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孙钧在沪病逝
2024-04-15
近日,中国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孙钧院士因病逝世。
据同济大学官网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1日21时58分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孙钧长期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在岩土流变力学、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地下防护工程抗震抗爆动力学、城市环境土工学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并作出了卓越贡献。长江三峡、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中国许多重大工程,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据《新民晚报》报道,直到2019年,93岁高龄的孙钧每年还要完成赴外地出差的任务30余次,对这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国际知名工程专家而言,跋山涉水是他的工作常态。他自己有个说法:“岩土工程研究一定要去现场,书本知识是间接的,学问主要在工地现场,它是一项‘隐函数,要依靠理论功底将其上升到更深层次高度,再反馈到实践中去检验,而不是送国外文献,急着发表高水平论文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说,“我是一个工程医生,我的病人就是发生了各种病害的工程现场。现场有病害(隧道塌方、冒顶、涌水、突泥等等),我人不去现场给工程把脉问诊,又怎能作出正确诊断并对症开药?”
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他认识深刻。据《苏州日报》报道,孙钧介绍,“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的投资金额是数十倍的差距,但这不是最大区别。“房子住着不舒服了,可以拆掉重来,可是地下空间一旦建好,就不可能拆掉,这是最大的不同,因此地下空间的规划显得很重要。”
孙钧1926年10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1岁的他跟随家人从南京前往江北“逃难”。之后,一家人在母亲的带领下辗转到上海法租界居住,生活十分拮据。19岁时,他从上海中学高中工科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著名的圣约翰大学。但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短暂求职一年,后又以高分被当时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大)土木工程学系录取。1949年6月,孙钧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结构学组毕业,1951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孙钧在同济大学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务长、结构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名誉系主任等职。任教期间,他开拓了环境土工学和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为“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分支的主要奠基人。1960年,为了中国国防工程建设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铁工程建设的发展,满足国家对地下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济大学任命孙钧负责兴办国内外首个“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念兹在兹,从此他在这一领域俯身深耕了一甲子。
孙钧是中国首批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共培养了80余位学成博士生、27位博士后。他常告诫弟子:“Never say too old and to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学习、做事,永不言老、言晚。)他曾对一个年近半百的学生笑言:“人生四十刚起步,你今年还不到10岁呢。”
近年来,孙钧密切关注隧道与地下工程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学术会议上,他向150多位青年弟子介绍未来工程领域发展的新态势,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和网络技术等,以及数字化在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運营中的风险预测预报、图像视频显示与分析、结构变形控制和专用程序软件研发等各门类子学科的开拓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