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验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4-04-17王梦圆
一、引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约2780万名听障人士,占全世界听障人数的6%,为世界上听障人数最多的国家。听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必要的关照与尊重,生活与工作的便利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听障人士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听不见”使他们感到待遇不平等、服务被打折。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设年度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样与包容”,进一步说明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也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首先分析重庆自然博物馆手语讲解可视化项目,进而探讨提升听障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验的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重庆自然博物馆手语讲解可视化项目概述
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特别针对特殊群体进行了服务升级,以引进通用手语服务为重要手段,让听障参观者能够平等地享受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并协助他们无障碍地获取社会信息。重庆自然博物馆展品讲解可视化(通用手语)系统的升级,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使听障人士无障碍地获取公共文化服务,还能够有效提升科学知识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丰富讲解形式,成为智慧博物馆设计的亮点,更好地引导听障参观者深入理解展览主题和内容,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其意义重大。
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的“手语花开”手语可视化讲解服务,为听障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这项服务运用先进的科研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内的链接,将手语讲解内容智能化地呈现在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听障参观者只需启动指定的应用程序,并对准相应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就可以观看到手语讲解视频,实现了讲解信息的无障碍传达(如图1所示)。参观者可以用智能手机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或者点击重庆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底部的“预约导览”,选择子菜单“手语讲解”,即可获取有关展品的手语讲解内容。这项人性化服务的推出,不仅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使听障参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品。重庆自然博物馆内六大展厅近70个点位的重点展品都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和了解。
(一)传统静态信息可视化呈现
重庆自然博物馆将可视化手语讲解视频展示的内容覆盖到全部基础陈设展览中,对传统静态的博物馆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打破了传统导览方式的局限,并充分考虑到手语的视觉性特点,采用醒目的展示手段,结合听障群体的视觉习惯,科学排列字幕及图像,高效地传递了手语讲解信息,有效地提升了听障参观者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
(二)常设展览全域覆盖手语讲解
重庆自然博物馆依托馆内常设展厅的重要标本、展品,根据不同类型展厅展品的特征、讲解内容长短、专业术语转换(即文字翻译成手语)难度大小以及不同导览需求等多种因素,并利用动态图文辅助工具来制作手语科普讲解视频,与国家通用手语讲解员紧密合作,致力于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的自然科学类展品知识传播服务。在制作手语讲解视频的过程中,重庆自然博物馆注重内容的国际化呈现,特别添加了展品标题、细节注释和英文字幕等元素,以满足对外文化交流的需求(如图2所示)。
(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手语
重庆自然博物馆在手语可视化讲解视频的录制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并邀请多位行业内的手语专家现场辅导、精细验收,旨在提升听障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使其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文化发展成果,为听障人士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蓬勃发展的成就创造了条件。
(四)设置手语竞答互动课堂
视频片尾创新性地设置了自然科学小课堂互动环节,以选择题竞答的互动形式为听障参观者揭开了自然科学的奥秘,通过趣味性、沉浸式学习进行知识讲解,轻松的科学体验、互动方法,加深了听障参观者对展品的了解。
三、提升听障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验的路径
(一)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博物馆一贯致力于提供多样、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旨在拉近与听障群体之间的距离。听障群体博物馆参观体验无障碍,不单单指的是设施设备、软件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与服务,也包括交流层面的畅通无阻。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树立对听障群体的积极服务意识,实现听障群体在博物馆中无障碍参观和学习,为听障群体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获取博物馆的信息和服务。只有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真正践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二)邀请听障群体参与线下专项活动
博物馆为更好地服务听障群体,应举办多种类型的线下活动,并邀请听障群体参与其中。重庆自然博物館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多种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其中开展的亲子研学科学课程“探秘月球科学课程”,让大家了解了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及我国探月发展历程,并开展月球车模型手工拼接活动,深受参观者欢迎。
