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双减”,提高素养

2024-04-15杨国珍

考试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数学思维双减

杨国珍

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學数学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探讨了“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包括精简课程内容、降低教育费用、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和保障教育公平,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合理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有效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等。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数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模式创新;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2-0051-05

“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实现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一部分,这一政策着重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也突显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双减”政策的指引,充分利用其为教学和课外活动带来的机遇,调整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和课外活动内容。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多元化教育路径,以确保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通过“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可进一步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精简课程内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精简课程内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具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来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以数学中的整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实例,如购物场景、游戏规则等,向学生介绍整数的加减法。通过模拟购物结账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正数与负数的加减运算,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游戏规则中加入正负数的计分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整数加减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点,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教学手段,精简课程内容,通过图像、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加减法的基本原理,用生动的动画展示数轴上正负数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也可采用错题订正和个性化辅导的方式,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定期组织错题订正和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满足“双减”政策对学生学业负担减轻的要求。因此,“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精简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等措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面积”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根据“双减”政策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主要通过板书、讲解和练习题的方式来教授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但是,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还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入实际案例、教育科技和互动式教学,来呈现圆的面积这一抽象概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假设学生在一个公园中,需要为一个圆形花坛涂抹颜色。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花坛的面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借助科技,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动态的圆形面积计算过程,或者利用数学绘图软件展示圆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此外,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纸模型或利用简易工具来测量圆的直径和半径,通过实践操作,让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让他们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合作。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入生动案例、运用教育科技和互动式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可以使圆的面积这一数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优化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位置与方向”是一个涉及空间概念的重要内容,而根据“双减”政策要求的师生互动交流和优化教学氛围,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方式来深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教学“位置与方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形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方位词汇和空间概念。为了加强师生互动,可以设计一个场景:教室内放置不同的物品,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描述这些物品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通过言语或手势指出物品所在的方位,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利用教育科技手段也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力工具。通过电子白板、投影仪或者计算机软件,展示与位置与方向相关的动画或交互式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互动性的游戏或操作,来理解方向概念,比如利用虚拟地图进行方位识别游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组织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也是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迷宫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位置和方向概念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迷宫,这个迷宫旨在挑战学生对方向和空间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迷宫的设计可以包括迷路者需要通过的一系列通道、岔路口和死胡同。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地图元素,如箭头、方向标志或颜色等,来指示正确的路径。设计迷宫的过程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求他们考虑路径的复杂性,并思考如何引导迷路者到达目的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讨论并制定迷宫的规则,以确保设计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让迷路者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迷宫设计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合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体而言,“双减”政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要求在于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优化教学氛围,让学生更活跃地参与学习并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通过采用以上提到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强化课外拓展活动,丰富数学学习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率”是一个涉及随机性和可能性的重要内容,将“双减”政策的要求,即强化课外拓展活动、丰富数学学习体验,与概率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买彩票来展开讨论。彩票作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随机性事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用来教授概率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彩票的概念引入课堂,并与概率相关的基本知识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彩票的抽奖过程,向学生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并讨论彩票中不同号码的出现概率。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分析彩票中奖的概率。比如,对于一个简单的数字型彩票,有限的数字组合中只有一个是中奖号码,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号码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出中奖的概率,理解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关系。除了基础概率计算,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究。让学生分析历史彩票中奖号码的数据,通过统计计算各个号码出现的频率,进而推测下一期中奖号码的可能性。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率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学校可以组织模拟购买彩票的游戏活动。在教室内设置仿真彩票发行点,让学生用虚拟货币购买彩票,并进行抽奖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购买彩票的过程,了解抽奖的随机性,同时也能加深对概率计算的理解。通过利用彩票这个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随机事件,将概率的教学内容引入实际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通过课外拓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使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双减”背景下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在“双减”政策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食谱中的配方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小数除法。假设在一份烹饪食谱中,菜谱要求某道菜需要用到1/2杯的面粉,但是食材单位是以1/4杯为一份计算的。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果需要制作4份这道菜,需要多少杯面粉?通过这个实际的例子,学生可以应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理解1/2除以1/4相当于求几个1/4杯的倍数,从而培养学生将小数除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的能力。再例如,可以在体育比赛的情境中应用小数除法。假设学生正在分析足球比赛的得分情况,一支球队在10场比赛中共获得了24个进球,让学生计算这支球队平均每场比赛进了多少球。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理解小数除法用于计算平均值的应用,即将总进球数除以比赛场次。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小数除法的应用,明白这个数学概念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能够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这些情境,加深对小数除法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双减”政策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位置”教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来探索和理解位置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探索性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在一张地图上有两个不同的地点A和B,如何描述它们的相对位置?”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对地点之间相对关系的思考,并引导他们运用方位词汇和位置概念来描述地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准备一张简单的地图,标注出地点A和地点B,并提供一些方位词汇,比如“东、西、南、北”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方位词汇,描述地点A和地点B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使用方位词汇来描述地点的相对位置,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位置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还引导学生使用模型来加深理解。例如,可以使用小型建筑模型或盒子等代表地点A和地点B,然后让学生根据方位词汇摆放这些模型,以模拟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这种实物模型的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方位词汇所代表的方向和位置,进一步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性学习中。通过使用地图和模型等实际工具,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位置的概念,不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这种探索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创造性解决问题也应该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不同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情境化教学是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将数学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例如,通过使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实际场景,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合作学习也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在小组内,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观点、比较解决方案,从彼此的思维和方法中学到更多,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扩展思维方式,了解不同的思考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更好地应对挑战,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来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設计一个与超市购物相关的问题:假设学生要在超市购买若干物品,每个物品有不同的价格,他们需要计算购物清单上的总价,同时要确定是否有足够的零钱支付。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教师提供一张购物清单,上面列出几种商品及其价格,让学生按照购物清单进行计算,通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混合运算来求解购物总价。同时,学生需要考虑支付时是否需要找零,以及是否有足够零钱支付。此外,教师将这种情景设置为一个小型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游戏,在有限的预算下选择商品进行购物,然后计算总价并考虑是否有足够的零钱支付。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将学习与互动结合,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能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通过这种情境化设计和游戏化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兴趣和参与度,也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数学游戏,例如数学竞赛、数学谜题或角色扮演游戏,其中混合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可以在竞赛中展现自己的技能,或者通过解谜题来探索数学的乐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同时,通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可以创造更有趣的情境。例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可以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艺术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思考。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模拟活动或实际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混合运算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学习风格,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情境,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境或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与体育、音乐、自然环境等领域相关的混合运算问题,从而将数学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联系起来。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用游戏化、跨学科、体验式和个性化情境设计,可以使数学教育更具吸引力,让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学习,并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价值。这种情境化教学方法有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乐于探索和发展。

