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新

2024-04-17王旭谭辰妍

艺术评鉴 2024年1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戏曲创新

王旭 谭辰妍

【摘   要】戏曲是我国的国粹,但传统戏曲艺术与青年观众之间存在一定的音乐审美差异。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深受青年人喜爱的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新作品爆火网络,这些作品对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作品的分析,探讨传统戏曲的守正创新,以及传播发展新方式。

【关键词】戏曲  流行音乐  融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1-0001-06

1994年谢津演唱的《说唱脸谱》家喻户晓,这标志着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的早期融合。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的作品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追捧与喜爱,曲目量也大幅增长,不断有戏腔歌曲爆火网络。2022年戏歌《武家坡2021》成为热门歌曲,“啊~我的妻~王氏宝钏~”在众多年轻人中传唱。这首融合传统戏曲《武家坡》与日本流行音乐的作品,虽然出现了支持与批评两种态度,但是网络热度却持续走高:截至2023年12月30日,仅抖音平台播放量就达到27.6亿次。近三年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等主要音乐平台上,国风音乐歌单成为播放量极高的门类,其中60%为戏腔音乐,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纵观近几年的戏腔流行音乐作品,大都是以流行音乐和声走向、伴奏音乐风格及音乐结构为主要蓝本,在演唱技巧、歌词、腔调及题材内容上融入戏曲及古风元素。通过歌词意境适配,部分或全部使用京剧唱腔旋法,加上符合现代人听觉习惯的流行音乐和声与伴奏,将传统戏曲加工出“新味道”。这些作品对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创新性继承提供了良好范本。

传统戏曲的艺术美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被继承、被学习,从而拥有更强的传播效应,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而这些作品给新一代中国青年人带来的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及文化输出,这是当下新时代文艺所需的。

一、传统戏曲的改革發展之困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百花苑,曲种众多,其唱法、技巧和风格也大不相同,受众人群也有所差异。传统戏曲主要受众人群:京剧以北方观众为主、越剧以江浙沪地区观众为主、评剧以京津冀地区观众为主、黄梅戏以安徽和湖北东部的受众人群为主、花鼓戏以湖南地区观众为主、粤剧以广东地区观众为主、川剧以四川地区观众为主、昆剧的受众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也在不断出现新融合:既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要适应时代及观众的需要。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戏曲创新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戏曲现代戏的“样板戏”通过与交响乐的伴奏、现代戏剧的舞美、简化的唱词念白融合,将传统戏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转向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题材,在保留传统戏曲唱腔结构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戏剧与交响音乐的成果,融入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符合当时中国人民的文艺需求。样板戏是传统文艺创新的典型案例,使得戏曲艺术达到新的高度,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2017年底文化部发布普查成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其中国办团体1524个、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348个剧种中,共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共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传统戏曲在宣传、推广和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小,并且相关机构积极举办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在这种变革面前显得相对滞后。

戏曲艺术发展与其他众多非遗艺术一样,都面临着受众老龄化、青年受众稀少、表演形式守旧、传播传承困难等问题,戏曲界与学术界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在信息化、经济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更具商业性和快餐式的文化趋于主导。传统戏曲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观看时间、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这种要求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大众对快速、直接和轻松消费的文化形态更愿意接受,导致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相比于流行音乐和现代娱乐方式,年轻人对戏曲兴趣不高,从而导致戏曲受众的老龄化问题。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海外文化冲击后,当前主流受众群体的审美习惯和文化消费行为已与传统戏曲有了较大距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也使得传统戏曲在文化市场上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要使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需要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习惯与传播习惯。如何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如何在守正中创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过度的创新可能会导致失去传统韵味,而过度的守旧则难以吸引新的观众。戏曲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接地气,接受青年群体的喜好,让作品和百姓的期待产生共鸣共振,更需要让年轻人喜欢。

二、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之需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流行音乐经历了从诞生到全球化的飞速过程。在19世纪欧美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与唱片产业的兴盛,流行音乐渐渐从一个小众文化转变为家庭中的娱乐方式和重要的商业资产。作为现代流行文化的核心,流行音乐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的每一次波动和变迁。流行音乐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内容,充满活力的形式,以及能够触及人心的真实情感,这使得流行音乐在大众中迅速传播,成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户外音乐节为例,2007—2019年,国内户外音乐节的举办场次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从2017年开始,音乐节的场次基本稳定在265场左右,展现出音乐演出市场的繁荣。

在风格方面,流行音乐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音乐所包含的音乐种类也越来越多。流行音乐囊括了如乡村、民谣、爵士、R&B、摇滚、灵歌、福音、流行抒情、影视配乐、电子、世界民族音乐、新时代和实验音乐等多种类型。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不仅展示了流行音乐的包容性,而且促使其持续地与时俱进,满足当下广大听众的各种需求和审美。从民间音乐到主流音乐界,都已承认流行音乐的主导地位:第十五届(2017—2019年)、第十六届(2020—2022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歌曲每届获奖名单(11首)中,流行音乐都达到9首,占比达到81%。各大央视及地方晚会中流行音乐也早已成为绝对的主流。因此中国流行音乐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受众群体最多、传播最为广泛的音乐形式。戏腔流行歌曲不断通过影视剧、短视频、综艺节目的传播,获得了大量听众的喜欢。

