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万亿,武汉向“新”再出发
2024-04-15孙晓波
孙晓波
武汉两江四岸。摄影/周星亮
在中国历史上,武汉是“唯二”被世人冠以“大”的城市之一,“大武汉”之谓,既是对武汉辉煌历史的客观描述,也是对当下武汉城市体量恰如其分的概括。武汉不仅是中部地区经济第一大市,还是人口第一大市,城市面积和建成区面积位居省会城市前列。
如今,“大武汉”迈上了新的台阶。武汉市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全市经济总量(GDP)突破2万亿元,达到200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5.7%。由此,武汉成为中部地区首座GDP站上2万亿台阶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九座官宣迈入GDP“2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GDP突破“2万亿”,对武汉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武汉新的起点。“来之不易”,是武汉市多位受访领导干部的共同心声。武汉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疫情三年,武汉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能够站上2万亿台阶,殊为不易。”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武汉加入“2万亿俱乐部”,城市能级提升到新的层次,对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GDP规模超过2万亿元,为武汉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座,也彰显了武汉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经济中心释放出的经济韧劲与活力。
秦尊文提到,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证明了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以武汉为支点的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成功,更是中国经济向好的有力印证。
增长“密码”
对城市发展而言,GDP迈过万亿门槛,甚至更高量级,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达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志。而“2万亿城市”无疑是城市中塔尖般的存在,突破“2万亿”对武汉来说,意义不言而喻。
突破2万亿是武汉创新赋能三次产业协同发力的成果。“踏进2万亿元门槛,不仅是量变,也是整个产业结构向质的转变,即含‘新量很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叶青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武漢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电子设备、汽车等主导行业支撑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94.48亿元,占GDP比重为27.5%。
武汉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经济向上跃升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去年武汉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此外,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5%。
武汉的五大优势产业,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大城市争先布局的主赛道,而武汉已形成规模优势,部分产业在全国处于领跑的态势。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武汉“独树一帜”。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目前已率先形成全国首个光电融合工业体系,覆盖光、芯、屏、端、网,其中光纤光缆产量全球第一,先进存储芯片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还是全球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生产基地。
作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是武汉工业经济的顶梁柱。2023年,武汉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600亿元,GDP同比增长7%,总量继续稳居武汉各区第一。
武汉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一辆车”“一个企业”到“一个大产业集群”的“三级跳”,整车产量和产值均占全市七成以上。
这位负责人介绍,面对汽车产业“新四化”发展潮流,武汉经开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积极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推动汽车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先后落地路特斯、岚图汽车等7大新能源整车项目,产能达146万辆。
路特斯科技是“中国车谷”在新能源整车领域培育的独角兽企业。2020年12月,路特斯科技在武汉经开区注册成立,并设立全球总部。2月23日,路特斯科技赴美上市,在纽约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交易,成为2024年武汉首家上市企业,湖北首家境外上市企业。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地理位置优越,汽车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创新蓬勃发展,世界级的万亿汽车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形成。他说,“未来吉利控股集团将会带领更多的产业链零部件企业落户,不断巩固产业链新优势。”
尤其关键的是,武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生长。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武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实现两年翻番,武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总量达1.45万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至2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如此局面之下,武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6.3%。
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武汉GDP踏进2万亿元门槛,也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这是武汉经济向上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作为中部第一个GDP突破2万亿的城市,武汉扛住了世纪疫情以来的超预期冲击,以科技创新重塑增长动能,不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从传统工业重镇迈向科技创新大市的“硬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迈向科技创新中心
亮眼的数字和排名背后,是武汉这座工业重镇向科创中心的“华丽转身”。
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南北扼京广铁路之咽喉,东西锁长江、汉水之要塞,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20世纪初,武汉三镇汉口的商品贸易额一度超过天津,位居上海之后,跻身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彰显了武汉的昔日繁华。
从汉口开埠后的“东方芝加哥”,到洋务运动中的“汉阳造”,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刷新了多项共和国第一的众多“武字头”国企……过去说起武汉,老工业基地是最广为人知的标签;如今说起武汉,先进制造业强市和科创强市的名号已深入人心。
2022年4月,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后,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搭建科创平台、制定激励政策、加大研发资金投入,让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增量”,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逐渐成势见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全球科技集群创新指数排行,连续6年上升,首次进入全球15大科技集群,居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2023年12月22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23年度活力城市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发布“2023年度活力城市”案例,武汉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创新活力涌动是其获评“2023年度活力城市”的关键一环。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势见效,源于武汉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创新。今年2月20日,武汉市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继续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武汉“新春第一会”连续第3年聚焦科技创新,再次传递武汉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烈信号。
据了解,本次科技创新大会发布《2024年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七个方面重点工作、26项重点建设任务,还发布了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二十条”,“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亮出了一系列以“武创”命名的平台、活动、赛事,致力于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问题。
众所周知,武汉是我国双一流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7所双一流大学、90多所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数百万高學历人才形成强大的智力资源,如何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成生产力,是武汉一直致力解决的课题。
2022年4月正式启动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致力于“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做”的事情,主攻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聚合、引导、撬动作用,已成立了19家专业研究所、3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武创通”是武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创服务平台,也是武汉“武创系”科创新名片之一。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创通”汇聚海量的科创数据资源,致力于摸清企业需求,解决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科创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不光是武汉的,包括全国从科技企业到专家团队,专利信息,以及投融资机构等创新链条上的所有资源要素。”这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武创系”中,除了 “武创通”,还有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武创源”, “武创荟”系列赛、会、展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近日正式挂牌,由原来的“科学技术局”改为“科技创新局”。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更改,但背后足见武汉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
未来动力何在?
跨越2万亿元之后,武汉下一步如何发力?武汉明确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站上新起点的武汉,很早之前就开始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武汉着力在未来显示、先进半导体、新型储能、通用人工智能等13个重点领域开辟发展新赛道,支持光谷、车谷率先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对于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武汉一直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能效率提升、节能降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断壮大,但真正决定一个城市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能不能占据优势、抢得先手,关键在于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
今年1月,一位英国籍网红博主通过视频分享了其在武汉经开区体验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经历,称“像是在经历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情节”,惊呼“这就是未来,欢迎来到未来”,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自2022年9月,武汉等地率先开启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试点以来,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商业示范运营,在武汉已服务了34万单,实现跨区通行、跨江通行、机场高速通行等多个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的全国创新突破。
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单向里程),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保持全国第一。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全国位居前列。
此外,武汉还将人工智能产业纳入“965”产业体系中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力争达1000亿元,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撑武汉建设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同时着力发展氢能这一绿色新兴产业,形成从氢气的制取、储运到加注、应用的全产业链。这些无疑都是武汉对于未来新质生产力的谋划布局。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坐拥众多智力要素资源,以创新驱动为主导战略,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的武汉,有望在科技创新引领下走在全国城市前列。
向“新”再出发的“大武汉”,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