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生前提出的最后一个国际大战略

2024-04-19

读报参考 2024年11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苏联世界

1970年代,世界风云急剧变化,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号召反对霸权主义。这是毛泽东生前提出的最后一个国际大战略。

从抗日统一战线到“中间地带”理论

纵观毛泽东一生思想的发展,“三个世界”的概念,可从1935年12月他在陕北瓦窑堡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及其随后的几篇文章中找到源头。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之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7月,毛泽东通过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又将视野扩大到国际,公开向国际社会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毛泽东强调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37年5月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是在中国革命中成长起来的领袖,他对于中国国情、对于中国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直接倡导和积极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作为直接效应之一,中国共产党和美国建立了半官方联系。

二战结束后初期,中共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争取美、英、蘇三国支持中国的和平,特别是希望美国运用其影响制止国民党发动内战;对内政策的目标是建立有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然而,由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和美苏冷战的出现,毛泽东原先的设想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从1946年3月起,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在迅速恶化。但毛泽东没有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对美苏之间不会爆发战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极其鲜明地提出,美苏之间的妥协并不要求各国人民跟着实行妥协,“各国人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斗争”,因此,“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

可以说,毛泽东在思想上摆脱了以往美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前途这种观念的束缚,对后来的新中国外交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地带”的理论。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毛泽东关于“中间地带”的理论,指明了中国在国际斗争中的实际地位,为战后实行中共的国际统一战线政策奠定了基础。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在指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后,毛泽东首次使用了“帝国主义阵营”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概念,并把中国革命力量看成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毛泽东在完善“中间地带”理论的同时,还接受了“两个阵营”划分的理论。这两个理论到后来都被毛泽东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前者形成“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并发展到后来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后者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苏联“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从两个“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划分”

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著名外交家钱其琛在总结新中国外交时指出:“当时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的政策,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反对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利恢复经济和发展我国建设事业,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战略。这就是站在社会主义一边,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值得强调的是,“一边倒”并不是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或是与美国的绝对对抗。“一边倒”所包含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是全方位的,毛泽东并没有把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仅仅局限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内。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还是依据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制定的,即为了对付对中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威胁最大的美帝国主义,不仅要依靠和联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要积极争取和联合处于“中间地带”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甚至对包括英、法等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应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利用矛盾反对主要之敌的目的。这就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辟了道路。

从1950年至1951年,中国除了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外,还同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四个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和芬兰四个欧洲国家也建立了外交关系。1954年6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国与印度和缅甸相互关系的准则,分别写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这种突破意识形态束缚,不以“两大阵营”划线的外交政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周边环境,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54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重提“中间地带”,并将西欧国家划入了“中间地带”,表达了要同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平共处的意愿。当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当时,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宣言中,也写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这在实际上把中苏两党的关系和两国的关系巧妙地作了区别。 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先后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当1960年代初赫鲁晓夫从追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战略出发,一心想把中国纳入他的战略体系轨道,并为此不断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时,毛泽东毅然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路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 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日本、加拿大对美国是不满意的。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有六国共同市场,都是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东方的日本,是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不满意,对苏联也不满意。东欧各国对苏联赫鲁晓夫就那么满意?我不相信。”“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对中国外交摆脱两面受敌,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64年1月27日的中法建交,中法建交震动了整个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国防科技中的不断突破(例如氢弹和人造卫星等),中国在亚非拉国家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外交局面。从1970年起,与我国建交、复交国家迅速地逐年增多,中国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此时苏联与美国争夺霸权,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特别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的爆发,更使毛泽东直接感受到了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威胁。

根据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

1963年10月2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第一次正式提到了“第三世界”的概念。他提到,西方报纸上有两种“第三世界”的说法,一种指亚非拉,另一种是指西欧共同市场。

1964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会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不许世界上有哪个大国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我讲得很粗。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国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的决心。

1970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非洲外宾时说:“我们愿跟你们非洲站在一个行列。就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嘛。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1974年2月22日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他说,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因为政治、经济各方面,中国不能跟富国、大国比,只能跟一些比较穷的国家在一起。

当年4月10日,鄧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的这一理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加强团结,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就一定  能取得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斗争的新胜利。”“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由于提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不做超级大国,不称霸,把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又由于侧重于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国得以冲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不仅同美国关系改善,而且与日本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继续发展。到1976年10月,中国已同世界上11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益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摘自《党史博采》胡新民)□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苏联世界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