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纪录片的传播、交融与突破
2024-04-17刘茉琳
刘茉琳
摘要:香港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在香港本土、内地网站以及官方与民间等不同圈层均收获好评,作为一部扶贫工程题材的纪录片,该作品以真诚的态度打动观众,同时在选材、拍摄、叙事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质感。该片延续香港纪录片的民生传统,关注小人物与普通人命运,在不同视角的融合中实现了国家叙事的共情体验与文化建构,对于纪录片拍摄以及主流话语宣传均有很强借鉴作用。
关键词:《无穷之路》视角交融 民生传统 香港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传递的是有关现实世界的信息,它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产生具体的结果,甚至改变现实世界。”[1] 作为一种影视形式,纪录片被公认为“严肃话语”,可以对世界产生具体的影响。《无穷之路》于2021年8月在香港TVB无线电视翡翠台播出,并且在埋堆堆APP同步上线。这部香港无线电视制作出品的12集纪录片,由陈贝儿主持,以内地扶贫工程为题材,是少有的香港电视台拍摄并且在两地均收获极好口碑的纪录片。作为一部香港纪录片,该片不仅在香港本土完成了10个点以上的高收视率,同时也在内地收获了网友们的各种好评,还赢得了官方的各类奖项:“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大奖以及“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提名;与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等20部作品共同获评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获奖通知中指出,这些获奖作品充分发挥视听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能够收获官方与民间、香港与内地、不同圈层的一致好评,可见《無穷之路》在主流纪录片的拍摄方面必有可取之处。与一众扶贫工程作品相比,香港电视台拍摄的这部讲述内地扶贫工程的纪录片的确有很不一样的气质。该片制作组在正式开拍之前在全国各地踩点,最后挑选了10个极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典型案例。这些地方各有特色,代表了扶贫过程中的不同方式与路径,比如悬崖村、西海固的易地搬迁,广西、西藏的产业带动,云南、四川的教育扶贫,宁夏、海南等地的企业帮扶,等等。摄制组深入到这些地方,影像中涉及的过往的贫困岁月部分以资料汇编组织材料再现,与当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每个地方再挑出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以往生活的恶劣、贫穷与绝望,展现扶贫过程中付出的血汗、努力与拼搏,最终呈现今天的幸福、美好与希望。这样的叙事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加上讲述者的“真实性”,主持人的“在场性”,叙事态度的“平和性”,虽然整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国家扶贫工程,虽然拍摄方是来自发达繁荣的香港,但并没有张扬经济上的优越感,而是以极大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完成拍摄,再加上镜头里祖国各地风光的奇崛秀丽,各地各民族生活的迥异特色,所有这些共同赢得了香港以及内地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无穷之路》的数字传播
在过去的50年里,互联网从一种通信设施变成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流的设施,尤其是在过去的3年疫情中,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融合被快速整合推动,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20年来,学者们关注的大众媒介文化中最重要的电视、报刊、畅销书等已经大部分被网络吸收,并且由于算法功能的突破,传播已经从“用户驱动”走向“数据驱动”,这是智能传播的时代,也是群体传播的时代,并不是说内容与用户不再重要,而是这些都被智能传播吸收,这是多种传播机制叠加与复合的传播时代,其中“最本质、最基础、最稳定的特征,就是数字传播”[2]。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传播相区别,它以直观便捷完成即时交流,数字传播包括了流动、交换、接受、认同等过程。香港TVB电视台的覆盖范围主要是地域上以香港为核心、语言上以粤方言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区域的电视观众有长久的地缘亲近以及语言习惯,因此收看香港电视台节目也成为传统。但内地绝大多数地区并不能收看香港电视台,因此《无穷之路》在内地的传播并非电视台收视,而是在网络平台完成数字传播。《无穷之路》因其本身的优秀品质,在各影视微信公众号获得推荐,在内地获奖之后又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其中参与拍摄“理塘”一集的丁真本身也是网红。该纪录片在网络平台尤其是哔哩哔哩网站播放期间不断积攒口碑,直到今年环保题材的《无穷之路II》上线,《无穷之路》的长尾效应仍持续展现。
在豆瓣网站“无穷之路”的条目下有一个问题:“小伙伴们来说说是怎么发现这个纪录片的”[3],把网友的回答归纳统计后发现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香港台、埋堆堆、哔哩哔哩网站、豆瓣推荐、公众号推荐、微博热搜、抖音片段。
其中除香港台与埋堆堆之外,内地主要的播放平台是哔哩哔哩网站,而收获口碑的主要网站是豆瓣、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当前内地数字传播几大平台。截止2022年底,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无穷之路》的播放量达到1149.4万次,有30.3万人次追剧,打分9.9分。更有意思的是其粤语版本的评论数高于普通话版,且从评论可以看出不管是不是粤方言地区的网友,都更热衷于看粤语原版。同时,在豆瓣网站上,截至2022年底,“无穷之路”的条目下有近两万人评价,打出9.5分,其中接近80%的观众打出了五星好评。
