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小伙刘正曦:我家住在燕郊
2024-04-18陈佳莉
陈佳莉
2024年1月,刘正曦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笑和哭,这是埃及小伙刘正曦最早认识的两个汉字。
最初学汉语被“虐”到想放弃时,老师让他从这两个字中选出一个代表悲伤的,他不假思索就选对了。“咧嘴笑和流眼泪的区别,太形象了!”折服于汉字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灵动和具象,他由此开启了一场与中国的“恋爱长跑”。
学习中文8年,4次参加汉语桥大赛,他一路从校冠军到埃及全国冠军,最后一次是担任大赛出题官。
《环球人物》记者一行见到刘正曦是在一个午后。他热情地跟每个人打招呼,1.92米高的身体微微前倾鞠躬,礼貌又有风度。如果不是古铜色的皮肤和高眉深目的长相“出卖”了他,光听那一口流利的中文,几乎很难相信他是个“歪果仁”。
2023年7月,刘正曦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担任外籍专家,进一步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采访中,他对中国诗词曲目信手拈来。形容汉语的魅力,他引用鲁迅的话,“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他张口就来两句黄梅戏《女驸马》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他到访十八洞村见证中国精准脱贫的成效,也从哈尔滨“小土豆们”身上看到了中国文旅行业的蓬勃发展。
对中国情到深处,刘正曦在这里娶了媳妇,还在北京东边的燕郊买了房,“算是给媳妇一个‘安全感,也让自己流浪中国的心扎根”。
做梦都在说中文
记者镜头之外的刘正曦,抛却优雅又略带阴郁的气质,活力四射,走路都是跳跃的,像他的中文名字一样,是个阳光的大男孩。
正义和阳光是他的追求,因此有了“正”和“曦”,而“刘”则来源于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他的汉语启蒙老师姓刘。
2015年,刘正曦考入埃及的一所语言学院,选择汉语专业的初衷有点“功利”:妈妈看中中国的发展速度,觉得学汉语有前途,在深圳做外贸生意的叔叔则希望能有一个懂汉语的侄子帮忙搞定翻译工作。
从第一节课起,刘正曦就有了换专业的念头,“阴阳上去”四个音调,听到他“怀疑人生”。
刘老师为了鼓励他,送给他一句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花了很大功夫才弄懂这句话的意思,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刘正曦性格开朗,是班上最勤奋的,经常求着老师帮他“开小灶”。他到老师家中做客,厨房成了他的小课堂,每一个食材用中文怎么说,他全部用手机记录下来,回家后一遍一遍背诵。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口语水平突飞猛进,让同学们都很惊讶:想不到最初那个连“你好”都说不准的刘正曦,竟成了班上口语最厉害的一位。
2017年,刘正曦作为交换生第一次到中国,对这个陌生的国度充满了好奇:买东西时竟然只需要亮出二维码,大街上的自行车随时可以骑走,食物的种类竟然这样丰富……
带着惊喜与期待,刘正曦在南开大学学习汉语国际教育。“当时在天津电视台有很多演出,我经常去学习,看到主持人的说话方式和站姿,觉得很有范儿,就对播音主持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刘正曦(右)在北京电视台录制一档关注青少年成长的节目《蜜蜂演播厅》。
2018年,刘正曦申请到海外使者奖学金,义无反顾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跟中国学生们一起上课,难度可想而知。“第一堂课,我发现自己是班里唯一的‘纯老外,非华裔、非混血,普通话不标准,长得也不太‘中国。”
老师说发声讲究“气沉丹田”,他搞不懂“丹田”是什么。老师说,“这声音有点靠后,要尽量往前送”,更是让他迷惑不已。“老师说的每个字我能听得懂,但是连起来,我就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因为发音不准,课堂上的刘正曦常常被当作“典型错误示范”,成了班里的“最帅教学道具”。
学习用一门外语做播音主持,让他领悟到以前老师常说的一句古诗词,“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堅持就能看见曙光。“如果4年前接受采访,我脑海中的答案第一反应还是阿拉伯语,然后再转换成中文,现在完全不用了。”刘正曦笑着对记者说,“你相信吗,我现在连说梦话都是中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加上俊秀的长相和优越的嗓音条件,让刘正曦获得了很多站上舞台的机会。他在天津广播电台做过播音员,主持过孔子学院的春晚,也参加过很多电视节目的录制。
当谈到对中国文化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时,刘正曦说,最佩服中国人的传承精神,诸如汉字、戏曲、相声等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一直流传千年,实属难得。他提到,埃及和中国同为古老的国度,古埃及的一些文化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这让他感到十分遗憾。
“以前大家觉得外国人学中文不容易,但是看到来自加拿大的大山老师不仅能说相声,还能说绕口令,大家才发现外国人也可以挑战戏曲、播音等,对学中文有了新认识。”刘正曦说。
在中国留学这几年,刘正曦学会了相声和大鼓,快板也打得有模有样。“您要喝杭州龙井、徽州六安、广东红茶、福建茶砖、云南普洱、铁叶儿大方、大叶小叶、雀舌、 名尖、雨前、雨后、铁观音、大寿眉,特级的洞顶乌龙茶。亲友们爱喝什么就给沏什么……”快板书里大段的贯口,刘正曦张口就来。
在参与《非遗环游记》节目录制时,刘正曦走进北京京剧院,穿上戏服,第一次沉浸式体验京剧武生艺术。在舞台上,他不仅需要拿枪,还要戴盔头、扎靠,没过5分钟,他就被这套行头压得喘不过气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种敬业精神,让我深受觸动。”
