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AI共创一部小说

2024-04-15韩扬眉

读者·校园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科幻作家状态

2019年年初,在《收获》杂志和《思南文学选刊》联合举办的一次评选中,科幻作家陈楸帆与AI合著的短篇科幻小说《出神状态》排名第一,以0.00001分的优势战胜“榜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小说《等待摩西》。

陈楸帆笑称,这篇小说让他成为“打败”莫言的人。有意思的是,不但这次的参赛作品《出神状态》是陈楸帆和AI合著的,就连这次比赛的评委也是AI。

自2022年年底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后,用AI辅助文学创作已非新鲜事,但陈楸帆的尝试更早,始于7年前。

AI将更深入地卷入人类创作

2017年,陈楸帆受邀写一本名为《人生算法》的短篇小说集,探讨人与AI的故事。他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让AI参与创作呢?于是,曾在谷歌任职的陈楸帆找到他的工程师朋友王咏刚,开始了一场写作试验。

这年谷歌刚发布了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Transformer)——类似今天ChatGPT的基础架构。在此基础上,两个人在各大技术论坛上寻找开源代码,开发模型,然后用陈楸帆创作过的小说和网络上的素材进行训练,该模型被称为“陈楸帆2.0”。

“当时开发的模型非常初级。”陈楸帆回忆道,模型创作出的文字连简单的人称都会搞错,谁是谁、彼此有什么联系也弄不清楚,“我创造一个情景,去配合AI完成一个故事,实际上我和AI的主次关系是颠倒的”。

这次尝试虽然不那么成功,但从那时起,陈楸帆就开始关注AI大模型在写作上的应用。

陈楸帆让机器学习了他的上百万字作品后,AI程序“陈楸帆2.0”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和主语,每次自动生成几十到一百字的段落。于是,陈楸帆与它共同创作了作品《出神状态》。

《出神状态》的灵感来源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主题是大瘟疫。故事记录了主人公去图书馆还书途中的见闻、思考,探究了通信中断与紧急状态下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对自己创作的段落与AI创作的段落分别做了标注。

“没想到《出神状态》战胜了《等待摩西》,这真是比科幻还要科幻的惊喜。这也让我醒悟到,AI将更深入地卷入人类创作,未来的内容版图也会变得更加复杂、暧昧而有趣。”陈楸帆说。

2020年,陈楸帆再次尝试,借助一个新开发的科幻小说大语言模型,用包括刘慈欣、韩松等作家不同风格的科幻小说训练,还邀请了其他作家参与,尝试用模型创作小说。

在陈楸帆看来,2020年的大语言模型比2017年的有了质的飞跃,“有的作家认为AI写出来的东西达到了人类的平均水平,有时还会有奇思妙想的语句”,比如AI说“北京像一个黑洞,因为你在路上,你的时间都不知道花到哪儿去了”。陈楸帆说这种让人类深有同感的话语,从AI的“嘴”里说出来非常具有讽刺性。

AI帮助我们“跳出惯性”

ChatGPT诞生后,陈楸帆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探索如何与ChatGPT更好地合作,每天不断地和它对话。

“我并不想让它非常了解我,我期待看到我所没有想到的。”陈楸帆说,跟ChatGPT合作肯定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的复制粘贴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人跟机器共生的、共同写作的过程。

陈楸帆用“头脑风暴”形容他与AI的合作方式。

他的经验是,不要预设太多,甚至越模糊越好,让AI提供多个方向,而且每个方向相差越远越好,再从中筛选最有感觉的方向,并进一步细化。

“人总是容易被思维惯性束缚,AI有可能帮助我们跳出惯性。”在创作的过程中,当直觉告诉陈楸帆哪里需要AI的参与,他便“即兴”地由AI创作,“我不会修改AI创作的内容,而会让其保持原有的状态”。

最近他正在写一部儿童科幻作品,内容是一个非常懂AI的城市女孩去一个原始村落,遇到一个少数民族女孩的故事。他用ChatGPT描绘了未来智慧城市的样子、女孩一天的生活场景,写出来的内容非常像作家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于是,陈楸帆把文本再回输进去,要求ChatGPT增加文学性、哲学思考、生动的比喻,ChatGPT就根据这些要求修改。陈楸帆甚至要求ChatGPT用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笔触写一个海啸的场景,虽然AI生成的文字不一定都能用,但多少给了他一些“感觉”。

在陈楸帆看来,和ChatGPT一起写作就像一个开放的写作试验,在与它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场景,再加上设计的人物,借由ChatGPT,人物和场景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此展开。

陈楸帆说,让AI参与创作,其实更多的是寻找可能性,而非强化我们已有的东西,“扔进去几个关键词,让ChatGPT自己生成内容,反而会激发更多的灵感。创意就是发现未知,而未知是最迷人的”。

每个人都应挖掘独特性

面对AI这样的新事物,陈楸帆的第一反应是拥抱和探索,他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乐于思考这个时代中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哪儿,努力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优势变得更强大,进而不可被替代。

陈楸帆认为,人与AI写作没有特别大的差别,都是信息处理转化的过程。区别在于,人有五官、五感,有许多非常微妙的感觉,人类有很多自己都不知道的思想意识。但AI目前都没有,AI本质上是一个计算性的模型,“AI甚至有些轴,非常笨拙”。

陈楸帆还通过人与AI创作的不同,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了反思,他看到人类的边界在哪里、惯性有哪些,思考原创性的边界在哪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怎样体现,包括知识产权如何界定、怎么尊重被采集数据的作者等。

“AI的出现,鼓励了人挖掘自我的独特性。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向内挖掘自己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教育不在于规划,而在于找到每一个人的独特性。”陈楸帆说。

(紫陌红尘摘自《中国科学报》2024年2月2日,老老老鱼图)

猜你喜欢

科幻作家状态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热图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