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种粮积极性根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

2024-04-14农民日报

河北农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种粮农资积极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这两个积极性,需要有更具针对性的打基础、利长远的措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民日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

记者:您如何看待基层干部抓粮难,甚至一些主产区基层干部要靠熟人面子落实粮食面积的现象?

张合成:这种现象确实在一些地方存在。根本之策就是要将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内化为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动力,实现中央要粮、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目标一致、责任一致、利益一致,让地方政府有动力防止土地“非农化”冲动,让农民有动力抵御耕地“非粮化”冲动。

必须正视种粮“价格失灵、政策失效、动力失势”的风险隐患,辅之以利,通过有效的价格、补贴等机制,使农民粮食销售收入成为增收的主要来源,将种粮农民对粮价的预期作为种粮的核心动力,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尽可能多得利。同时,从政治上提升种粮农民社会地位,使种粮受到尊重,种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得到认可,激发种粮农户的信心和热情。

记者:有人认为,基层干部抓工业与抓农业的政绩存在冲突,您怎么理解?

张合成: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产粮大县想要发展地方经济,只有抓工业上项目。调动主产区积极性,需要实施粮食主产县补偿机制,让地方政府重农抓粮有奔头。今年中央决定取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就是很好的措施。

记者:您认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张合成: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能有保障。从农业价值链内部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种粮效益偏低的原因。

一是生产成本“啃”掉大部分。多年来,粮食生产高成本,吞噬了种粮新增收益,严重冲击种粮积极性。亟需有效的政策调控工具,既要保障农资生产企业的利益不受损,还能从根本上保障种粮农户的利润有空间。

二是销售价格“啃”掉一部分。农民抓生产在行,至于卖给谁则无从下手。往往是丰收了没地方储存,指望可能上门的收购商拉货,只能是收购商给多少钱卖多少钱。希望托市政策信号能够起到明显的拱价作用,在支持保护政策中用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刺激带动各类市场主体提高新粮收购价格,超过种粮综合成本涨幅。

三是多元化服务“啃”掉一部分。一些大户在建设烘干、存储点、仓库等必备设施时,用地申请难度大,且审批手续复杂,致使收粮后直接在田间地头出售,缺乏价格谈判能力。乡村社会服务多元化后,政府免费的技术推广人员少了,各种收费的技术服务多了,加上昂贵的贷款、保险、信息、品牌等服务,农户的收益所剩无几。

四是补贴信息有时反而“啃”食农户收益。调研发现,补贴政策绿箱化以来,农民把粮食补贴政策较多理解为收入补贴。粮食种得多与少、打得多与少与补贴关联不大,没有有效激励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反倒是一旦补贴上涨时,一些成本因素水涨船高。

记者:长期看,您认为提高种粮积极性政策工具如何设计?

张合成:我认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比较效益是源动力、价格预期是牵引力、进口挤压是风险源、科技金融营销是千斤顶、保护政策是安全网,基础建设是稳压器。调动种粮积极性需要各个方面同步发力、协同用力、强化给力。

一要以国之大者理解粮价乃百价之基。对于粮食价格要辩证看:一边是百价之基,要让百姓“买得起”,即米面价格不对通胀构成支撑;另一边是国之大者,又要让农民“愿意种”,即必须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平衡二者显然考验决策智慧,不能忽视价格对国之大者的决定意义。“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其本质就是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有了稳定的、明确的价格预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要建立农资价格与粮价协调机制。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参照浙江做法,支持国有资本加快进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缓解农资价格跟风涨问题。支持国有企业及供销社恢复服务小农户的原始职责,保障优质货源供应、平抑物价,通过服务规模化使小农户享受农资批发价格。统筹农资成本与种粮利润平衡关系,提前锁定种植成本,保障农民收益。

三要构建农户市场谈判能力培育机制。在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过程中,应重点提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面向市场说“不”的能力。构建营销服务机制,向农户提供营销和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让农户明明白白种地,踏踏实实卖粮。

猜你喜欢

种粮农资积极性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画画就如种粮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