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14陈文秀王居良马红娟陈秀琴蒋瑞斌
□文/陈文秀 王居良 马红娟 陈秀琴 蒋瑞斌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确实需要解决粮食生产保障问题,同时也需要提升农村产业的发展水平。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农民的职业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尤为迫切。选择全省经济较落后市县,选取部分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代表作为高素质培养研究对象,通过三年定点定人培养,对参加培养的农民技术员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总结了当前农民素质的现状及问题,探索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新经验,最终制定了新的发展对策。
一、调查研究所选区域基本情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东西跨度1480公里,南北跨度1132 公里,西北至东南方向最窄处仅有76 公里。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平川、河谷、高原、沙漠、戈壁,类型较多,分布范围广泛,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在40~750 毫米之间,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甘肃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类为主,另外还有稻子、谷子、糜子、高粱、啤酒大麦、大豆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等;经济作物有苹果、桃、杏、梨和各种瓜果及各种蔬菜,药材有大黄、党生、黄芪、牛蒡子等。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2492万人,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135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141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54.19%。2022 年甘肃省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00 多期,8.5 万人次从中受益。提升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的种植管理水平,推动各项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农民增产又增收。全省人口分布不均衡,文化程度相差较大,受教育程度千差万别。由于年轻人员外出打工或工作,人才是最大的缺陷之一,越是落后的农村,留守者都是以高龄老人和幼儿为主,缺少学习培养的主力军,导致培训工作一直止步不前,也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一直不高,生活质量也很难提升。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综合研究,通过跟踪培养、调查、各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和各种技能提升培训等方式,对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进行探讨,研究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人才技术能力提升情况,总结出存在的重大问题,讨论制定解决对策,以便用于现实工作指导。
二、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
根据所选农民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以及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培训规模、培训资金、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等因素分析,总结当前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机构稀缺和培训队伍水平有限。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少专业培训机构及师资队伍,培训机构制度不健全,工作职责不明晰,培训老师岗位职责不准确,管理制度混乱,培训标准不完善,没有形成长期固定培训模式和定期定点跟中培养,导致培训质量较差标准较低,没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师资队伍水平有限,导致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工作一直发展缓慢,使农村缺少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化生产。
(二)培训机构缺少培训资金。部分市县地方财力有限,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投入不足,只能靠上级以项目申报来满足培训资金,培训力度和广度有限,制约了培训机制有效发挥,农民文化技术提升受限,打击了农民培训积极性和培训热情,导致缺少综合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
(三)培训对象选拔标准不高,培育效果不佳。制定了遴选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有关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职业农民的认定很难精准,无法严格对培育对象甄别遴选,随意性选拔培训对象,加之大部分农民忙于各种农业生产,加大了培训组织难度。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较多,农村大部分都是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导致选拔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特别困难,为了完成项目培训任务指标,所选培训对象都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在家农民,导致培训的标准不高、质量较差。
(四)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机构工作制度不完售,考核机制不明确。培训内容普遍是一些常规性技术,当前各种培训班都是以各自项目为主,为了完成项目方案培训内容,各部门的项目需要什么内容就单一培训该项技术,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没有全面提升。所选培训内容没有创新模式、方法、制度等,每年每次培训内容、方式、方法都一样的,都是室内讲课,室外参观的老一套。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工作制度不完善,培训效果考核机制不明确,其中只对培训量进行了统计,并未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导致部分乡村农民培训效果较差[1]。
(五)培训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培训的意愿不高、主动性不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宣传没有跟上,政策讲解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随时办培训班,没有培训计划,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当前各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不少,规模大小不一,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不强,很难掌握各种培训内容。各种培训时人选都是部门发文件强行定人数,没有突出培训目的和作用。
三、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结合调查跟踪高素质农民三年来实际参加的各种培训,分析三年来各地农民参加培训次数和参加的人数,了解培训机构的规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培训师资力量、培训方式、培训效果等总结出以下应对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培训力度。明确培训机构的工作范畴,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明确培训老师的专业特长,发挥优秀老师才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特色教育,满足社会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农民。积极引进专业化的管理培训机构,保障功能齐全、培训设备先进完整,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高质量运转。加大培训提升机制,培养一批能力强、素质高、有担当、有作为、有责任的培训队伍。引导和鼓励各院校及各科研院所专业教师,深入到县以下地区为农民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和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大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资金投入力度,保持培训机构合理运行。财政要将农民培训事业纳入年初预算,提前计划好各项培训指标,保证全年培训经费充足,培训正常运行。各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项补贴来弥补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保障本地区培训经费的充足。培训机构要严格建立培训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确保培训资金科学合理开支。政府审计部门要对培训资金严格审计,保障各项资金支出合法、合规、科学合理。
(三)建立严格培训人员遴选机制,创新教学模式,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培训机构要严格建立培训人员遴选制度,培训人员遴选要有严格的标准,应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而实际操作功能性培训可以让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加。此外需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模式,设置激励制度,使得农民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提升培训效果[2]。可实施“集中授课、实践指导、跟踪服务”的教学模式。
(四)完善培训课程设置和管理,创新培训方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置,聘请各高校及各科研院所高级专家指导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优化各学科教材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各部门将培训资源整合,包括农业、林业、社会保障、水务、宣传等部门,相互沟通办综合型培训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培训效果。结合网络传播,按照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选择短信推送、QQ 群、微信、电视、宣传车、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升农民培训意愿。加强培训宣传工作,广泛利用现代网络媒体,通过短信推送、QQ 群、微信、电视、移动宣传车、广告牌等全面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引导更多农民参加各种培训,提高农民自身水平能力,提升创业能力。采取在项目安排上适当倾斜,也采取发放补贴吸引农民参加。尽量考虑农民季节性农忙的因素,选择农闲时间举办各种培训班,让农民有充分的时间参加,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认同感,鼓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职称评审认定,提升农民个人价值获得感,激发农民培训的热情,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