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关键与多种病虫害防治手段

2024-04-14张俊刚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小麦

张俊刚

摘 要: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既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小麦的生产过程受到气候、阳光、水分、土壤等多种因素影响,若不能对小麦病虫害及时控制,小麦品质和产量就会降低。种植人员应增强对栽培技术的了解,同时针对其在生长期間可能出现的常见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促进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绿色植物;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由于种植人员所掌握的小麦种植技术比较落后,没有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小麦遭受严重的病虫害侵蚀,阻碍其正常生长,严重影响种植效益。因此,种植人员要掌握好种植技术要点,强化对小麦病虫害的控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1小麦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1科学选择品种

要想确保小麦产量,最重要的是做好品种的选择,从目前情况来看,市面上可供选择的小麦品种较多。在挑选小麦品种时,要考虑到一些关键因素,保证品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征,比如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都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如果当地的自然条件与小麦的生长环境不匹配,其产量和品质会降低。因此要在分析自然因素的基础上,认真对待小麦品种的选择。

其次,土壤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分析土壤成分,实行科学的品种筛选,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土壤的需求,做出正确选择。根据播种时期的不同,可以把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类。在不同季节,小麦种植所使用的品种有所不同,要考虑到不同小麦品种的耐热、抗寒能力,保障其生产品质。

最后,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要着重考虑当地植物种植中易发生的病虫害问题,增强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在选择品种时,也要讲究合理布局与组合,通常来说,先选用一种主粮品种,再选择一两个配套品种,保障小麦产量。

1.2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时机对小麦生长的环境有较大影响,在播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在目前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按照传统的播种方式进行播种,可能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在对播种时间进行选择与分析时,如果土壤适合种植,则可在上一次作物收割后对其深耕处理,然后再进行小麦种植。但当土壤肥力不够时,则需要推迟播种。要根据小麦的品种和当地的气候对种植时间适当调整,冬小麦的种植时间比半冬性小麦要更早一些。种植人员要控制好播种时间,使自然环境与小麦的生长条件相适应,保证产量。要根据日平均气温和小麦生长的需要,合理选择播种时期。

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麦田的通风和采光,限制其生长发育,种植密度较小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小麦的产量会受到极大影响。对于播种密度与面积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播种时期、小麦品种及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此外,还要考虑到中大穗型品种的成穗率情况,在确定播种密度时加以考虑[1]。

实施整地工作能为小麦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小麦的产量。在播种前通常要进行翻耕、深松和旋耕等工作。一般来说,犁田并不一定要一年一次,耕作的效果可以持续两三年,故可在三年内执行。现阶段的小麦生产主要是以机播作业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确保种植的效率与品质。在播种工作开始前,专业人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调试处理,确保其正常运转。要根据小麦的种植密度要求,对播量进行适当的控制,确保播种的均匀性。此外,还要控制好播种深度,将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之间,确保播种深度相同。在播种时,要注意防止重播或者漏播,播种完成后要做好场地边的补齐工作。播种后要进行适当的压实处理,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旋耕等镇压方法对土壤压实,同时进行播种与压制,播种后进行二次压实,增强固土效果,确保小麦的抗旱抗寒能力。

1.3加强田间管理

种植人员要对出苗后的小麦及时查苗补苗,对缺苗断苗的情况进行分析,一旦发现缺苗情况,应立即进行补苗。确保苗全、苗匀是小麦生产的关键,需要引起种植人员的重视。在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确保种植的小麦与以往种植品种相同,种植后可以用药剂拌苗或者选用包衣种子对其处理,再根据土壤承载能力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浇水。还要定期进行划锄工作,在降雨或者浇水后适时划锄,提升土壤的承载能力,在早春化冻后,更要重视落实划锄工作。为防止杂草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要进行合理除草。

肥水管理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的关键,科学施肥能使小麦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从肥料管理角度来看,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不同。在小麦分蘖期,可以施用尿素,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增加所施化肥中磷钾元素的含量。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返青肥、孕穗肥。在选择肥料时,要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时期来考虑,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对其科学控制和有效选择。浇水方面也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的生长需要,对浇水的频率和浇水量进行科学调节。通常情况下,小麦抽穗期的储水量是最大的。冬天浇水过多易造成土壤冻结,进而导致小麦枯死。夏天浇水过少,土壤就会太干,进而影响小麦生长。浇水要在小麦拔节和开花时进行,种植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浇水的次数适当调整。

