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类学课程: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培养的新视角

2024-04-17敖博李芳戴安白卫荣

科教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整体论医学生

敖博 李芳 戴安 白卫荣

摘 要 随着“人本位医疗”的提出,医学人类学作为积极探求与疾痛人群相关的文化、社会、道德和心理为解释模式的新学科逐渐成为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着眼于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缺失这一现象,通过回顾医学人类学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借鉴该课程在国外开设的经验,归纳其对于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培养的助力作用,为其纳入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人类学;人文沟通能力;医学生;整体论;还原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9.015

Focusing on Medical Anthropology Curriculum: A New Perspective on

Cultivating Human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Medical Students

AO Bo1, LI Fang1, DAI An2, BAI Weirong2

(1. Medical Humaniti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School of Medicin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2.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People's Hospital, Jinghong, Yunnan 666100)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human centered healthcare", medical anthropology, as a new disciplin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cultural, social,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explanatory models related to the suffering popul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ck of humanist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courses in China,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this course offered abroad, it summarizes its suppor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humanist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its inclus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medical anthropology; human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medical students; holistic theory; reductionism

醫学人类学是从生物学和社会文化的视角,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疾病、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在人类遭受现代生物医学危机时,医学人类学的出现让受制于生物医学的教育者在人文医学领域获得了一个整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促进了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的融通。我国的医学教育始终以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为理念,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发展,而医学人类学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都符合整体教育的要求,顺应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是指医学生与患者在沟通互动中除了运用已具备的沟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外,还应以病患的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等)为导向,在沟通全过程中表现出医者应有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和人文反思等能力。我国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性沟通缺乏深入研究,也鲜有课程专门对人文性沟通进行教学并考核。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外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医学人类学课程对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培养的意义,从而为该课程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及支撑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1  医学人类学课程建设的历程

1.1  医学人类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医学院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医学人类学课程的问题上,我国医学人文学者乔凯[2]对此持支持态度,他表示人类学可以成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对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觉醒、理论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田野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李永菊博士[3]也在研究中明确表示:“医学人类学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符合国家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因而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类学课程。”锦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席焕久先生[4]在《试论医学人类学作为医学生课程的必要性》一文中首次论述了医学人类学必须成为医学生重要课程的四个具体体现,也可概括为“四个需要”,即:是全面理解医学的需要;是重视民族医学系统,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树立大卫生观的需要;是贯彻 “以人为本”的需要。综上所述,医学人类学课程更有益于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疾病与健康的关系,跳出教材中标准化、系统化和客观化的生物医学知识,以更多元的社会文化视角感悟病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群体在人文性对话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

1.2  医学人类学课程的发展过程

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凯博文教授(Arthur Kleinman)是医学人类学的开创者,他将在中国从事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视为起点,深入思考与医学相关的哲学、文化、社会等问题,为他所开展的医学研究和实践带入了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目前,医学人类学课程已经遍布世界各国,绝大多数欧美医学院校已开设这门课程,并将其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5]。我国医学人类学的奠基人是席焕久教授,他编写了《医学人类学》教材,并率先在高校开设医学人类学课程,推动了医学人类学教育在国内逐渐发展起来。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紧随其后,先后成立了医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点。从机构建设来看,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医学人类学机构有三家,分别是复旦大学与哈佛大学合办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医学人类学与行为健康研究中心以及辽宁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下属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室。另外,国内多所院校开设了医学人类学课程,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医学院人类学所以及昆明理工大學等[6]。其中,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于2007年10月成立,是我国当前医学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依托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学校开设了医学人类学本科学程课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解健康、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跨学科前沿研究的机会与平台。现如今,医学人类学课程已经在我国医学院校逐渐推广。

2  医学人类学课程现存的问题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更倾向于将大量资源投入与专业相关的核心课上,特别是涉及专业的排名、就业和影响力的专业必修课,对于非核心课程的资源投入明显不足。我国高校开设的医学人类学课程多为选修课,在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上远不如必修课。另外,对于国内的医学生而言,课程多且课业繁重,更多以应试为目的,医学人类学不在考试范畴之内,导致其学习投入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抱有“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随意态度。

