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问题待解

2024-04-17张静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青少年

张静

2023年5月31日,在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心语花溪”心理成长中心的绘画活动室,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给学生上“心理故事绘”课程( 陈泽国/摄)

2024年春季学期开學近一个月,各大城市儿童心理门诊呈现一号难求状态。《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查询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多地儿童医院及三甲医院儿童心理科挂号平台,发现大部分医院近两周号源都已挂满。

“当我第一次看到女儿胳膊上因自残导致的深深划痕时,整个人惊呆了,紧张又害怕,完全不知所措。”初中生家长萧瑜(化名)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回忆2023年春季开学那段灰暗时光时,语气仍然很急促。正是从彼时开始,她陪孩子走上了艰辛的“抗抑郁”之路。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自残悲剧案例不时引发广泛关注。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精神卫生分会等机构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0%。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机构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则显示,当前,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患者总人数的30.28%。

前不久,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进一步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防火墙”怎样筑牢?一个个案例背后,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家庭、学校和社会能为他们做什么?

新特点 新趋势

“3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精神科门诊和病房里几乎看不见青少年。2010年以后,陆续有了青少年患者,近两三年明显增多。”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主任医师肖存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青少年患者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患有抑郁、焦虑等多种疾病叠加的情况占比增多。”

北京心航图心理工作室咨询师王婷婷也观察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近些年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来访者低龄化,外显症状出现的年龄段前移。现在的孩子身体发育、心智水平和人际关系复杂度都要比上一代高得多,很多孩子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早期,自我意识觉醒早,容易被贴上‘叛逆标签。”王婷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提交提案,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张志勇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也带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提案。马珺认为,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着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与救助率偏低、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复杂、家庭心理健康环境问题严重、心理咨询服务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缺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这一代青少年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北京市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马骋发现,当感到自己情绪不好时,许多青少年会先在网上做量表测评,自学心理学知识,主动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我遇到过目标很明确的来访者,自己分析有什么症状,希望我作为专业人士给予判断,并希望通过我的嘴告诉其家长‘她病了。”马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每逢开学季和考试季,各城市大医院精神科、心理科都会加倍忙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磊每周坐诊4个半天,放号20个。“每位患者差不多需要二三十分钟的问诊时间,每次都会加号,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

从2023年开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开设数量增加一倍。目前,该院心理治疗师李一飞的号已约到三四周后。

“3月以来,青少年患者数量明显上升。主诉一是厌学;二是游戏成瘾;三是人际关系障碍。”李一飞说,“除了杭州本地患者,从省外其他地方赶来求诊的人数占比约1/3。现有的精神科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023年4月20日,为求智未来社区提供活动资源的周边商家、“你好大脑”体验馆工作人员演示测试青少年压力耐受能力的VR项目(韩传号 / 摄)

与家庭密切相关

“父母总是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子女不能达到要求就会产生不满,如果某天父母忽然发现孩子出现自残自伤行为,其心态就瞬间变成‘只要孩子健康活着就好,学习怎么样都可以。”心理咨询师叶慈表示。

一些青少年有过一次自残自伤甚至自杀未遂行为后,他们发现原来把自己当作“人质”,就可以占据主导,甚至可以操控父母。

叶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些青少年有过一次自残自伤甚至自杀未遂行为后,他们发现原来把自己当作‘人质,就可以占据主导,甚至可以操控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能作出得当回应,孩子的不良应对方式将被强化,可能会持续地出现自伤自残行为。治疗这些青少年,需要从父母、家庭层面着手。”

叶慈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中,职业竞争、经济压力等因素让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处在相对焦虑的状态里。而学历贬值、升学压力、就业预期等让父母越发看重分数,多重焦虑情绪最终都投射和释放到孩子身上。

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海平在带领课题组调研的三年间,看到了很多“虎妈狼爸”因“鸡娃”导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例如,某大城市重点高中的一名男生,高一刚入学就开始“摆烂”,很快因抑郁休学。“这个同学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学习,过于追求效率,连预习都要请私教来家里赶进度,孩子一路被牵着走,‘鸡进了重点高中,而孩子那根弦终于崩了,变得萎靡不振。”薛海平课题组成员黄婉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家庭,应是孩子温暖的港湾,但对于部分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而言,家庭却是他们心上沉重的负担。《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69.57%的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关系有关。

来找叶慈寻求帮助的很多父母都是职场成功人士,作风比较强势。“这些父母习惯了职场思维模式,面对崩溃的孩子,他们惯用问题思维去处理,但家是一个讲情感的地方,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父母解决具体问题,而是父母真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叶慈说。

如何在家庭教育层面,预防“未病”、调节“欲病”,科学干预在心理问题“潜伏期”的青少年?受访的多位心理咨询师一致建议:家长要掌握一些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给予情感支持和尊重。

“如今的外部大环境对孩子而言,处处竞争压力大。如果家长人格健全饱满,不但能在外部环境和孩子之间起到遮盖和支撑的作用,阻断传导到孩子那里的外部压力,还能给孩子起到良好示范作用,让孩子懂得如何勇敢、从容地面对压力。”心理咨询师邓红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事实上,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放性思维、应变能力和抗挫力都是当下职场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这些也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能力。这些品质无法都靠学校来教,主要靠家庭教育塑造起来。怎样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塑造这些品质,应成为当下父母最重要的课题。”叶慈说。

“好学生”更脆弱?

