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党性修养称楷模
2024-04-18李美玲
李美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在党的历史上,刘少奇不仅撰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等论述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著作和篇章,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党性修养理论,而且十分注重自省、慎独,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讲究严于律己、严以用权,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光辉榜样。1948年,刘少奇50岁生日时,朱德曾赋诗赞誉刘少奇:“修养称楷模,党员作范仪。”
坚持学而不厌,注重理论修养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则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理论的作用,从建党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征程上,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取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人间奇迹。
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学习掌握理论、加强理论修养是前提。在这方面,刘少奇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1920年,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人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留俄作准备,所以学员主要学俄语。陈望道这时刚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出版,他也经常来这里向学员们讲这本书。刘少奇一心想学好本领之后顺利赴俄勤工俭学,所以对学习抓得很紧。除了参加集体活动,就是背俄文、看书,阅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萧劲光回忆当时刘少奇的学习情况时说:“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见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1921年7月,刘少奇等人历经艰险到达莫斯科,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此時,苏俄正处于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等人每人每天的主食是一磅半黑面包,大概两个手掌大,没有黄油和肉类,蔬菜也极少,冬天屋子里也没有暖气。萧劲光说:“那时真是饿得难受。我们的课堂在四层楼上,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本来上个四层楼算不了什么,可是那个时候上四层楼真困难啊,一步一步地慢慢往上挪,中间还得休息几次,一次是走不到顶的。有时肚子饿得实在不是味道,就躺在铺上等饭吃,越等越饿。”
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刘少奇等人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欧洲工人阶级捐赠的,大都不合身。学员一般白天上课,晚上轮流到街上去站岗,条件十分艰苦。中国学员中有少数人受不了这种艰苦生活,情绪低落,想家,有的甚至提出退学。但刘少奇等大部分学员始终意志坚定。他们在这里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理论素养有了很大提升。对于这段经历,刘少奇曾回忆说:“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1921年冬,刘少奇在莫斯科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对马克思主义认真、忘我的学习,让刘少奇树立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作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定,并激励着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学习启示我们,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作为必修课,坚持科学理论武装,不断提升理论修养。
坚持人民至上,注重宗旨修养
政党与民众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党必须处理好的基本问题,也是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刘少奇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民群众的艰难困苦生活深有体会。在他心中“中国人民是最好的人民”。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共产主义事业。1961年3月,毛泽东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响应号召,刘少奇回到老家湖南,在宁乡、长沙等地农村开展了44天的蹲点调查。他到达的第一站是宁乡东湖塘公社王家湾生产队。在这里,刘少奇不仅听取了先期到达湖南的中央工作组和中共湖南省委工作队的汇报,而且跟附近的社员进行了谈话,了解了群众对食堂、分配、住房以及生产方面的意见。4月12日,刘少奇一行来到长沙县天华大队。为了了解农村经济情况,刘少奇在大队干部座谈会上说:“请你们谈话的时候,解放思想,一点顾虑都不要,一点束缚都不要,愿意讲的话都讲,讲错了也不要紧,不戴帽子,不批评,不辩论。”他还把在田间地头干活的农民群众请到自己住的地方,脱下帽子,三鞠躬请求他们讲真话。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刘少奇把群众对公共食堂的意见归纳为八条,一条一条讲给群众听。在是否解散公共食堂问题上,他说:“现在必须看到在食堂问题上,我们同农民群众有尖锐的矛盾,这是影响工农联盟的……不是我们提倡散,而是群众要求散,要允许群众有这种自愿。”刘少奇经过研究后指出,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要求散食堂,如果不散,就脱离了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共产党员的义务是要经常了解群众的要求,反映群众的要求。刘少奇建议,在公共食堂问题上,由群众自愿选择退留。这个决定受到社员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久天华大队的食堂就陆续解散了。
刘少奇在湖南开展的调查研究,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扭转国民经济困境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无论是调查研究的缘起还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都是刘少奇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彰显了刘少奇崇高的宗旨修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刘少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事例启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不是空洞的口号,也绝非单纯的说教,而应该是知行合一的有机结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执政的坚强后盾。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加强宗旨修养,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自我批评,注重作风修养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毛泽东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保障。
在党内,刘少奇是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坚持自我批评的典范。1940年,关于曹甸战役打不打,怎么打,当时担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政委的刘少奇与担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存在分歧。当时黄克诚的意见是比较正确的,但没有得到采纳。后来战役打得不成功。战役结束后,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对曹甸战役进行总结和检讨。会议指出,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黄克诚消极作战,说他有右倾的表现,黄克诚因此被撤职。但是,4年后,整风反省运动在各根据地展开,冷静后的刘少奇为此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亲自给黄克诚发去一封电报。他在电报中说道:“我们在华中工作,都是执行了中央正确路线,因此,我们能够合作,并能够完成中央所给予的任务。然而在具体工作中,对各种具体问题的处理,则仍有不少错误。”例如,“曹甸战役,本来是可以不举行的,因当时过分估计了汤恩伯东进的威胁,二师在桂军进攻下呼救甚急,我没有细心考虑,急促下决心向顽军进攻,这是我应负责任的。后来强攻曹甸,也是不应该的。”同时,刘少奇还特别强调:“曹甸战役未能完成任务,当然不能由你负主要责任,当时有此种说法,是不妥当的。”这封电报,是四年后刘少奇对曹甸战役的重新认识,也是刘少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敢于否定自我,勇于自我批评的党性修养的重要见证。
列宁在《政治家札记》中说:“犯错误对一个先进阶级的战斗的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虚伪地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政党如同一个人一样,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偏差,犯一些错误,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错误应有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供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供参考,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创造。刘少奇对待错误的態度启示我们:越是情况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谦虚谨慎,让自我批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