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程“蓝图”变为育人“实景图”
2024-04-18娄延果
○娄延果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的核心要求。基层学校应该如何依据国家的顶层设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实际,把国家课程方案科学、准确地转化为学校的课程实施规划,并在学校课堂上落地实施呢?
绘制好课程方案转化的“规划图”
课程方案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性,所有学校均须在所述框架内,策划、组织并实施相应的课程教学。然而,方案落实到学校课堂的过程中,现实与理想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需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校本化改造,以实现课程的顺利转化。
国家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合格毕业的最低标准,课程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一名学生,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确定方案。
国家课程配套的教科书,由专家团队悉心打造。然而,受制于编写周期长,教科书难以将最新发展成果、社会热点以及学生身边事等鲜活课程资源全面纳入;同时,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办学理念、展现办学特色,需要学校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设计。
针对课程方案,学校需制订总体规划,即课程实施规划,全面策划和布局学校课程设置、开设顺序、学分分配、授课条件及评估方法等。此外,规划还需涵盖学校课程保障和资源配置措施,并成立课程委员会、选课指导中心、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共同构建起“规划图”的核心内容。
构建好课程实施的“设计图”
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呈现,是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设计图”,更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课程体系规划旨在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设置进行系统性安排,确保计划开设的课程得以结构化组织,形成有序的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规范了学校的育人行为,体现了办学理念,还彰显了学校的特色。
那么,如何建构课程体系呢?学校要立足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炼自己的课程体系所欲彰显的内核要素。要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办学优势与发展短板,为课程开发、开设做足准备。还要学习应用课程的原理,用课程要素管理课程,防止课程的俗化、泛化。学校还要多开发课程,形成学生可选择的课程群。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把计划开出、能开出的课程组织起来,去寻找和梳理每一门课程的价值主线,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用不同的线索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不同的课程领域、课程层次,最终形成学校的课程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经过论证,研制了“一核两翼三层次”的课程体系。石家庄一中论证研制了“‘生命的教育’课程体系2.0”,包括“三层次”即“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四领域”即“明志、博雅、致知、躬行”课程领域,构成了相互交叉、融合的,既注重全体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个体个性成长的课程体系。
编制好课程落地的“路线图”
课程纲要是学校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落地课堂的计划、安排和评价要求,包含了学科教学的学期、单元教学计划等内容,是课程落地的“路线图”。
课程纲要在教学文本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课程纲要既是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的具体化,又是学校理念、课程资源、教研组教学的追求,融入国家统一要求的设计。其上位依据是学校课程实施规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是参照教科书内容,对下位的教案、学案等课堂实施文本的编排、计划。其与其他常用教学文本的关系如图所示。
学校不编制课程纲要,学科教学就缺少学校层面的规划,虽也能开课,但会出现因人、因时的教学随意化,更可能出现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现象,也就谈不上全过程的高质量教学,新课程的理念就难以落地。
规定学科的教学内容、知识单元、教学次序、时间安排,明确教学要求、课时数量、评价标准等,是学科课程纲要的主要功能。这要求首先说明本门课程的一般属性,如科目名称、课时安排、适用年级,以及学生修习合格后可获得的学分值等。在此基础上,必须规划、规定本门课程实施的四个要素的内容,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改革建设课堂,让课程的“施工图”落地
课堂教学的流程和范式就是课程落地的“施工图”,因此,要坚决摒弃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式课堂,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彰显。课堂上,随着真实情境的发展,学生产生了疑问,形成了探究的任务,他们或独立或合作,或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上一个任务的完成可能又引发第二个疑惑,学生再次进入任务中,如此往复,完成了一节课的教与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升了能力,学校的“规划图”“路线图”才有可能真正落地课堂。
校本教研是“施工图”落地的保障。从“规划图”到“施工图”,都需要教师参与,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建设工作,没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支撑,哪一张图也难以落地。因此,课程方案转化为课堂行动,必须建立起完整的教研制度,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如某校实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为引领的“三级教研”,即每一位教师都选择课程实施中的某一两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带着问题,教师在寒暑假参加下学期学科教学的规划教研;在学期中,参加学科组教研,研究、确定即将进行的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建立大概念统领的概念群;参加每周的备课教研,研讨确定接下来课堂教学所需的教案、学案,以及课堂具体操作。
这样的教研,将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学科教学分模块、单元、章节,逐一进行了深入研究,统一认识,共享策略,保证了课程方案在学校课堂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