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曾一度受到外来流行音乐的影响,导致本土流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独特性。音乐在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当下需要怎样的中国流行音乐作品,是新时代音乐工作者亟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时代,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华民族卓越文化不断发展。在全新的起点上,努力促进文化繁荣,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强国,为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三、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

戏腔音乐流行歌曲中融入很多戏曲元素,常用的方式是对戏曲唱腔发声的模仿,由于演唱者的演唱技术问题,不能完全称为戏,大都只是对戏曲唱法的借鉴。其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植入式

流行音乐中原封不动植入传统戏曲片段。比如在流行音乐结构中,用相关歌词带入,直接对置一段传统戏曲片段。田一龙与何欣演唱的流行歌曲《黄梅戏》便是通过描写小时候听家人讲戏引出戏腔片段,歌词:“从小爸妈就对我讲,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模仿着大人身段模样,实现了我的愿望。面对这爱情的考量,冯素珍是我学习的榜样,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我的公子又在何方。”其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出自黄梅戏《女驸马》(见谱例1)。这种方式保留了原传统戏曲的完整片段,代表作品还有《苏三说》等。

谱例1:歌曲《黄梅戏》(词曲:田一龙/何欣)中的《女驸马》选段

还有一部分音乐曲目植入戏曲的“念白”这种艺术手法,“念白”是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調,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在戏曲中常与唱腔部分互相衔接、陪衬、对比,形成戏曲中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体现人物思想的一种手法。在《南乡子》中(老生念白)“末将年迈勇、血气贯长虹、斩将如削土、跨马走西东、两膀千斤力、能开铁胎弓、若论交锋事、还算老黄忠”。另外,在曲目开头加入大量的戏曲武场锣鼓点,用到京胡、大镲、琵琶、大鼓、板鼓等戏曲伴奏常用乐器。

(二)创作式

按照戏曲的旋律进行方式、演唱方式进行新的创作,可以用戏腔演唱,也可以用其他演唱方式。保留一定的戏曲风格,但是在伴奏与音乐结构上均采用流行音乐的方式。这种方法是戏腔歌曲主要创作方式,代表作有前期的《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梨花颂》《北京一夜》《花田错》《寒江雪》《新贵妃醉酒》《霍元甲》,到近期的《情怨》《悟空》《万疆》《身骑白马》《牵丝戏》《赤伶》《辞·九门回忆》等。

如歌曲《武家坡2021》李政宽改编的版本,在曲目开头出现京剧的念白:“三姐,千错万错,乃是为夫一人之错,你你你你……”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一个悔恨不已的丈夫性格。全曲都伴有板鼓的音色,作为节奏的把控和戏曲音色的突出。旋律框架及乐句结构来源于初音未来的电子流行歌曲,将传统京剧《武家坡》的唱词内容和发声唱法加入流行音乐的旋律、和声及伴奏中。两者具有完美的化学反应,使得该作品得到极高的传唱度。

在歌词引用方面,有三种主要方式:一是原文引用,即直接将戏曲唱词嵌入歌曲中,通过戏腔的运用增强音乐表达张力,营造时空交错的氛围;二是改编引用,对原戏曲唱词进行改编,以更好地迎合流行音乐市场的创作需求和受众审美趣味;三是典故引用,通过引入戏曲中常见的人物、地标、物品等元素,构建出点、线、面的多维传播模式,形成记忆符号。这三种方式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丰富选择,使得戏曲元素能够巧妙地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例如《武家坡2021》歌词引用传统京剧《红鬃烈马》中的一折《武家坡》中的故事。薛平贵唱词选段:“(西皮导板)提起当年泪不干,(西皮原板)夫妻们寒窑受尽熬煎。自从降了红鬃战,唐王爷驾前去讨官。官封我后军都督府,你的父上殿把本参”“那一日驾坐银安殿,宾鸿大雁口吐人言。手持金弓银弹打,打下了半幅血罗衫。”《武家坡2021》的歌词中“寒窑”“一十八年”“降了红鬃战”“你的父上殿把本参”“驾坐银安殿”等词组的使用,使得音乐内容极富魅力,将古代的故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听众面前(见谱例2)。

谱例2:《武家坡2021》曲谱选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和音乐的交融是难以避免的,应该鼓励创作者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进行跨界创作,呈现更多的音乐新颖之作。