同时,还可以在哔哩哔哩网站的“相关推荐”以及豆瓣网站的“喜欢这部剧集的人也喜欢”的条目里发现:在算法世界里,喜欢《无穷之路》的观众的类似喜好分别包括《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但是还有书籍》《人生第二次》以及《寻人记》等纪录片。其中《无穷之路2》《寻人记》都是香港电视台的纪录片,《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寻人记》带领观众“地毯式”搜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小故事的主角,在时空穿越中寻味生活的启示。《但是还有书籍》是这两年在哔哩哔哩网站以及年轻人群体中最热门的人文类纪录片之一,围绕书籍主题讲述写书人、做书人、爱书人、读书人的故事。《人生第二次》由央视网、SMG、哔哩哔哩联合出品,巧妙地运用多维度、多视角观察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以及后来的命运。这些高相似性或高相关度的作品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喜欢《无穷之路》的观众多数有喜欢观看对小人物关心、对普通人命运关注的香港民生纪录片的传统,有很强的共情与同理心。《无穷之路》的数字传播体现出很强的趣缘传播性,在口碑爆火之后又实现了破圈。从香港TVB到内地各传播平台,一个原本是面对香港本土观众的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脱颖而出,得到了官方与大众的认可,其内容、价值以及传播均有值得关注之处。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传媒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文化表达,也进入日常生活,从大众传媒获得信息与知识,完成沟通与交流是当代社会的“标配”,因此道格拉斯·凯尔纳直接宣称当今社会的主导文化就是媒体文化,是社会文化注意力的中心。由此可以理解,任何一种宣传都必须经由数字传播才能匹配媒体文化的当代需求,传统的纸媒宣传、广播电视已经无法占据人们的生活核心,只有在网络上适应数字传播的内容才能成为被大众关注、讨论、交流和宣传的内容。以这个角度观察《无穷之路》的传播,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其在网络平台实现数字传播的过程,扶贫工程这一很容易被打上“官方烙印”的“主旋律”内容,先是被香港观众接受,继而进入内地观众视野,以一个“类外来视角”完成对内地扶贫工程的观察、记录与宣传,并且收获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与观众口碑,分析这个过程对于国家政策宣传、主流作品传播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无穷之路》的视角交融
扶贫工程是这些年国家的重点工程,各类相关的文艺作品非常多,其中不乏《山海情》这样的大热电视剧。《无穷之路》能在众多作品中显出独特性,与该片从拍摄到观看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视角交融有很大的关系,简言之,《无穷之路》从拍摄、观看到传播是一个从香港到内地视角叠加且不断交融的正向过程,对于该纪录片的传播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对话交流、文化建构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穷之路》从内容来看是关于内地扶贫工程的纪录片,但因其拍摄主体是香港电视台,决定了它的视角与内地纪录片必然有所区别。该片在香港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0个点以上,最高达14.3点,吸引近百万中国香港观众同时收看该节目。香港观众最初喜欢《无穷之路》是因为摄制组走遍大江南北,内地自然风光的多样和惊险非常“吸睛”,主持人陈贝儿也处处“亲身体验”:在悬崖村登2556级天梯,在怒江上险象频出滑溜索,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上忍受风沙,在海拔4000米的理塘被高原反应击倒……这些镜头既有惊险也有猎奇,还有很强的主观性。从风光到人事,从关心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命运到了解内地的扶贫政策,对于香港观众来说,观看《无穷之路》绝不仅仅是看内地扶贫的过程,而是看整个内地的社会发展、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是影片的第一层视角,即香港观众看内地。基于满足香港观众的需求,制作方不仅要拍摄内地扶贫的相关内容,还必须在过程中对香港观众普及一定的内地环境、历史、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关信息。
在第一视角中,纪录片大量使用了主持人的主观镜头。纪录片具备很强的新闻性,人们对纪录片也有“真实性”的要求。但纪录片所呈现的真实绝不等同于事物的客观真实或者纯粹真实。钟大年曾经说过“真实是电视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中。在不以虚构的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的创作中,创作者的体现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纪实首先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4],由此可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纪录片也是作者通过艺术创作、通过影视镜头呈现出的“真实”,仍是以叙事的方式完成对事实的阐释。传统的纪录片多喜欢采用旁观式来隐藏主体性,可是在《无穷之路》中却大量使用主观镜头,使观众与陈贝儿同一视角,共同体验。在大量主观视角镜头完成叙事的过程中,主持人不再是传统纪录片里只负责旁白讲述或者单纯采访对话的角色,而是在整部纪录片中被大量镜头保留其工作状态:包括爬天梯时的辛苦,高原反应的难受,被感动时的眼泪,了解到山区贫穷状态时的震惊等状态都一一收入镜头,这些内容不仅没有削弱“真实”的力量,还将观众拉到拍摄现场,增加了观众的信任感。
