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诊断及改进研究

2024-04-18李玉婷黄仕芳周振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药学成果

李玉婷,黄仕芳,唐 云,周振华,骆 航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6)

高职药学专业主要面向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社会药店及医疗机构培养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查、用药指导与销售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十四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快速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成为技术含量高、经济规模大的朝阳产业。高职药学专业人才是我国医药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在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药学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能够明确岗位职责与要求,有较强的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具备职业岗位可迁移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也应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2019 年“双高计划”明确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要顺应产业转型与升级,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19 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推动高职课程体系不断改进。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全面展开,但在课程诊改实践方面还不够成熟,课程诊改是质量诊改的重要内容。2015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改工作。2016 年湖南省教育厅在《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中决定进一步开展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因此,构建基于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诊改模式,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取得实效,能解决目前高职药学专业课程存在的内容落后、结构僵化等问题,能有效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1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现有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从本科课程体系演变而来,是一种基于知识逻辑的学科化课程体系,以讲授完整的知识为重点。虽然近几年在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强调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根据知识逻辑安排的课程,决定了教学内容仍是以专业理论引导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彻底脱离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规律,因此仍存在如下问题:课程目标与岗位实际存在差距,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实用性,课程设置沿用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企业所需的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评价机制不够客观科学。在学校层面,通过现有的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要,毕业生需要在企业经过长时间培训才能上岗[1];在企业层面,企业无法找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导致企业在急需人才之时常常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形[2]。因此,急需以OBE 理念为指导,对高职药学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改进,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2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诊改面临的困境

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对国内出台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改相关政策文件分析以及课程诊改方案分析得出,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诊改目前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如何找准课程诊改逻辑点。根据相关文件要求,需以“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作为工作方针,而需求导向即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产业行业需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经过科学客观的调研分析才能获得“内外需求”[4]。二是如何建设课程质量标准体系。课程不能盲目诊改,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标准对照才能找到课程建设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因此要合理设计诊改的质控点及质量标准,层层把关监控[5]。三是如何保障课程诊改有效运行。课程诊改工作烦琐,课程评价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投入及实施对成果产出的支撑度不够,使得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强[6],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诊改保障机制,形成课程诊改循环,贯穿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从而保证课程诊改的有效性。

3 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诊改机制构建

3.1 形成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诊改内涵

课程诊改的目的是诊断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成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全面提高课程质量。OBE 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强调以通过教育教学后学生的成果产出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来评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将OBE 理念应用于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以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诊改成效,按照“内外需求→毕业要求→成果指标→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学习成果→达成度评价”的路径保障课程质量。

3.2 构建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我校参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提出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和“8 字形质量诊改螺旋”,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 个方面构建诊改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学习与实践,以OBE 理念为指导,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及课程达成度评价办法等相关制度及文件,并且运用PDCA 循环理论,将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要素纳入保证范围,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PDCA 循环是将质量管理分成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4 个阶段,通过实时诊断循环改进形成质量螺旋式上升,初步形成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及可行的课程质量内部评估工作方案。通过OBE 导向与PDCA 质量管理方法相结合,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以及科学的成果指标体系。聚焦“四度”标准,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有效度、课程改进度、目标支撑度,形成多维度、多角度、多元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覆盖3 个层次的评估,包括课程目标、过程、结果;4 个核心手段,包括监管、评价、检查、调研。

3.3 形成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目标链

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诊改机制构建的核心在于,首先制订预期学习成果,即毕业要求,学习成果制订的依据是“内外需求”,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的职业期望和教师的要求,外部需求包括国家教育政策、产业发展需求、行业职业标准及企业能力需求。因此,需要全面、准确调研内部和外部需求,从而准确定位学习成果。其次,通过遴选药学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岗位能手、学校专职教师及往届毕业生,以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的方式对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和药品销售3 个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制订职业能力分析表,涵盖41 项综合能力和77 项专项能力。最后,由课程专家、药学专业负责人、学校教育和企业单位管理专家组成试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预期学习成果,采用德尔菲法论证并修改完善,最终确定预期学习成果表(见表1)。然后依据学生学习成果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将学习成果与课程体系形成清晰的映射关系,构建成果产出与课程计划对应矩阵模型,即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对实现能力有明确的贡献,将学习成果分解成若干个指标,每个指标要逐个落实于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形成课程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将课程目标继续细化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最后进行目标达成度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评价—反馈—改进”课程持续改进循环,形成课程目标链(见图1),让学生逐步达成每一个阶段性目标,从而完成最终的学习成果。

图1 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目标链Figure 1 Course objective chain based on OBE concept

表1 高职药学专业部分预期学习成果Table 1 Expected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pharmaceut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3.4 制订课程质量控制标准

根据课程诊改方案制订诊断点和控制标准,按照课程目标链、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3 个维度(一级指标),设计13 个诊断点,由24 个静态质控点和20 个动态质控点组成,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保证质量螺旋上升(见表2)。依托诊改运行的信息数据平台,通常按一学年为一次诊断周期,对课程质量控制点实时监控,进行全程动态采集和静态采集,监测课程运行状态。

表2 课程质量控制诊断点Table 2 Diagnostic point for course quality control

3.5 形成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循环

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诊改循环是按照“8 字形质量诊改螺旋”,以“内外需求”形成预期学习成果(毕业要求)作为起点,以学习成果达成满足内外需求作为终点,从毕业要求与课程评价全过程形成映射关系,构建教学诊改内圈、课程诊改中圈、课程体系诊改外圈,由内至外逐层螺旋上升式的课程诊改循环。课程诊改循环贯穿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及评价的全过程,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确保“内外需求→毕业要求→成果指标→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学习成果→达成度评价”全过程课程诊改的一致性。通过课程诊改循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见图2)。

图2 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模式Figure 2 Cours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model of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OBE concept

课堂教学诊改是最小圈的动态诊改循环,它是以每堂课的预期学习成果和评价标准为参照标准,按照课前、课中、课后过程诊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并分析目标达成情况,然后通过客观诊断,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从而达成预期成果,每堂课教学诊改循环完毕后进入课程诊改循环。中层圈是课程诊改循环,它是以每一门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及考核评价标准为参照标准,按照授课计划,以一学期为周期,对该门课程所有成果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评价,实施终结性、完成时的诊断与改进,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和课程团队的保障度,课程内容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贡献度,课程考评方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最外圈是课程体系诊改循环,它是以药学专业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即毕业要求及课程建设目标达成度为参照标准,以专业人才培养时数为周期,结合学生发展情况,对课程体系预期学习成果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评价,实施专业层面的终结性、完成时的诊断与改进,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配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外圈诊改循环是课程质量诊改有效运行的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药学成果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