博物馆可以适当开展关于听障群体的专题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对听障群体帮助和支持。如“国际聋人日”主题活动,围绕这类专题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听障群体的活动参与度。并且分别在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对参观者展开调查,赋予听障群体更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增进听障群体和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由此,博物馆能对听障群体作出更加细致的划分,根据不同听障群体的特殊需要,研发出更多富有可行性的服务项目,以便更好地满足听障群体的实际需求。在国际聋人日当天,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听力保护专题讲座,邀请耳鼻喉领域专业专家进行线上科普讲座,呼吁大家关注用耳健康,激发社会公众对听障群体的关注、支持,使更多听障人士走近科学、相信科学(如图3所示)。
(三)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博物馆要明确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向每一位参观者提供平等的社会学习机会,以促进社会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提升社会群体的文化素养。同时,博物馆的社教部门也要转变观念,致力于开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特色课程,以形成融合少年儿童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特殊群体特色教育课程于一体的博物馆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博物馆教学以多样化方式开展。
(四)组织手语志愿者参与馆内日常服务
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缺乏专门的手语讲解员,这造成了听障群体和博物馆之间的沟通障碍。博物馆的志愿者组织、博物馆之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举措。重庆自然博物馆为此组建了专业的手语志愿者队伍,并定期为听障参观者进行专门的手语讲解服务,以实现听障群体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无障碍的沟通交流。除以上举措外,重庆自然博物馆还为讲解员提供手语指导培训,培训目的就是使听障群体得到全新的馆内参观感受,营造馆内无障碍交流环境,促进听障群体积极主动地进入馆内参观学习。
(五)持续完善无障碍参观软硬件建设
当前,虽然博物馆的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相比于中国博物馆其他方面的发展成果,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处在初期阶段,或者只是作为社会特殊教育项目中的一个侧面。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方式也相对单一,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通过专题活动形式尝试信息的无障碍传达,定期组织面向残障观众的讲解活动。如举办文化及科学类宣讲活动等。大多没有实现全馆以及全展区的无障碍导览和讲解服务。现在大部分的博物馆都提供语音电子导览,传统的讲解设备升级为触摸方式,但讲解词内容以及语速等往往不能考虑到特定人群的实际需求。对特殊群体而言,平等、无障碍地享受博物馆展览环境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的参观环境被看作是影响参观者体验效果的重要因素,为听障群众提供包容、平等、无障碍的参观环境,它不仅是博物馆进行特殊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提高听障群体参与社会活动意愿的关键。
对于博物馆而言,要对无障碍服务进行多方面的打磨,从而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特殊人群的服务模式,将无障碍服务精细化定位,建设服务于特殊人群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不断纳入更多受众并在无障碍服务中持续优化提升。这不仅是博物馆文化以更主动的方式走进特殊群体的一次尝试,更是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平权,响应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号召。
四、结语
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听障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中主动汲取先进经验,进行中国博物馆本土化的特殊教育研究,以适应不同群体的参观、学习需要,让中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广泛、深入、多学科地覆盖特定群体,促使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成真正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下,博物馆特殊教育事业将进一步走向常态化,博物馆致力于推动特殊群体社会化发展,帮助特殊群体步入博物馆参观,并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社会教育活动中来,让所有群众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营,冯楠.博物馆特殊教育探究——基于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范式的视角[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2,8(03):47-54.
[2]马苗.基于特殊群体的博物馆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杨梅,袁李兰.“全纳”还是“特殊”:英国关于全纳教育的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3):82-88.
[4]邓猛,颜廷睿.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教育研究,2016,37(01):77-84.
[5]张茂林.听障学生阅读理解中的策略运用及其眼动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张瑜,王建忠.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立法研究及完善对策[J].残疾人研究,2020(03):10-16.
[7]严建强.博物馆与实物[J].中国博物馆,1999
(02):22-26+17-27.
[8]韩晓仪.浅析博物馆美术馆特殊人群展览[J].中国民族博览,2021(24):214-216.
[9]张雨辰.提升博物馆服务残疾人观众质量途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1):91-93.
[10]蔡欣良.浅谈博物馆特殊群体讲解服务工作——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J].丝绸之路,2017(14):66-67.
[11]孔欣.多措并举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提升残疾人群体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与主体地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4):113-115.
(作者簡介:王梦圆,女,本科,重庆自然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科普教育)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