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4-04-15抓鱼

读者·校园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余华海浪画作

你有想过海的那边是什么吗?海的那边还是海吗?海的那边还是蓝色吗?

是荒凉的岛屿?是孤独的夜?还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故乡?

我的大学在海边。

清晨起身匆匆一瞥,大片大片的蓝:蓝的天空,蓝的浮云,蓝得深浅不一的海面和绿的草、绿的树拼接在一起,不像屏幕里调过色彩那样鲜艳,却让人不得不感慨,这就是自然的样子。夕阳西下,不见断肠人。我靠在窗边,百无聊赖地看着远方那瑰丽的流霞,讶异于大自然竟这般的鬼斧神工。

我想,这世间应该没有哪个画师可以抗拒采集晚霞作为颜料吧。若得手,也不知是精打细算着,爱重着,珍藏着,束之高阁,还是毫不吝啬地用于作画,意图创作出世间画作之最。可这来自天地的色彩,又怎么能超越天地?技法传承至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画作诞生之初的意义是留住并传递美好并使之永恒绵延呢?

海洋无疑是最伟大的创作者,因为生命自海洋中孕育并进化、绵延至今。有人问我来生想做什么呢?我说,做一只水母吧。简单到连骨骼和心脏都没有,不会悲伤,也不会欢喜,只有近于无限透明的空,没有伤害也没有拥抱,永远轻盈地顺着海流漂浮,最后溶解在海洋中,就像从未出现过。

我的大学在海边。初来之时忙得团团转,无暇顾及其他。直到某天暮色降临,望着远处的灯火,才恍然,我竟离家这么远。这里靠海,远离熟悉、老旧的家,远离古板、唠叨的父母。而我竟在离家已两个月后才意识到,然后又下意识地忽略了。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一边渴望像海风那样,无拘无束地疾驰于天地,脱离那脏乱的出租屋,脱离父母失望的眼神和无尽的斥责;一边又渴望像船只那样,有停泊羁留的港湾,有渔歌唱晚时驻留的灯火,有月亮平等地倾泻下皎洁的亮光。余华曾说过一句话:“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望着茫茫的海面,我想,我能否像余华一样,像其他人一样,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地方呢?画通常在诞生的那一刻就被赋予意义,而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寻找海洋的颜色。为此我们不断向前游去,忽略了水流抚过躯体的柔情,忽略了海风吹在头上的畅快,在时间海浪的吞噬里,徒留孤寂与荒芜。有人告诉我,最终我会发现,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海的颜色就是蓝色。我只是笑着,却还懵懂。

海水蓝的地方,是远方的故乡,是人内心所期待的所有美好的集合。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个永远到不了的故乡,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处的路上,寻找远方的记忆和归属感。可是,扪心自问,我所想要脱离的当下,难道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吗?而我所追寻的,就如我期盼的那样美好无瑕吗?大脑总是下意识地保留记忆里美好的一面。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去往海的那边的路上,生活的路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我又想起余华老师的一句话:“不知道故事如何开始不可怕,不知道故事如何结束才可怕。”所以,恍然而长嗟,万一哪一天我游不动了怎么办?是啊,我游不到海水变蓝的地方怎么办?

将目光投向远方,海的那边是海天相接的地方,是茫茫的。画作将美留下。可是我们的身边本就时时都是美。海浪的翻涌是美的,海天的相融是美的;海上残阳如血,浮云霞光是美的,月色倾泻是美的……我看过明媚春光下的万木葱茏,凛冽寒风下的草木凋零,看过父母浊暗或明亮的眼神,看过车间里工人们眼角的褶皱,看过久别相逢时众人喜悦的笑容……我突发一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游到海水变蓝?故事怎样开始,自己为何上路,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相信,我当初的抉择一定是我按照那时的情况做出的最合意的那个。既然无法改变终点,那我走得漫不经心一点也无所谓吧。毕竟,其他颜色的海水也很好看啊。

最后,我只剩下一个故事了。有一片湖水,它平静的湖面偶生波澜,但是它总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停驻的候鸟告诉它大海深处有它想要的东西。于是湖水兴冲冲地开始了它的旅程。它不断地游,经过高山大河游到了大海。最后,它在游向深处的过程中抛却了意义,爱上了海浪、沉船、鲸落和海底生命,从而爱上了生活,留下了游动的轨迹。

(本刊原创稿件,插图由视觉中国AI生成)

猜你喜欢

余华海浪画作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一颗假糖的温暖
樊应举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