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流会变——昙华林中国画创作群体研究展”研讨会摘要

2024-04-19

中国美术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华林湖北省中国画

张晓凌(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昙华林创作群体延绵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对当代中国美术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湖北省美术院并不局限于地方特色,始终和国家整体的美术走向保持合拍。举办本次展览对于提振湖北省美术院的士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艺术创作、艺术推广、艺术传播、艺术市场销售和博物馆收藏是一体的,每个环节缺一不可,我们要主动进入当代艺术的生态系统中。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次展览对湖北省美术院的中国画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回顾。几代国画家流传有序,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领域都有代表性的画家,画家和作品都能在当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对创作群体和地方画派的研究,把创作和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湖北省美术院和昙华林创作群体在全国的影响力。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负责人):昙华林中国画创作群体几代画家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他们的发展脉络又以变革作为核心主题。昙华林创作群体既脱胎于时代,也是组成时代艺术的一部分;既反映了时代精神,也是研究中国画、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案例。对他们的研究可以阐释60年来湖北地区中国画发展的脉络,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更好的经验。

吴端涛(《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一是从不同层面持续性研究,不断明晰创作群体的美学品格,是确立绘画群体的重要举措;二是根据展览特质,可以在作品选择上有侧重和区分;三是以展促研、以展促创,希望湖北省美术院艺术家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精品力作来丰富时代审美。要把群体展览高质量地办下去,把昙华林创作群体的品牌做出来。

冀少峰(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美术馆馆长):昙华林创作群体的发展和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湖北省美术院依托丰富的艺术家资源做好学术建构,用展览提升影响,用作品彰显自信,用院史书写湖北美术历史,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助力区域文化建设。

董继宁(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昙华林中国画创作群体通过几代艺术家的传承,真正做到了一人一品,值得很好地去研究和发展。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要强化对于生命意识、审美意识和笔墨意识三大意识的提炼,让笔墨成为重要精神载体。

肖丰(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湖北省美术院建院近60年,各个时代的艺术家面对社会的变化有不同的自我反应,这种群体反应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在全国美术界形成了现象。张扬、大气、富有想象力的楚美术传统和改革开放后开放的社會风气造就了湖北美术的风气之变,形成了昙华林中国画创作群体会变中变的主要特点,成就了湖北省美术院出艺术家、出作品的艺术生态。

鲁虹(合美术馆执行馆长):湖北国画家们顺应时代潮流,打出国画创新的旗帜,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建议以建院60年为契机,湖北省美术院要在理论上做好清理工作,把握优秀的传统、创造新的传统,组织全省美术工作者一起深刻讨论,促使青年画家加强艺术理论上的思考,有的放矢地解决新时代创作中面临的问题,力争形成新的美术高峰。

刘茂平(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我讲四点观察:一是湖北艺术格局很大,不是地域性,而是时代性,画家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印迹;二是湖北国画创作不是继承性,而是个性,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特质;三是湖北国画创作面貌是多元性的,画家和画家间拉得很开;四是湖北国画创作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陈晶(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我认为昙华林创作群体的命名是恰如其分的。昙华林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是美术创作的聚集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创作群体、教学群体和组织机构都陆续聚集在昙华林,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生态。本次展览一方面可以看到画家关注生活的广度,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历史代际的特点,每位画家的作品都是与时代同行的。

胡莺(湖北美术馆副馆长):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美术的发展背景来看昙华林中国画创作群体,展览呈现了湖北中国画发展的一条线索,既是不同代际艺术家间的起承转合,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美术的承流会变。未来可以把昙华林创作群体作为地域文化品牌来打造,进行更加深入地梳理与延续,并且逐渐形成特色。

傅梦妮(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我近期在进行周韶华的艺术个案研究,我认为周韶华有两大特质:一是周韶华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坚定地对中华文化传统寻根溯源,对中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周韶华的水墨革新创造了各个时代的图像记忆,建构了独特的新水墨体系。

李和清(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承流会变”不仅是展览的主题,也是湖北省美术院近几年发展的方向。一是在艺术创作上承流会变,聚焦传统、学习传统、超越传统,回应好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在美术人才培养上承流会变,不断学习、提升、超越和创新,让青年人快速成长,形成新群体;三是在社会影响上承流会变,持续性地出人才、出作品。随着办馆水平、学术水平逐步提升,昙华林系列群体展学术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院史陈列馆的固定陈列以及建院60周年进京展览的筹备,向全国推介湖北省美术院的历史和成果,为湖北美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方志凌(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是湖北省美术院自2018年起持续举办的“湖北群体”系列研究展的第六个展览。去年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扩大群体的概念,到2023年群体的时间跨度又进一步拉大。当前,国画家们作品面貌多、变化也多,能够基本反映出过去60年湖北地区中国画变革的基本特点,促使我们思考未来中国画新的探索方向。

猜你喜欢

华林湖北省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
华林 行稳致远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