萧瑜的女儿小菲(化名)从小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初一成功当选班长。班主任是一位嚴格的老教师,小菲最在乎老师高不高兴,每天都为了表现完美而自我加压。

2023年春季学期一开学,小菲对妈妈说感觉“脑子变慢了”,有时还会崩溃大哭。某天一场测验不理想,萧瑜在接女儿放学路上看到了她胳膊上的划痕。“去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一查,确诊中度抑郁、重度焦虑。”萧瑜说。

在采访萧瑜的过程中,本刊记者感受到她并非“虎妈”,反而是一个非常善于自我反思、充满学习精神、个性温柔的妈妈,生活上面对小菲的每一次求助,她都能及时给予回应和支持。“但孩子还是病了。”萧瑜无奈地说。

小菲确诊后,她心乱如麻,四处求诊,除了在安定医院定期服药,还尝试过中医针灸拔罐,甚至研究过玄学……小菲的情况时好时坏,病情反复的时候会突然想吞药,控制不住地要划伤自己,上学状态始终没有恢复,成绩也一落千丈。

“她不愿休学,但上学把她的能量几乎耗尽。每天回到家都筋疲力尽,一般先睡觉,睡醒了再写作业,她自我要求依然很高,作业一定要当天写完。”萧瑜说,“每次问她为什么在学校这么大压力,她说成绩不好辜负了老师的信任,还怕同学不喜欢她。她从小获得的赞誉大多与成绩有关,患病后成绩下滑,让她无法接受自己。”

有一次作为班长,小菲在主持升国旗仪式前忽然喘不上气,又感觉浑身有蚂蚁在爬。萧瑜在医生建议下给她办理了住院,进一步筛查到底是神经系统问题还是焦虑抑郁导致的躯体反应。

心理咨询师陈瑜表示,“学校和师生关系对孩子身心状态的影响比想象中大得多,一些老师的教学理念(唯分数论),教学方法(辱骂、体罚)可能会让孩子充满惊恐和厌恶。”

2023年5月29日,山东省青州市圣水学校器乐社团学生在进行架子鼓展演,迎接儿童节的到来

“正如家庭中父母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在学校,社会性的焦虑和压力也是这样逐级传导,校长传给老师,老师传给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校,孩子其实是最弱势的群体。”邓红梅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所谓的“学霸”比“学渣”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认为,因为“好孩子”更倾向于把外部的压力内化,他们总是怀疑自己不够好,面对问题习惯归错于自己。

薛海平带领的课题组发现:“学科类培训损害了孩子的抗压能力,多数孩子都在被迫坚持学,但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坚持什么。”

王婷婷也观察到,那些身处名校的“好学生”,知识面很广,心理健康意识也很高,但难以逃离“刷题”“内卷”。“他们是在某种意义上强迫自己‘进化,以适应当前的要求。在‘进化过程中,有人发现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高压环境下的成功目标,有人熬过各种坎儿,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外在成功,却难以获得内在的意义感和满足感,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四方联动应对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出现抑郁的青少年家庭而言,除了去精神类专科医院就诊,或者支付高昂的费用进行心理咨询外,很少有其他公益性的社会资源能提供帮助。

“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头苍蝇。如果孩子再抗拒服药,或者不接受心理咨询,我们自己都觉得活不下去。”一位因孩子抑郁,结果自己也患上抑郁症的家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受到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叠加的影响。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亟待全社会合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止关乎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说。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建立更加健全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以及更加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作为工作目标。

许多城市在“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建设上正不断积极探索。

从2020年开始,在北京市西城区社工委的指导支持下,作为试点街道之一,广内街道依托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推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社医”联动模式探索项目,以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轴,以提升社区、科普家庭、影响学校、联动医院为主线,建立了为青少年个体提供免费咨询、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家庭咨询、建立绿色就医通道的“三级救助通道”。

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一栋办公楼,二层设有“广内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马骋每周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办公,给辖区居民做心理科普,同时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两次免费咨询机会。

2023年11月4日,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来自长西社区的10组亲子家庭参与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骋带领的“沟通的艺术——亲子之间的看、听、说”主题沙龙

经过对辖区青少年心理问题个案的初筛,马骋和同事们会根据轻重缓急给青少年家长提供建议,是送孩子去平安医院就诊,还是接受付费心理咨询。

“由于医院精神科不提供线上诊疗,平安医院目前周末也没有门诊,对很多家庭来说,社会普惠型的心理服务是一个有力补充。广内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运行4年来,积累了很多家长‘铁粉,他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马骋说。

此外,作为北京市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的秘书长,马骋还带队研发了给学校心理老师使用的校本课程,包括从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到人际交往、理想和目标建立等培育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多个方面,与讲义、工具包一并制作成教学材料包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老师。

家校社医的协同,对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医院”快速转介绿色通道机制,将心理卫生服务整合到常规医疗资源中,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