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鼎新”课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2024-04-18王世东张晖石尧

教育家 2024年12期
关键词:学科学校课程

王世东 张晖 石尧

课程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愈发注重中小学课程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为落实国家的课程建设目标,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立足“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的课程目标,建设了适于学生发展的“鼎新”课程体系,借此健全学生品格、挖掘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成长为“有梦想、有修养、有才学、有担当”的四有好青年。

“鼎新”课程体系是“三级五类两群”。其中,“三级”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发展课程,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课程,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拓展课程是为契合不同学生群体发展而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与社团课,旨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基;发展课程则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突出特长开设的高端社团(如民乐团、生物组培社团等)和竞赛培训课程(涉及天文、生物、数学、作文、机器人等领域),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五类”分别是人文与社会课程,科学与技术课程,身心与健康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以及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两群”则是“工程与技术”和“人文与社会”课程群。

打造学科特色课程,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学科特色课程是课程中的高地,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延伸了学科课程的触角,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在建设与实施“鼎新”课程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程,并利用学校选修课与社团课的时间进行授课。我们以物理和生物学科的特色课程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物理冰雪特色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工程思维”为目标,整合学校“冰雪体育”与“科技教育”两大办学特色,利用学校拥有自制冰场的资源优势,面向高一和高二学生开课。整个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发展模块三个部分,其中基础模块着力帮助学生将课上习得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以学校广泛开展的冰球、冰壶和花样滑冰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与冰雪运动有关的物理问题解决;拓展模块立足“冰雪运动”的真实情境,设置“冰面落水救援方式探讨”“测定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一系列探究任务,为学生创设模拟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契机;发展模块则借助北京科技大学的对口支持,组织学校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展“智慧冰雪场”“巡检机器人”等内容的项目式学习,为学校培养拔尖人才搭建成长的平台。

生物基因特色课程。《基因工程原理及操作技术应用》是我校生物教研组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化生学院,面向高二选考生物的学生而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该课程以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利用生物学科大概念构建起整个课程的结构,并以“现代基因工程技术”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概而言之,课程内容以遗传基础、发酵工程、基因工程三大主题为支撑,以“重组绿色荧光大肠杆菌实验项目”为任务驱动,以“课题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其间,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中,汲取基因与遗传领域的相关知识,体验生命遗传的曼妙,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工程技术思维,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与科学伦理观。

组建纵向一体化课程,实现学生贯通培养

学校在探索与实践“‘1+3学生贯通培养模式”中,发现“贯通培养模式”具有“四年课程整体布局”“课程资源便于统筹”“学科知识易于跨段衔接”等优势,遂将“贯通培养”中的先进经验拓展到整个学校六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由此实现了“鼎新”课程体系中的“纵向一体化贯通”。大体而言,各教研组首先结合课程标准与多年的教学积淀,梳理出本学科的学科大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学科大概念进行逐层分解与细化,得到相应的“次级概念”,从而定位出各学科大概念在各学段中统摄的教学内容,进而将这些学习内容在备课时统整到一起,形成若干个围绕学科大概念的大单元。接下来,教研组分析大单元内各次级概念间的差异与关联,据此确定大单元内各学段的进阶目标,使各学段教师在课时教学设计中既能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亦可为将来要学习的新知留好接口,最后由各备课组结合本学段学生学科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实现学段目标的最优教学方式,完成知识进阶与能力进阶培养的整合。

创设横向集群课程,提升学生跨界素养

跨界素养是一种横向协同和纵向融合的能力,即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纵观当代学者的成果与突破,都指向学科跨界与融合的研究取向。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将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从而构建出了个体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鉴于此,学校建设了“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与技术”两大课程群,作为培养学生跨界素养的有力门径。

“人文与社会”课程群:筑牢学生人文底蕴。“人文与社会”课程群以“打好文化底色,种牢红色基因”为目标,以文化为中心,向各人文学科延展,由此形成了五个子课程群,借此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学习中华文化,树立公民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譬如,我校在“南京研学”课程的设计中,以旅行足迹为纵轴主线,以人文学科知识为横向铺垫,利用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丰富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地理、历史、语文四个学科知识的学习完美地串接起来。带领学生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活动,在“思想政治”层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考察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探究环境气候与建筑、饮食间的关联,在地理学科层面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馆,了解汉朝“郡国并行”的制度及汉武帝采取的“推恩令”,丰富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游览夫子庙,抄录楹联并考察其特征,在语文学科层面促使学生感受历史悠久的楹联文化,最终研学课程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科学与技术”课程群: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与技术课程群以“执着科学探究,追求工程创新”为旨归,以工程技术为中心,立足跨学科理念,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自然地理六个学科团聚在一起,继而形成了科学工程、电子机械工程、天文与航天工程、工艺与设计工程四大子课程群,用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学科知识融合贯通,并进一步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开展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借此促使学生科技工程素养和探究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最终建构起关于世界的科学图景。

譬如,科学与技术课程群中的“无废城市”项目课程,首先以“解决北京水污染问题,实现节水环保”为课程展开的“大问题”,继而调动学生以地理学科中的“水循环原理”为设计理念,从工程学思想出发,综合运用物理动力学、化学材料学、生物群落学等知识,以及在劳技课上习得的设计方法,绘制“无废城市”的图示模型,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无废城市”的实物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處理日常生活与工业中产生的废水,在实践中检测模型的应用效果。虽然学生设计的模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他们通过“无废城市”的设计规划与模型制作,体验了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历练与提升了自己的“跨界素养”。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在持续精进的课程建设下,学校的“鼎新”课程体系日臻完善,并在助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两个层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科学校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