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多文本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2024-04-18李会杰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4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情境

李会杰

新课标把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任务分成了18个学习任务群,并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整合学习资源?如何在教学尤其是多文本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情境任务是否具有足够的驱动能力?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针对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知识惰性化等现象而提出的概念。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具有生活化、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等特点。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这告诉教师,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王宁教授曾说:“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由此可知,新课标意在呼唤学科教学向生活回归,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驱动下运用语言、提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情境的理解还有模糊之处,对情境任务的设置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情境创设是“花架子”,直接忽视。喜欢走老路是很多人的习惯,毕竟老路走起来轻松不费脑。但课标是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依据,完全脱离课标岂不是误己误人?据不完全统计,课标中“情境”二字出现了40余次,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课标对“情境”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这提醒我们要尝试思考大单元和大情境之间的关系:单元任务是学习内容,而情境任务是为学习活动创设的场景。这个场景像一座桥梁,能使学习任务与学习经验产生关联,继而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任务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尝试。

二是认为情境等同于活动,混淆概念。有些教师有情境创设意识,但苦于无法揭开其“神秘面纱”,对概念理解不准确,甚至把常规课堂中的小组讨论等活动当作情境创设,把“文章某段景物描写是否多余?可否合并到一起?”之类的问题称为情境。简单来讲,活动是手段,是完成任务的路径,而情境是活动展开的主要依凭,是一个学习场。比如,笔者曾听过浙江省教坛新秀李莉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她设置的情境任务如下:学校文学社要策划一期关于“秋”的经典诗文推荐,《故都的秋》属于拟推荐篇章之一,但小编还有几处疑问,请同学们帮忙解决。然后,教师呈现三个活动:1.《故都的秋》应该放在“悲秋”还是“颂秋”版块,为什么?2.被推荐的诗文后要有诗人作品赏析,请你结合《故都的秋》探究郁达夫独特秋味的成因,完成表格。3.文学社最终决定推送《故都的秋》,请你为其写一句推荐语。这个案例中,教师有情境创设,在这个情境驱动之下,又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清晰地呈现了情境和活动之间的关系。

三是认为情境就是想象联想,低效创设。看到上面的情境案例,或许有教师想,文学社哪能天天搞活动,文学读本也不是人人都能读透的;或许还有教师想,学到了,情境就是编故事。确实,在校园中,这种真实的活动不可能天天发生。其实,课标中要求任务依托于真实的情境,这个真实并不是绝对的客观真实,创设情境自然也是可以的;这种创设也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信马由缰的创设,而是模仿真实活动的创设。也就是说,情境可以虚拟,但学生由此而习得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在真实场景中使用,那也是有效的情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本华把真实情境概括如下: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此为标准来检验情境创设是否有效。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执教《老人与海》,情境创设为班级举办“我身边的硬汉”事迹报告会,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采访一位身边的海明威式硬汉,并拍摄一段5分钟的微视频,参与班级报告会。这个情境任务可谓是为难学生了——海明威式硬汉身上有一种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样的硬汉古今中外倒是有不少例子,可学生身边并不是轻易能找到的,更别提实地拍摄。所以,该情境任务并不是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甚至远离了学生的实际。

那么,要创设出恰切的情境,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是握紧学生主体“方向盘”,确保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恰切的情境任务要能确保学生有效参与其中。新课标也强调“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广泛”强调参与的数量,“深度”强调参与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倘若把情境创设为“请你帮助橘子洲景点宣传部制作一个宣传短片”,这就在课堂之初吓退了一部分学生,且受限于時间与技术,恐怕能完成的很少。这就不能算恰切的情境。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为例,教师可以创设编辑诗集的任务情境,进而设置“生活处处皆诗歌,发现身边的诗歌之美”“分行不一定成诗,了解现代诗的形式和情感要求”“拟写并修改诗歌,分组完成本班诗集整理”等子任务。该情境从教材学习到发现总结,最后完成语文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学情,能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参与课堂。

二是牵住教学目标“牛鼻子”,依据文本设置情境。情境创设并非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实施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情境是教学设计者创设的,只有牵住教学目标“牛鼻子”的情境才是依文而设的情境,才能使课堂、教材、学生关联起来,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比如,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多文本联读为例,有做课教师给出了这样的情境任务:“时值初冬,我们的校园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我拍了两张图片,请你选择一张你所青睐的图片进行评价。”此任务虽然与景色有关联,但与文本的关联不大,且不能突出教学重点与目标。后来,该教师把任务改为“同学们作为校园美景推介官,请写一条朋友圈文案,表达你对校园的喜爱之情”。笔者认为,该任务虽然契合本单元写作目标,但与这节课的关联仍未凸显,教学目标的“牛鼻子”自然也不能抓牢。

三是种好能力迁移“责任田”,举一反三提升能力。为何要如此看重情境?这关乎学科的应用性,关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我们创设的情境任务中,包含着现实生活、社会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该情境任务也就结束了。这是否意味着短时的情境创设对能力迁移作用不大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学生在完成课堂情境任务后,还可以有思考、迁移与获得,就可以将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提升到更高层次,拓展到教学情境之外,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情境迁移性运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式情境,如角色扮演、诗歌朗诵、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直接进入现实情境,并通过实践操作解决情境中的现实问题。这种情境所具有的真实感是通过语言创设的情境不可比的。

总之,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常规环节,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高中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内外融合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dwbyd2203000171)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