左图:在天津上学期间,刘正曦(左)学习了相声,张嘴就能来几句贯口。右图:刘正曦穿上京剧戏服,扮演武生。
2020年,一档节目邀请一群外国青年游历十八洞村。刘正曦作为其中一员,见证了那里的村民通过发展苗绣、猕猴桃产业园、矿泉水厂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脱贫道路。“如果说十八洞村的山清水秀,给了它脱贫的天然优势,我到访过的玉狗梁村,绝对是老天爷都不赏饭的地方。”刘正曦口中的玉狗梁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位于河北边陲,人口流失和老龄化问题严重。村干部带领大家通过练瑜伽闯出了一条特色脱贫路,被认为是“健康扶贫”的新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刘正曦看来,这些精准脱贫的方式因地制宜,引导村民们“天助不如人助”,自己帮自己脱困。
“《周易》中有一句话,‘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你看到别人做得好,就向他们学习,自己做错了,敢于认错改正,这就是君子。”刘正曦特别自豪地提到,自己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也给埃及带去了一点小小的变化。
在弄清楚中国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后,刘正曦将自己对于埃及可以效仿的想法,发布到他的脸书账号,并@埃及交通部部长。2天后,他就看到埃及交通部官方账号转发了他的帖子,并评论“想法很好,期待落实”。1年多之后,埃及首都开罗作为试点城市,开始推行“开罗自行车”共享单车项目,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如果将来有机会,我希望可以做一档节目或打造一个交流平台,用阿拉伯语给埃及人讲中国故事,用中文回答中国受众对埃及的好奇,这样能为拉近中埃两国人民的关系、增进两国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刘正曦说。
希望在热爱的国度“慢慢变老”
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刘正曦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他在天津电视台实习时认识了现在的爱人菲菲,两人一见钟情。2023年1月,他们在菲菲的老家广西钦州领证结婚。
虽然刘正曦已经算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但文化差异还是暴露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刘正曦第一次跟着菲菲回老家,见到她妈妈,张口就喊“妈”,对方脸拉得老长。意识到搞砸了在准丈母娘心中的“第一印象”,他马上解释,说在埃及他们管所有妈妈辈分的阿姨都叫“妈”,误会才算消除。见到准岳父,他端起茶杯上前敬茶,结果杯子举得过高,又被提醒这是不尊重长辈。
2019年,刘正曦和菲菲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生活中,他和菲菲少不了因为柴米油盐吵架,可每一次又会因为语言问题吵不下去。“她现在的工作是语言老师,吵架时也会忍不住纠正我的发音,你知道在那种情绪下突然被纠错,也只能笑着认输了……”
饮食上,大家求同存异。菲菲爱吃的广西螺蛳粉,刘正曦一点都闻不了那味道,但广西的柠檬鸡,他不仅爱吃,还跟菲菲学会了如何烹饪。菲菲则跟他学会了做埃及版的拉条子。
在刘正曦的印象中,中埃关系友好,很多埃及人会过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大家还会一起看中国春晚、吃粽子、赛龙舟。除此之外,埃及还有唐人街,能见到正宗的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美食。“现在埃及也开了很多中式火锅店,虽然有些外国人不习惯很多筷子从一个锅里夹菜吃,但这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团圆和团结——咱们一起吃,都是自己人。”
刘正曦带菲菲去埃及时,在金字塔面前,他们分别穿着法老服和马面裙合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很多人都在打听菲菲的裙子是在哪里买的,知道她来自中国,就向她请教怎么用中文说‘你好。”刘正曦回到埃及的家里,街坊四邻知道他中文讲得好,都称呼他“中文小子”,围着他问东问西,对中国的方方面面充满好奇。
相对应的,在中国求学期间,刘正曦也感受到中国人对埃及的友好和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热情。2023年7月,刘正曦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时,身穿埃及法老服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成为全场焦点。很多人因为这则新闻开始了解埃及和法老服装,这也让刘正曦有了可以向中国观众讲述埃及故事的机会。
和菲菲结婚前,刘正曦用自己攒的钱付了首付,在燕郊买下一套小两居。以前他不懂为什么所有的女生结婚都要买房,经过在北京的几次搬家,从朝阳三里屯到通州,他都住过,也算一个标准的“北漂”,他现在也想让自己的生活安定下来。“就像一首中文歌里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我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能和我的爱人,在我热爱的国度慢慢变老。”
刘正曦:原名穆罕默德·吉阿德,1997年生于埃及开罗,2017年作为交换生第一次到中国学习,202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曾参加《一站到底》《非遗环游记》等多档节目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