从课程角度来讲,其本身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7]:教学内容松散:不同专业间的授课内容和方式缺乏个性化与区别度,导致医学人类学与医学专业课的联系不够紧密,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能力目标偏差:授课过程多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能力目标不够具体和清晰,忽视了医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渴望与需求,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性沟通能力等;师资能力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外医学人类学的授课教师多以双学历为主,既应有人文医学的教育背景,又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方能保持中立且不偏不倚,但在我国的高校很难有教师具备这样的条件。

从教学视角的角度来看,医学人类学课程还深深影响着医学生对于“整体论”的认识。医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习惯从“还原论”的视角看待疾病,即从高级到低级,把复杂的人体出现的问题归因到系统层面、器官层面、细胞层面甚至分子层面,往往忽视了面对的是一个“人”,而人的复杂性往往在于人的统一性,即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统一。医学人类学的开设将使学生不再受制于生物学数据的狭隘,而是以从低级到高级的“整体观”认识疾病后隐藏的人。医学生通过探究并还原人的患病经历,寻找疾病背后的文化脉络,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帮助和安慰。

3  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医学院校对人文性沟通的重视度不够

医护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的七个领域之一。尽管国内医学高校早已把医患沟通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而开设,但主要侧重于沟通的理论讲解和技巧传授,关于人文性沟通的实践及意义却甚少提及,这是导致医学生人文性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医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但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却往往表现为缺乏双向的有效交流和人文关怀语言[8]。人文性沟通能力应是在治疗性沟通的基础上,在与患者及家属的对话中体现人文精神,融入人文关怀,做到人文反思。当前,造成我国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中的“重技轻文”有关,学生更多地关注通过医患沟通快速获取病情等“硬技能”的有效性,而忽视了借助沟通带来安慰、关怀和治愈等“软技能”的持久性;二是与医患沟通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有关,西方医学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以实践性为导向、具备测评作用的医患沟通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我国的医患沟通教学体系多为阶段性,偏理论轻实践,故而不能很好适应临床沟通实践的需要,导致在医学生沟通技能培养方面的能力目标设置不合理,授课教师过于看重理论和依赖教材,缺乏临床情景和临床实践。由此看来,医学院校应加快完善医患沟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医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学习需求,优化调适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实践内容,通过实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人文性沟通的内涵,从而加强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的培养[9]。

3.2  教学医院对人文性沟通的关注度不足

教学医院承担了医学生见习、实习、规培等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教学医院对医学生的人文性沟通能力也存在关注不足的现象。首先是教学安排上,相较于医学院校而言,教学医院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常出现“断档”现象。医学生在大学的后两年因专业课“爆满”而无暇接触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导致其人文性沟通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其次,教学医院的人文教育结构体系不够完善,医院虽是人文性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阵地,但受限于紧张的医患关系、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带教老师无心也无力对见习生或实习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甚至很多带教老师也没有医患沟通培训的经历,导致医学生缺乏人文性沟通的机会[10]。王小恒[1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医学生更喜欢通过课堂以外的方式接触人文教育,如在临床见习、实习等过程中接触医护和患者。然而,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往往集中在大学的前两年,课堂授课占比过半,缺乏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与医学生的期望不一致,说明我国医学院校现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医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一项400名医学生参与的医患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94%的医学生认为最能有效提高医患沟通技能的方式为临床带教,47.5%的医学生认为人文功底是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之一。徐舒雅等人[12]的研究发现,实习初期的护生沟通能力仅为中等水平且感受能力较低,说明临床实践初期护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感受,很难从患者的角度看问题,因而护患矛盾增多。因此,教学医院有必要对师生进行医患沟通的规范化培训,并提供促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共同提升师生双方的医患沟通能力。

4  医学人类学课程对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4.1  医学人类学课程培养医学生对跨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

受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教育者挣脱开“还原论”的束缚,开始关注到人的文化性。跨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成为医学生理解疾病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技能之一。塞格德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医学人类学”课程正是以培养医学生在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时能够作出果断且具体的决策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教会医学生处理跨文化差异的实例,使其为未来临床实践做好充足准备[13]。该课程的特色在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优势、教学机会以及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细节的描述,以帮助医学生获得理解文化的能力,教学设计中的讲座和研讨会环节有利于医学生分析实际例子,进一步了解与生物学相关的文化差异,有力培养了他们对人类经验广泛性及多样性的鉴赏力。在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让其对人文性沟通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