《无穷之路》的第二层视角发生在通过网站进入内地的大众媒介传播,此时该纪录片吸引内地观众、网友的又是另外的视角。首先,有一部分内地观众、网友长期生活在粤方言地区,有观看香港电视台的习惯与经验,这部分受众在身份上不属于香港观众,但在文化语境上仍属于该纪录片的观众群体,与第一视角有所区别又有很大的文化同构性。
此外,该纪录片在内地网站走红以及得到官方青睐的重要原因源于其另一个视角:“香港如何看内地”,即多少代表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颁布之后,香港人如何积极主动地了解内地政策。正是在这层视角中,这部纪录片本身的“观看”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而这部纪录片代表香港的“观看”本身以其客观、积极、友好与感性赢得了内地观众和网友的认可。对于内地观众和网友来说,看《无穷之路》固然可以看到與内地拍摄的扶贫影视题材气质不一样的作品——该作品呈现出对祖国各地风光的“震惊式”镜头体验;对内地扶贫政策、各地经济文化情况、少数民族族群的友好介绍、平实讲述都使“香港如何看内地”这个问题变得具体可感又清晰动人,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中这一点难能可贵。在这种多重视角交融的过程中,该纪录片的传播产生了非常奇妙也非常积极的效果。
《无穷之路》的拍摄主体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性,传播过程中这种文化身份又会面临文化建构的问题。拍摄者与香港观众是以“类外来”视角处理内地扶贫故事,则必然要解决文化身份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认同的问题;纪录片涉及很多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本身都有各自的文化身份,纪录片的叙事本身也包容了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在扶贫历程中的文化价值认同的过程;此外,传播过程中的视角交融,是内地观众、网友对“香港看内地”的文化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中,该纪录片非常有效地完成了香港观众对内地经济文化的认同,以及内地观众、网友对香港的文化认同。利用电视文化产品尤其是纪录片的可信度加上直观真实的情感审美,在文化宣传、文化认同方面有很强的作用,是引导香港和内地相互认同的双向过程,纪录片营造的是生活改善、环境优化的氛围,构建的是发展个体、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这些在建构以及稳定社会文化认同方面无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学者早已指出,互联网时代实际上在某种程度实现了哈贝马斯带有“理想色彩”的公共空间讨论,尽管数字传播中的公众交流理性有限,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由平等的“电子民主”。《无穷之路》的拍摄对于香港民众熟悉祖国各地风俗、融入内地文化无疑大有裨益;而《无穷之路》在网络上的数字传播又对内地受众了解香港电视文化以及香港如何看待、亲近内地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在大众媒体环境实现香港与内地文化的交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辐射至全国范围,都能在这个案例中得到经验。数字传播的发展为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创造了新的机遇,何况本是同根同源文化,借助大湾区的语言相通、地缘相近应该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交融。
智利纪录片大师古兹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对于建构及留存集体记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纪录片的影像风格直接关系着社会精神风貌的呈现。香港电视文化一直有着很强的民生传统,《无穷之路》作为一部纪录片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传统,虽然纪录片的话题是内地扶贫工程,但具体影像内容却更多地指向对个体的关注、对生活的还原,这些都与香港纪录片中的民生传统异曲同工,关注小人物、关注生活的基本面貌,有温度、有细节、有人情味,使得《无穷之路》展现别具一格的温情色彩。
从拍摄内容来看,民生传统的气质也非常符合对扶贫工程的深入理解。扶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后,面对的往往是区域性整体贫困,因此与扶贫相关的故事就不仅仅是经济的帮扶,而是社会整体综合因素的全面改善,是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独立发展的问题。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马修·阿諾德面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思考“机械工具的信仰”的错误,在他看来真正的伟大不是物质的赋予,而是精神上的辉煌。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穷之路》更为宝贵的价值正在于这部纪录片超越了一般人对扶贫工作就是追求经济发展的表面理解,走向扶贫背后的深度社会问题,触及精神扶贫。片中“悬崖村”的扶贫不仅关注经济、生活上的改变,更关注以教育改变世代生活面貌,帮“直过民族”进入现代社会;西海固三代人“山海情”的故事讲述的也不仅是扶贫,同时也是改善环境、荒漠变绿原的故事;云南孟连的叶萍带着姐姐妹妹种咖啡豆,“女人帮助女人”也早已不仅是扶贫,而是男女平等、女性走向现代的社会进步的故事。《无穷之路》里的这些村民、医生、农民也许与纪录片的观众不会发生交集,但是经由对他们故事的了解、对他们命运的关心,成千上万的观众进入了共情过程。