(三)改编式

以流行曲的形式呈现,但在其中保留了大篇幅戏曲唱腔。戴荃和单雯在央视“中华戏歌”中演唱《牡丹亭外彩蝶飞》,充分加入昆曲唱腔,以合唱的形式来演绎这首作品,戴荃用流行歌曲唱法技巧,单雯用昆曲唱腔,二人保持合唱状态,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昆曲之美。这种现代与古典的融合演绎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戏曲在当代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保留昆曲唱腔涉及对传统唱腔的学习和传承,以确保表演中的音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符合昆曲的艺术规范,这样的改编手法有助于在现代演绎中保留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牡丹亭外彩蝶飞》歌曲内容融合《牡丹亭·游园惊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两部经典著作。歌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出自《牡丹亭·游园惊梦》。歌词“山伯永恋祝英台”提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音律、唱腔和表演方式,昆曲的唱腔以“昆腔”为主,这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唱腔风格,昆曲的表演以细腻而独特的动作、姿态为特色。戏曲最重要的便是“唱、念、做、打”,在戴荃和单雯的这场演出中,单雯将戏曲的“唱”和“做”保留下来,这也是今后昆曲改革应予以重视和借鉴的,昆曲在其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现代剧坛之中。

四、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融合创新的路径与意义

(一)坚持守正创新,丰富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但随着观众长时间沉浸于相似音乐风格中,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因此,音乐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与其他元素的融合,以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资源,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创作者不仅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且要深入挖掘本国文化的潜力,使音乐作品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我国戏曲曲种众多,要解决当下的传承艰难之困,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流行音乐虽始于西方,但在多年传播过程中,已深深融入我国本土文化,从最早的“西北风”流行作品《信天游》《黄土高坡》开始,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融合就已获得全国人民的喜爱与认可。在接受过程中,“受众也会调动自身的感官、情感、价值等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因素,对音乐进行不同层面的阐释,在现实的视听效果基础上展开想象,产生联想画面,从而对音乐产生深层次理解。”用符合现代人音乐审美习惯的流行音乐旋律、和声、伴奏、节奏、音乐结构,加上戏曲的唱法、歌词和腔调,融合在一起,在整体的听觉方式上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符合大众审美才可被大众接受,进而受到大众喜爱。

对于民族文化来说,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承载了历史、传统和集体记忆的载体。面对传统音乐的传承难题,迫切需要行动起来,国家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以确保传统音乐的研究、保护和推广能够更好地开展。

(二)传承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认同

音乐的受众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音乐专业群体。受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拥有很强的专业性,对音乐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二是音乐爱好者。通过了解和自学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音乐有自己喜欢的曲目风格,也有独特的审美观点和看法,并且愿意接受新的音乐类型;三是普通群众。没有音乐相关专业知识,甚至不常听音乐,对音乐的评价仅存在于“好听”“调好”等表层,随波逐流,受大众流量影响。我国流行音乐的受众群体年龄偏低,多数为音乐爱好者和普通人。而戏曲的受众年龄偏大,年轻人对戏曲少有接触,应当将戏曲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将戏曲拆分为戏曲元素,一点点渗透各个领域。要让戏曲真正“活”在当下,就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打破传统框架,将戏曲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欣赏,这不仅可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并且使其走向世界舞台。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不仅提高其艺术价值,而且可以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认同感。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淹没和遗忘的风险。而将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同时,戏曲元素的加入也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创作空间,它为流行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音乐语言,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大众来说,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听觉体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大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种文化创新和传承的方式,它不仅提高了音乐的艺术价值,而且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样的创作方式为流行音乐和传统文化都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尊重的艺术创作方式。

(三)立足音乐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种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娱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和弘扬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就必须找到青少年喜爱与认同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相融合,无疑是一种富有创意、非常适合的方式。通过将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不仅可以创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音乐作品,而且能让青少年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两者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音乐创作、演唱或演奏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将戏曲的旋律或韵律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挖掘其创作潜力。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音乐技能,而且能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融合有助于弘扬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少年可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而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可以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向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当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过时、落后,可以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时,他们会更加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

总之,将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融合,不仅能为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活力,而且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这需要教育者、音乐创作者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共同努力推动这一创新方向的发展。

五、结语

在时代的洪流中,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尤其是在当下,当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碰撞融合时,产生的火花引起广大听众的关注和喜爱。它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之门。戏曲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音乐和表演,而且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和情感。流行音乐的创作者以一种更加年轻、更加时尚的跨界混搭方式将戏曲流行歌曲呈现给听众,破除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使两者在音乐中和谐共生。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带给年轻人全新的听觉体验和文化认知,引导他们重新审视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现代音乐的创新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只有真正做到守正创新,传统文化才能永葆生机,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杜晨晨.戏曲元素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融合[J].音乐探索,2020(03):132-137.

[2]施咏.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历程探析(1993-1999)[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03):60-74.

[3]李俊威.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的融合路径——以歌曲《悟空》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01-104.

[4]王旭.戏曲艺术在抖音平台的传播与影响[J].四川戏剧,2019(07):34-36.

[5]黄德俊.流行音乐中戏曲元素的文化承载与价值探析[J].音乐创作,2022(02):170-176.

[6]李汶姬.中国戏曲元素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分析[J].戏剧之家,2022(25):42-44.

[7]吕威霖.守正创新:以流行化融合传播赋予东北民歌全新生命力[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04):17-23.

[8]黄启哲.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新何以“双向奔赴”[N].文汇报,2022-11-02(006).

[9]苏昱文.从《花木兰》看中国传统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融合[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年.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戏曲创新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