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4-04-16陈家剑
陈家剑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多课联动”育人模式;教学实践
一、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
(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四史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在讲述中共党史的过程中,通过进行革命先烈英勇抗战的事件,能够让学生对党的艰苦奋斗历程进行了解,进而激發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党史教育本身就是思政课程中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积极开展四史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1]。
(二)促进多课联动开展
四史教育可以促进思政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实现多课联动的育人效果。通过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中的其他内容相结合,可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时,就可以将其与思政教育中近现代的中国政治、中国经济等内容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将近现代史与新中国时期的外交事业结合进行讲解,让学生可以将中国外交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和学习。
(三)深化思政教学效果
四史教育可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现实感和实效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现实问题将其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历史经验进行结合,帮助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现状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本身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大学生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由此可见,四史教育有利于深化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育人模式的实施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多课联动”育人模式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意味着将多门课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这种模式强调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实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补充,这一原则要求将多门课程当作一个整体,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渗透,进而形成协同效应[2]。各课程之间的联动和互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角度进度进行协调,形成有机整体,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多课联动”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强调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联动和互动,以充分发挥各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多样性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保证思政内容的充实。同时还要遵循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针对性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学习。总之,多样性原则既要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又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
(三)主体性原则
推进“多课联动”育人模式的实施,还需要落实主体性这一原则。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联动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在主体性原则指导下,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施中,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主体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环节,也体现在教学和组织环节,即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保证教学活动符合学生需求。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多课联动”育人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强调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成长,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还可以与相关单位、企业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行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充分展现出实践性的原则。
三、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以教材为根本,促进四史教育融入教材体系
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多课联动”育人模式的基础。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教材体系,是推动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步骤。首先,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和教师展开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编写针对四史教育的专门教材,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材应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比较和联系,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发展脉络。其次,要注意确保教材内容的更新和修订,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标准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及时修订教材能够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也能够保证所学知识符合时代需求。
(二)增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学科逻辑,加强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联动,形成教育回路,促使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提升。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是需要实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知识馆,打破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的局面,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四史教育本身来看,其本身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下发展的,同时又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书写了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工业的奇迹。在四史教育的基础上形成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课程教育多课联动的育人模式,需要以思政课为基础构建特色的课程群,并且将四史教育纳入其中,在增加学科与课程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素养。
(三)提升“四史”教育主体力量,加强教师沟通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提升“四史”教育主体力量,加强教师沟通是实施“多课联动”育人模式的关键步骤。首先,高校应该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提升,让教师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进修班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四史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其次,加强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共同探讨和研究四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最后,高校要强化师德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教师明白师德的重要性,并且在高校内加强对教师的监督与管理,将师德考核当作教师评价的一部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四)实现整体联动,落实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
给予四史教育本身具有极强的思想引领性和价值导向性,所以在本周四行与思政教育是方向一致的,这也举行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可行性。在落实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形成课程联动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实现课程联动,将四史与思政教育不同课程进行联系与交叉教学,形成立体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落实四史教育。第二,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行融入方法、教学方法等内容的探讨,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局面。第三,实现师生联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四,加强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可以促进思政课程的有机整合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实现整体联动,落实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加强课程联动、教师联动、师生联动以及线上教学和线下小学的联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完善的联动机制。为此,高校应当深入研究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应用前景,不断培养出具有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琪.“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实需求与路径优化研究[J].才智,2023(26):23-26.
[2]余海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逻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1):70-73.
[3]王英慧.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的价值与策略探讨[J].才智,2023(23):68-71.
[4]李雪晴,李录锋.“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秦智,2023(06):149-151.
[5]史莉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学园,2023,16(15):1-3.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B413)。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