主题剧的创作生产,也建议相关部门从创作源头、生产制作和播出宣传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对主题剧的扶持。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主题剧创作源头规划指导。主题剧聚焦重大节点、重大题材、重大事件, 每年主管部门都会进行创作主题指导,有力推动了主题剧的创作生产。此外,还有一些创作主体主动开发的选题,也希望主管部门能在剧本创作、拍摄、播出等各个环节予以指导,特别是提前加强对地方特色主题的指导。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主创参与主题剧创作的鼓励。“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电视剧创作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找好主创是关键一环。近年来,主题剧的创作质量越来越高,这与生产链条中优秀创作力量的加入有关。希望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行业内优秀编剧、导演、演员等积极参与主题剧创作,不断提升主题剧创作质量。

三是进一步提升主题剧传播效果。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优秀作品,最重要的是被更多人看见。这是创作的意义,也是传播的关键。希望有关部门通过一定的机制协调各平台加大对主题剧播出的支持力度,提升主题剧传播效果。

去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即“双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张晓北对此深有体会,“江苏地区的IPTV系统从原先难以找到直播按钮,到如今一开机就进入直播页面,看电视变得简单明了。”此外,屏幕页面设置对收费与免费区做了区分,免费区设在上层导航栏,专区内可以一键观看热门大片,内容丰富;收费区在下层导航栏,收费信息、用户协议更加规范。“‘双治理工作优化了收视体验,净化了收视环境,为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中老年收视群体带来了福音。”

近期,人工智能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张晓北对此高度关注。他认为,人工智能将为广电行业带来巨大变革。首先是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让新闻自动化生产成为可能,人工智能不仅能编辑图文新闻,还能自动剪辑制作视频,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视频制作工作,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其次,采访方式也将实现创新。新闻采访机器人能够突破传统采访的地域和时空限制,实现采访自动化。再次,新闻的呈现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借助VR和AI技术,新闻的呈现更加立体、更具沉浸感,观众能够以第一视角深入体验新闻事件。最后,新闻分发也更加精准。通过算法推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相关新闻,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信息分发。此外,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提升新闻互动体验。

关注基层,呼吁加强编剧署名权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编剧蒋胜男在接受《综艺报》专访时表示,“今年带来5个提案,其中《有效利用大数据平台统筹安排,为基层减负增能的提案》迫切需要加以重视。”蒋胜男强调,基层治理直接触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能够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能够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快速响应。

此外,在《关于加强编剧署名权保护的提案》中,蒋胜男提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编剧署名权的保护。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我国法律仅规定了作者享有署名权,但对如何合理署名则没有具体规定,这导致实践中对于署名方式不当是否构成对署名权的侵犯没有定论。建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对于作者的署名应显著、应足以表明作者身份等具体要求,避免实践中法律适用不明的情况。

二是引导加强行业自律。建议主管部门加强对影视制作机构、播出平台等的引导和监督,鼓励其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影视作品发布前对署名问题进行审核,在署名方式和署名排序上做到尊重并保护编剧署名权。

三是加大侵权惩处力度。建议主管部门完善监督惩处机制,对于多次故意侵权的公司及权益人采取罚款、警示、禁业等相关措施,切实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蒋胜男表示,2023年开始,好剧多起来了,业内更加注重好原创、好故事、好剧本。影视公司更加用心修炼内功,注重作品品质的提升。对于行业来说,这是很好的现象。她建议新人编剧一定要尝试独立写故事,独立架构十梁八柱,千万不要写套话、废话。“大家可以参见《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部分,就是所谓入了那个浅近的格,就再也出不来了。因此,起步一定要对自己有要求,达到一定程度后,要脱离写任务剧的惯性,写独属于自己的故事。此外就是多看书、多积累,看好书、看好剧、看经典名剧。”

蒋胜男介绍,她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把西夏主题的小说《铁血胭脂》写完。她创作的小说《天圣令》正在进行影视改编。此外,她还有一个都市言情、一个玄幻武侠题材的作品,正在与出品方沟通。

聚焦“一老一小”,关注互联网短综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制作人刘洪悦,长期担任北京卫视健康类节目《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的主持工作,多年担任国家红丝带宣传大使和结核病防治宣传大使。今年全國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加强护理专业院校与养老机构高效联动的提案》。

刘洪悦建议,职业护理院校和护理专业学生可与养老机构高效联动,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养老机构实地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尽早感受到养老事业的重要意义和自身价值体现,为毕业后进入养老领域做有效铺垫。同时,她建议加强舆论引导,树立养老从业人员的高尚形象,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队伍,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

