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里的“带货达人”
2024-04-15项伟

“带货”特指明星、网红、社会知名人士等通过网络媒体对某一商品进行助销,继而引发大范围流行、抢购的现象和行为。不过,“带货”可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古人早就在玩了,随便翻翻那些藏在史书里的典故,就能发现不少有温度的“带货达人”。他们不仅有着高超的“带货”技能,其目的也远比现代人的单纯得多。
“洛阳纸贵”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则典故,最早出自《晋书·左思传》。晋代的左思写成《三都赋》之后,因被人竞相传诵、抄写,导致洛阳当地的纸张脱销,价格暴涨。表面上看,这是一则富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典故,实则背后藏着一个“带货”的小故事。
出生于儒学世家的左思,从小就勤奋好学,曾耗时十年完成了《三都赋》。可是这一被后人奉为经典的名篇,在刚写成时并无人问津。原因很简单,左思同学在当时既无名气,也无人脉,加上口齿笨拙、不善于推销自己,自然没人关注他。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皇甫谧,一位在文艺界威望极高的学者,从此左思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皇甫谧读了《三都赋》之后,大为赞赏,亲自为它作序,还向朋友和同人大力推荐。在他的力推之下,更多的人知道了《三都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张载、刘逵等人都先后为它作序或注释。就这样,在名人的“带货效应”及优秀的“宣传文案”(序)的帮助下,《三都赋》的名气越来越大,引得豪贵人家、文人骚客等竞相传写,以至于一度让洛阳的纸张都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只是让皇甫谧等大咖没想到的是,他们带的“货”原本是《三都赋》,结果却连带着让洛阳的纸张也大火了一把,让卖纸的市井百姓也一并得了不少的实惠,这倒真是无心插柳之举了。
《东坡诗话》里记录了一则“卖扇还债”的典故,充分体现了大宋“顶流”苏东坡的“带货”能力。话说东坡先生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断过一桩官司。一个卖绢扇的商人,因无力偿还拖欠绢商的二万文钱,被告到了衙门,这事正好让苏东坡碰到了。东坡问:“为何不还债?”扇商哭丧着脸说:“不是不还,由于家中老父亲去世,办丧事花光了积蓄,此时还钱实在是有心无力。”东坡又问:“还有扇子吗?”扇商回答还有二十把。东坡笑道:“你只管把扇子拿来,明天过来取钱就是了。”扇商将信将疑地取了扇子交给东坡。当晚,东坡就着烛光,将这二十把扇子全部题上了自己作的诗词,还画上了枯木竹石。第二天一早,他将扇商与债主叫了过来,对商人说:“我为你还债的事,忙了大半夜,你现在就可以拿着这些扇子到街上叫卖。记住,一千文一把,不能多也不能少,卖扇所得的钱,应该正好够你还债。”
两个人嘴上道谢,心里却在犯嘀咕——这事能成?谁知道刚走出府门,闻讯赶来的市民就将这些题有苏轼诗画作品的扇子抢购一空,那些晚来一步的人只能捶胸顿足,叹息不已——此事在当时的杭城被传为美谈。这件小事虽说是苏东坡一时兴起便随手为之,却也从侧面证明了东坡先生的“带货”能力和号召力,比起现今那些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巧合的是,一代“书圣”王羲之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县(今绍兴市)任职的时候,也曾即兴“带货”,以题字的方式,帮一个在桥上卖竹扇的老婆婆推销本来滞销的扇子。当地人为了纪念王羲之,就将那座桥命名为“题扇桥”。
细看这些藏在典故里的“带货达人”,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为了提携后进,还是帮人纾困解难,其本质上都是在助人为乐。虽然这些“带货”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举手之劳,并不想标榜什么,但人们会深深记得。
(夏清摘自《滕州日报》2023年11月10日,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