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腰骶干联合胸12 椎旁神经阻滞行髋关节置换术1 例报道
2024-04-17周慧燕贺茹依孙焕焕鲁旭应海峰
周慧燕 贺茹依 孙焕焕 鲁旭 应海峰
髋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积极的外科治疗通常可以改善预后。然而老年患者术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全身麻醉对此类患者全身系统影响较大,而椎管内麻醉由于术前抗凝、神经压迫和腰椎退行性病变等实施存有风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腰骶丛神经阻滞用于髋部骨折手术,可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根从而阻滞术侧肢体,具有十分显著的麻醉效果,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1]。本例患者采取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腰骶干、胸12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预后良好。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7 岁,因“外伤致左髋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6 h”入院。患者于6 h 前行走时不慎摔倒,臀部着地,当即感左髋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烈疼痛,难以忍受,移动肢体时疼痛明显加剧,患肢局部畸形、活动受限,无法自主站立、行走,无趾端感觉麻木等,被家人送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帕金森”病史3年,口服卡左双多巴缓释片治疗,现有口齿含糊,四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等相关症状;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具体不详),自述平时有腰痛、向左下肢放射;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身高158 cm,体重61 kg,体温36.8 ℃,脉搏75 次/分,呼吸18 次/分,血压175/86 mmHg,左髋呈屈曲内收、轻度外旋畸形,髋部略肿,左髋关节活动障碍,左下肢骨骼纵向叩击痛(+),较对侧短缩约2 cm;辅助检查:X线骨盆正位(耻骨联合为中心):左股骨颈骨折;腰椎MRI 平扫:腰4~骶1 椎间盘变性伴突出、腰4~5椎管内狭窄伴神经根受压迫(见图1、图2);胸部CT:两肺坠积性改变;血气分析:氧分压68 mmHg,二氧化碳分压36 mmHg,氧合指数206 mmHg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为111 次/分;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左股骨颈骨折。给予腰骶干联合胸12椎旁神经阻滞下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图1 腰椎磁共振矢状位图
图2 腰椎磁共振水平位图
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常规心电监护,无创血压152/79 mmHg,心率90 次/分,氧饱和度96%,随后予面罩吸氧5 L/min,辅助患者取右侧卧位,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下进行腰骶干阻滞,神经刺激器的初始电流设置为1 mA,采用SonoSite 低频凸阵超声探头,并对皮肤和超声探头进行消毒,低频凸阵列探头长轴平行放置于脊柱中线,纵向扫描,识别腰5~骶1 之间后,向外侧横向移动探头,可见高回声线性结构为腰骶韧带,腰骶干即在腰骶韧带深面、腰5 椎体横突与骶骨翼的间隙里,开启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信号,采用平面外穿刺技术,避开血管,直到穿刺针接近腰骶干,将神经刺激器连接到该神经上,以进行神经刺激,诱导下肢肌群收缩后,将电流调整至0.5 mA,回抽无血,缓慢注射20 mL 罗哌卡因(0.375%)并间断回抽以避免静脉注射。随后将超声探头长轴放置于胸椎椎旁,识别胸12 棘突及横突,向外侧移动探头,可见高回声线性结构的胸膜,横突和胸膜之间的楔形区域即为胸椎椎旁间隙,开启彩色多普勒模式,观察血流影像,采用平面外技术,穿刺针达到胸椎旁间隙,回抽无血无气体,缓慢注射20 mL罗哌卡因(0.375%);阻滞完成后20 min 左右,运用针刺法测试阻滞范围和阻滞程度,患者臀上神经支配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区域、臀下神经支配的臀大肌区域、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支配的股前外侧区域及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支配的大腿后侧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提示麻醉起效后开始手术,历时85 min,术中出血约200 mL,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诉疼痛及其他不适,术后予氢吗啡酮12 mg+0.9%氯化钠注射液300 mL 自控镇痛泵镇痛,手术完毕送复苏室观察20 min,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并发症,送回病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 分,术后4 d顺利出院,无相关并发症。
2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髋部骨折有效且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本例患者术前氧合指数206 mmHg提示呼吸功能不全,全身麻醉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全。而椎管内麻醉能够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但帕金森患者胸膝体位较难配合,且本例患者术前MRI 示腰4~骶1 椎间盘变性伴突出,腰4~5椎管内狭窄伴神经根受压迫,椎管内穿刺为相对禁忌。因此,神经阻滞是替代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的合理选择。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使单纯神经阻滞行髋关节置换术成为可能[2,3]。与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相比,神经阻滞对此类患者行髋关节手术优点有:能够实现完全单侧下肢阻滞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长期预后[4]。
髋关节主要由腰骶丛(胸12~骶3)发出的神经支配,关节前后分别由闭孔神经和股神经、臀上神经和坐骨神经支配,而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受髂腹下神经、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等支配[5]。因此单纯使用神经阻滞有两个原则,一是以完善的腰丛+骶丛神经阻滞为主,二是覆盖胸12、腰1皮区(可选择椎旁/腰方肌阻滞等方法),或者联合使用后外侧切口上缘局部浸润麻醉方法。传统上,阻滞腰骶丛既可以采用从腰2 到骶1 的逐一椎旁神经阻滞,也可以采用双阻滞技术——腰丛联合骶丛阻滞,但这要求多点注射。Bendtsen 等[6]首先报道了超声引导单次注射腰骶丛阻滞用于髋关节手术麻醉,并命名为骶上平移技术(suprasacral parallel shift block,SSPS),局部麻醉药必须注射到骶骨前方、腰大肌后方腰骶干,闭孔神经和股神经所在的间隙里,因此命名为骶前-腰大肌后间隙阻滞。超声引导行骶前腰大肌后间隙阻滞时,取健侧卧位,使用凸阵低频探头(2~5 MHz)沿髂嵴向内侧滑动,见到骶骨后行长轴旁正中扫描,在超声图像上识别腰5 横突和骶骨及两者之间的横突间韧带、腰骶韧带;行平面外穿刺,针尖突破腰骶韧带后,注入药物。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SSPS技术在腰丛末端神经阻滞方面至少与腰丛阻滞效果一致,而在腰骶干阻滞方面有明显的优势[7]。Strid 等[8]研究实时超声/MRI结合与超声引导应用于SSPS 技术,通过注射液扩散MRI 分析,观察到注射液在腰肌旁腔室、腰肌后亚腔室、腹膜后腔室三个确定的腔室中的一个或两个内扩散,必须将局麻药注射到腰肌旁腔室和腰肌后亚腔室中,才能充分扩散到与髋关节麻醉相关的所有靶神经,从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成功率。
本例患者选择了腰骶干联合胸12 椎旁神经阻滞,操作时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实现了精准定位,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降低了神经损伤、血管内注射等风险,减少了局麻药的剂量并且起效更快[9]。这种阻滞方法的优点是,穿刺点由原来的两点减少到一点,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且避免了骶丛阻滞进针的位置离手术切口较近增加感染的风险。缺点是阻滞位置较深,骨结构限制了目标位置的精细可视化,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且侧卧位阻滞重力可促进局麻药向内侧扩散到硬膜外腔,需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