目前,互联网平台上有大量的专业科普账号在努力进行科普工作,同时,也有不少低质账号,打着科普的名义赚取流量,甚至输出一些不科学的内容。对此,刘洪悦建议有关部门和平台建立优质科普账号白名单,加大对专业权威账号的扶持力度,让更多专业内容有效触达广大受众。

持续关注养老服务的刘洪悦在采访中还特别提及,今年春节期间,她在和父母欢聚时发现,电视机的操作更加便捷,对老年人更加友好,电视端的免费内容大幅增加,收视体验明显提升。春节期间,她重点观看了新开播的“重温经典”频道,87版《红楼梦》、86版《西游记》等经典剧集带给她满满的回忆杀。“经典影视作品的集中播出和广电总局‘双治理工作带来的便捷收视体验叠加,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了电视端的变化,相信能够让更多人重新喜欢上看电视。”

去年,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成立,北京台是成员单位之一,刘洪悦也因此参与了抖音美好奇妙夜、优酷榜样盛典、快手家年华、微博视界大会等活动,与其他广电单位开展项目合作及业务交流。她表示,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在媒体深度融合传播上为广电人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学习平台,有助于传统广电打通网端和移动端,打破地域传播限制,推动行业未来发展。

近期,刘洪悦比较关注互联网短综艺。随着短视频平台兴起,观众的收视习惯有所变化。在做好长视频内容的同时,她希望能够创作一档每期时长在10—15分钟的节目,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以深度访谈的形式,探讨女性成长议题。目前该节目正处于策划阶段。

建议加大对传统电视台扶持力度  愿为“重温经典”频道贡献力量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制片人、导演刘家成带来了《关于加大对传统电视台扶持力度的提案》和《关于提升纪晓岚故居保护级别的提案》。

刘家成建议,通过有力的资金支持、适当聚焦整合资源及政策扶持等方式,确保传统电视台的生存发展,使电视台在内容传播领域有更大作为。他还提到,纪晓岚编修的《四库全书》是集中国传统文化大成的扛鼎之作,其故居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完全可以作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他建议将纪晓岚故居提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扩大规模,尽可能恢复原建制,并对故居内的经营业态做出调整,以文化展示为主,努力恢复故居本来面貌,提升故居保护档次和水平。

采访过程中,刘家成高度赞扬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的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他表示,自广电总局开展“双治理”工作以来,电视操作比以往更简单了,家里的老人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快速找到想看的频道,不再需要其他人的辅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视观众流失的问题。“包括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我们能从广电总局的一系列工作中感受到管理部门是想干事、肯干事的,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为人民服务的。”刘家成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自己创作的影视作品出现在“重温经典”频道,为频道建设和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刘家成表示,虽然看剧的时间很少,但一定会关注行业的好剧,“像之前播出的《漫长的季节》《繁花》及最近刚刚收官的《南来北往》等现实题材作品,都有关注。很高兴能有这么多优质现实题材作品与观众见面,同时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追逐热点。《繁花》很好,但我们也要创作属于自己的《繁花》,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别人不同的叙事手法和理念,才是创作者应该做的。”

最近,刘家成正忙于《海天雄鹰》的后期制作。这是一部反映航母艦载机飞行员的作品。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看到新时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感受到男人的血性和阳刚之气。此外,刘家成还有一部年代农村题材作品《生万物》即将开机。他透露,剧集邀请了杨幂、欧豪、倪大红、秦海璐、林永健等演员参与拍摄,共同创作一部地地道道、有独特气质的现实题材作品。

利用新媒体展现艺术魅力,促进艺术院团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在提案中建议,运用新媒体平台促进艺术院团发展。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开展的各类型线上演播活动1.21万场,民乐、戏曲、相声等优秀传统艺术,都在探索线上直播。另据《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2023年全年抖音演艺类直播总场次达7143万场,同比增长47%,演艺类直播场均观众4263人次,相当于每天有19万场中等规模演出在直播间上演。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创新,积极拥抱新媒体,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传统国风。这就要求国有艺术院团既要有高大上的作品,又要运用接地气的表达、推广方式,才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刘学俊举例,《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是中国广播艺术团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首演的原创作品。该作品以传统节气对应相关音乐,如《立春——万物生》《春分——赶集忙》《惊蛰——春雷动》《立冬——万物藏》等,受到听众欢迎。艺术团又以“讲述+现场演奏”的形式,将每个节气的乐曲选段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刘学俊表示,近些年来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融合传播,正能量内容充沛,有效点燃了网民讴歌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他建议各平台参照抖音等平台做法,加强对专业文艺院团的支持力度,在流量扶持、技术支持、经营培训、运营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建议院团主管部门完善相关编制,使院团纳入更多新媒体运营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线上演播高质量发展需要。

刘学俊也关注到近期广电行业的一些变化,他表示,去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后,电视操作明显更便捷了,这对电视主流受众——中老年群体有很大帮助。“特别期待‘双治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成果。”