(四)设置教学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置教学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以小学数学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例,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挑战性问题,如“给定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何在不使用标准的公式的情况下计算其面积?”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质疑,而不仅仅依赖传统的计算方法。通过挑战性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面积的计算原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是极其重要的。以铺瓷砖地板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要铺瓷砖地板,平行四边形形状的房间该如何计算所需的瓷砖数量?”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学生可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瓷砖的尺寸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房间的面积与所需瓷砖数量联系起来?”等。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者通过示范用数学公式计算房间的面积。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房间的面积与瓷砖的尺寸联系起来,进而计算所需的瓷砖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探究面积、计算方式以及数学公式之间的关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应采用问题导向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并提供资源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可以分组合作,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比较不同方法的優缺点。这种问题导向的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原理,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际场景,如房屋设计、土地规划、艺术创作等,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以解决问题。

三、 结论

“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教育者反思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情境,培养质疑精神,推动实践活动,打造生活化课堂以及尊重个性差异,我们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双减”政策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改红.“双减”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1,15(33):68-69.

[2]赵霞.“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J].进展:科学视界,2021,10(11):235-236.

[3]缪步华.“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9):125-127.

[4]马姗姗.“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深度学习活动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9):70-72.

[5]尤筱春.遵循“双减”,加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J].华夏教师,2021,16(36):13-14.

[6]李建周,魏清荣.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双减”政策下教辅图书的提升与优化[J].出版广角,2021,10(20):18-20.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创新数学思维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初探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