费孝通早已从基层角度界定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扶贫工程本质上与这种乡土性的依恋与热忱息息相关。在《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中,光影中的崇山峡谷、怒江高原以及祖国大江南北的各种乡土生活既是一种观影的乐趣,也必然在深层感情中唤醒一种文化记忆的联结,同时观众在跟随影像完成对扶贫事业的集体记忆中,也再造了新的乡土记忆与共同精神。扶贫工程遍布大江南北惠及人数何止千万,如何在其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故事成为纪录片能否成功的第一要义,而故事的核心就是人物以及人物的行动,“悬崖村”村民某色拉博,云南怒江的邓前堆“溜索医生”、胡丽梅老师,西海固的谢兴昌、福建老板,云南孟连的叶萍等人物的选择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当代社会中媒介文化已然成为核心概念,“深刻地改变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现代生活经验”[5]。《无穷之路》在扶贫这一共性问题之中,以其民生传统的出发点又融入了教育、医疗、环境等国计民生的各方面基本问题,而关心下一代的教育、老一辈的医疗以及关心家族的存续、妇女的地位、农民的命运等话题是这几十年来的普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当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与共情需要。
香港纪录片一直以来有很强的民生传统,各大电视机构、独立制片人都喜欢把镜头对准香港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种问题,带着问题意识拍摄也是香港纪录片一贯以来的特征。早有学者指出“香港纪录片在视域选择上形成了对‘国偶尔为之的遥远想象、对‘家不厌其烦的生活絮语和对‘人光怪陆离的多样故事”[6]。而《无穷之路》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民生传统的视角出发,延续香港电视文化对“人”的关注,对“家”的叙述,但也同时让“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纪录片中陈贝儿对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对孩子受教育状况的关心,对“溜索医生”坚守的感动等等,都为该纪录片拓展了个体成长、群体认同、弱势群体等话题,使《无穷之路》呈现出与一般扶贫纪录片相当不一样的视角与质地。
《无穷之路》以自觉的民生传统进入扶贫工程拍摄,在播放平台可以看出制作方尤其是主持人对拍摄对象体贴入微的了解与对话产生了非常好的“感同身受”的观看效果,获得了观众高度同频的回应,在哔哩哔哩网站可以看到出现大量“感动”“贝儿很感人”“此处泪目”等弹幕,恰恰说明民生传统使《无穷之路》突破了一般的纪录片传播,产生了共情体验,具备一种文化理想建构的意义。
结语
“纪录片不是手法,它是一个独立的观念。”[7] 作为一部香港纪录片,《无穷之路》无论在制作的灵活、选题的深度、还是拍摄的多样化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何深入到一个异地文化中提升话题的社会参与度这方面更是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香港是高度商业化的中西文化结合的国际大都市,消费文化自然首当其冲,因此电视纪录片在香港一直不算是龙头或主流,但香港的电视纪录片却一直坚守自己的民生立场、历史记录、社会反思、独立发声,有很强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良知,也为自己赢得了很高的公信力,这些都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内地纪录片的发展有取益之处。“艺术背后的基本推动力量是属于社会的而不是美学的。”[8] 《无穷之路》这个片名既是直指“没有贫穷的道路”,消灭贫穷的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是一条通向未来的理想之路,是指向社会大同的文化之路。站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视野,这条路也许就是阿诺德说的“文化即探讨、追寻完美”[9] 的道路。
本文为广东省社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纪录片的文化建构与影像纪实》(项目号GD21CZW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注释:
[1] 王迟、[英] 布莱恩·温斯顿:《纪实之后:纪录片创作新趋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
[2] 方兴东、严峰、钟祥铭:《大众传播的中介与数字传播的崛起》,《现代传播》,2020年,第7期。
[3]“无穷之路 無窮之路(2021)”,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574495/
[4] 王迟、[英] 布莱恩·温斯顿:《直接电影:反思与批判》,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
[5] [英]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页。
[6] 王培:《在地者的家与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纪录片概观及其视域选择》,《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7] 吕新雨:《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载于《记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71页。
[8] Richard M.Barsam:《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发展史》,王亚维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27页。
[9] [英]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主义》,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