让AI赋能国际传播 点赞广电总局“双治理”

“我的采访过程就是调研过程。”全国政协委员、央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将本职工作与全国政协委员职责有机结合,一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工作中的经历、见闻,通过媒体反映出去;一方面依托政协平台,关注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通过提案反映基层声音。

今年,吕涛带来了文化、财经、信访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的多个提案。在人工智能相关提案中,吕涛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兴科技软件和产品提供了新内容应用传播场景,希望相关部门及行业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让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传播,开拓国际传播新局面。

谈及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吕涛建议业界同仁可以共同思考怎样将中国文化符号化,选好发力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找到符合国际传播规律、国际受众喜爱的内容加以推广。同时,注重分众传播,根据不同族群、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形式,持续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留存度,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文化,吸引他们主动了解中国文化。

吕涛表示,国际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除了对语言的基本要求,还要注重政治层面和社会治理层面的素养。人才培养实际上是梯队的培养,是老带新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大精力。

四顾过去一年广电行业发展,吕涛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的“双治理”工作,即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前经常要帮家里老人调电视,两个遥控器和很多操作页面让老人看电视成了一个挑战。有时候,他们正在追的剧,因为误操作就再也找不回来,我还要根据老人的描述重新查找。”他认为,这次治理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大行动,切实解决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不仅仅是解决了遥控器的问题,更是有利于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的好事。”

搭建国际网络(数字)音乐平台 助力中国民乐走向世界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也是数字中国建设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首席指挥彭家鹏带来了《搭建国际网络(数字)音乐平台 让来自东方的新声音传播世界的提案》。

彭家鹏表示,在数字中国战略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引领下,文化数字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数字化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演出、传播带来新机遇,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音乐焕发新活力,“圈粉”越来越多的受众。数字化为民族音乐的普及、传播提供了更广泛、更高效的渠道。在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间里,许多民乐人生动、直观地传播民族音乐知识,展示民族音乐魅力。这些灵活便捷、具有网感、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打破了音乐传播壁垒,带动全世界关注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民族艺术宝库,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彭家鹏希望通过搭建国际网络(数字)音乐平台,用更生动的形式传播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文化,“期待在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下,能够涌现更多展现中国韵味、中国精神的音乐精品,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谈及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生活,彭家鹏说:“春节期间,我发现电视机开机界面更简洁了,打开电视就能看,最初以为是机顶盒更新了,春节后才了解到,这是广电总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的成果。包括‘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让春节荧屏更加丰富多彩。”彭家鹏表示,这些工作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管理部门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要积极推动跨界联动 让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聚焦人工智能和电影行业发展,带来了《关于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影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提案》和《关于建立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的提案》。

近年来,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生成式大模型在视听创作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给电影生产带来深刻影响,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影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王平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提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王平久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推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模型和规则,凭借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创造原创内容,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应用不断涌现。比如,《流浪地球2》《传说》等影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影片中人物形象、声音的塑造;一些短片则直接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呈现良好效果。人工智能以数据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王平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虚实结合、形态多元、应用广泛、潜力巨大,在电影创作的全流程和电影产业的全链条都具有广泛创新空间。要积极推动艺术家、创作者与科学家、工程师联动,加强探索人工智能在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应用,切实推动人工智能在降本增效,优化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的本土化应用,积极探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传播。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电影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内容仍是决定性因素。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呈现,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置身于文明进程中革新嬗变的历史潮头,从一开始就努力实现本土转化,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影像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电影储备新锐力量。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影像创作领域的应用,涌现了一批人工智能影像创意人才和团队。应当尽早建立人工智能专门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对接行业需求,吸引多方人才,为中国电影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丰硕发展成果,进一步鼓励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精细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化运营能力,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科学专业的电影评价体系,亟需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电影制投宣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王平久建议建立一个权威、专业、全面的国家级电影大数据体系。

一是科学反映中国电影传播影响力。通过专业全面的数据整合、计算和分析,客观准确地梳理中国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反映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各类型观众对影片的关注、消费和评价数据指数,有力服务电影行业各环节制定科学理性明智决策。

二是科学反映中国电影社会影响力。近年来,中国电影更加关注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勾连,《满江红》《长安三万里》提升地方文旅热度,《孤注一掷》《第二十条》促进普法反诈宣传,《热辣滚烫》《熊出没》带动线下跨界消费。大数据應当在关注电影行业内部的基础上,更多挖掘、呈现、分析电影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广泛影响力,让电影更好服务社会发展。

三是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提供依据。通过对电影传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品质的综合分析,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将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鼓励电影评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艺术价值等多元视角出发,对营造良好电影创作风尚和舆论环境具有长远裨益。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