4.2  医学人类学课程强化医学教育者对文化语境的辨别力

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应先从提升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抓起。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文性沟通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应积极探寻和理解病患的文化背景,快速辨别文化语境,方为帮助学习者理解医学人文性沟通本质的关键。以日本京都大学开设的纵向教师发展计划为例[14],文化人类学家在2015―2018年期间,使用探究引导的方式让教师反思,发现计划实施后,教师们在日常教育和临床活动中更加了解文化背景,增强了教师对文化语境的辨别力。教师作为医学教育者,在培养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反思性思维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在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学习者在医学教育者的引导下,对文化语境的辨别力也会逐步提升,对于人文性沟通的实施会更具有灵活性。

4.3  医学人类学课程提升医学生对病患的共情能力

医学人类学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模拟不同临床情境开展实践教学,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医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体验病患角色。在医患沟通情景模拟实践过程中,凡涉及与治疗相关的问题或困境,如文化信仰、价值观等,医学生均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角色体验[15]来强化和巩固沟通能力,提升对医生角色的理解。医学生在分别扮演医生、病患及病患家属的过程中,能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与之共情,借助医生角色体验与病患沟通的过程,借病患角色理解医生平等尊重的沟通态度,多方位地促进医学生运用多种有效策略提升医患沟通的人文性。在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学习者能在一次次换位思考中,分析和预判患者决定背后的信仰、信念及价值取向,对于人文性沟通的实施更具有可控性。

5  启示与建议

医学人类学课程对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培养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文内化:医学人类学课程的学习让医学生认识到疾病与文化有着本质的联系,即因为人对疾病成因的解释及反应都可能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不能只是就病论病,而要将之置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加以分析,这是将人文内化于心的体现,也是人文性沟通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视角转变:医学生从“还原论”的狭隘视角里抽离出身,学会从“整体论”的广阔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分离或粗暴地隔断“人与疾病”的关系,这种以更广阔的人类学视角和更包容的人类学态度面对跨文化的过程是人文性沟通能力的最佳体现;三是角色代入:医学人类学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理解病人背后每一个决定的产生过程,医学生通过倾听、理解进入病人的文化“田野”中,可以与病人共鸣、共情,这是构建共同决策型伙伴关系的关键,也是人文性沟通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国当前医学人类学课程的发展现状,提炼出影响医学人类学课程质量的问题,并分析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缺失的原因,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医学人类学课程对于医学生人文性沟通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让更多的医学教育者关注人文性沟通的发展。

*通讯作者:白卫荣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23年度科学研究基金立项项目(人文社科类)“医学生人文性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医学人类学视角”(202350114)。

参考文献

[1] 陈华.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学派[J].医学与社会,2007(2):20-23.

[2] 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10):32-33.

[3] 李永菊.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下开设医学人类学课程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142-143.

[4] 席焕久,李明.试论医学人类学作为医学生课程的必要性[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45-46,63.

[5] P Heusser,C Scheffer,M Neumann,et al.Towards non-reductionistic medical anthropology,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tioner-patient-interaction:The example of Anthroposophic Medicine[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2,89(3):455-460.

[6] 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34-41.

[7] 夏旭婷,葛晓舒,曾晓进,等.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77.

[8] 王宗忠,徐淑芹,杨梦菁,等.健康和社会照护标准下的人文性医患沟通研究[J].中国医学人文,2020,6(12):19-23.

[9] 沈媛媛,王建平,张徐航,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智慧健康,2023,9(2):35-37,42.

[10] 张鑫,田梅芹,王丽娟,等.医患沟通认知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寧夏医学杂志,2023,45(3):276-278.

[11] 王小恒,董开忠,张芳.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3,9(5):30-33.

[12] 徐舒雅,杜爽爽,郑协榆.临床实践初期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2):77-78.

[13] B Pik?E Kapocsi,G Tari,et al.Place and role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in medical education[J].Orvosi hetilap,2019,160(39):1527-1532.

[14] O Sayaka,I Junko,I Yasunobu,et al.Cultivating cultural awareness among medical educators by integrat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faculty development:an action research study[J].BMC Medical Education,2022,22(1):1-10.

[15] 杨帆,闵竞.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82-86.

猜你喜欢

整体论医学生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
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比较研究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