1.4创新推广方式

要提高绿色小麦的覆盖率,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有关部门要以现代化的新型通信技术和宣传方式为中心,与传统的宣传技术相结合,构建更加立体的宣传结构,达到推广绿色小麦的目标。相关部门应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建立线上和线下共同连接的宣传体系,这既能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传播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同时也可以在线下发布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以激发农户的兴趣,提高其种植效果和质量[2]。

1.5建设示范基地

小麦栽培技术比较复杂。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当地先进的区域开展试验,建立示范基地,快速开拓当地的种植市场。在建立示范基地之后,引导试验地区的农户参加,同时让周围地区的农户观摩、学习。相关部门要保证在示范区内全程由专家进行指导教学,提高农户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认识。要引导农户正确使用和维护先进的农业设施,让其能够直观体验机械化种植的便捷性,科学使用化肥,为以后的种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6制定地方政策

为了保证绿色小麦技术的推广效果,各地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绿色小麦推广方案。相关部门机构需要出台惠民政策,消除农户顾虑,对农户进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补贴和奖励,解决在技术应用中遇到的资金问题,激励更多农户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

相关部门应该围绕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对当地农户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通过对现代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学习,农户将掌握更多的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促进我国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2小麦病虫害防治

2.1农业防治

为了有效防止病虫害侵害,提高小麦的种植品质和产量,在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筛选出抗病、高产的优质小麦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播种前要先把待播种子与防治药剂拌匀,对小麦种子中的微生物、有害生物及虫卵进行初筛,确保其发芽率。在正式播种前,要实施秸秆还田,对种植地多次翻耕,耙细、平整,深耕25~30cm,减少地下有害生物和虫卵的数量,改善土壤疏松程度,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种植人员要注意土壤的pH值,使其处于6~8之间,邀请相关专家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化验处理,严格控制土壤中的微生物。为了确保小麦高产,播种时的温度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病虫害防治,把握好关键时期,尽早采取防治措施。播种之后,要注重对小麦的水肥投入,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水肥管理。在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注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在成熟阶段,为了确保小麦产量,需要施用含磷、磷等多种养分的有机肥料,以确保籽粒饱满,减轻病虫害的侵害,有效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使其生长茁壮[3]。

我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不同地区的小麦面临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秋季降雨多,土壤容易变硬,土壤透水性变差,这不利于小麦种子对土壤中氧气的吸收,农户可结合当地条件,对土壤进行整改处理。为了确保小麦在冬季生长过程中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还应给小麦及时补充水分。

2.2化学防治

采用药剂防治小麦病虫害要根据发病情况分期施药。小麦病虫害的暴发并非只发生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等特定时段,而是在一定时间内都有可能发生各种病虫害,如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蚜虫等。小麦孕穗期至扬花期较易发生赤霉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同时也有麦蚜、白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而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成熟期则较容易发生麦蚜、白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

在对小麦进行病虫害化学防治时,要针对其不同生长时期的主要目标,选用不同的药剂,例如,在小麦返青期到拔节期,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噻呋酰胺、井冈霉素等,对小麦进行有效控制。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初期,当田间纹枯病病株率达到10%时,建议进行药剂防治。

在小麦生长前期,当纹枯病病株率达到10%时,推荐用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15~20mL或250g/L丙環唑乳油30~40mL或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30~60mL。害虫种类不同,其对农药的要求也不一样。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病虫害,比如,在小麦的茎、叶、穗等部位,害虫会吸食这些部位的汁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在小麦灌浆期经常会出现吸食小麦汁液的害虫、使小麦出现秕粒、空壳的吸浆虫以及小麦纹枯病[4]。

不能采用相同的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产生的原因科学合理地应用各种防治技术,避免给自然环境、小麦农作物和农户生存环境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2.3综合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根据其不同的生育时期和外部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保证专管专用。达到控制成本、提高防治品质、提高小麦单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播种前防治小麦病虫害可实现源头控制,提高作物抗性,减少成本和资源浪费。将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控制技术相结合,对土壤耕作指数进行检测,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在生育期内施入肥料,可使籽粒获得充足营养,提高其抗病能力。在此期间,种植人员要对试验田内的杂草进行清除,并按照小麦的生产规律施用农家肥、复合肥等。选定麦种后,将50%辛硫磷乳油兑水拌入麦粒内或用2%立克秀加水后与麦粒拌匀。

种植人员还可以使用涂层法,把混合物包在小麦种子表面,使其在播种过程中形成牢固光滑的药膜。其在小麦的发芽、出苗和生长等过程中,都会对病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还可以将药效传递到小麦的不同部位,提高小麦的抗性。

小麦幼苗期是病虫害高发期。在这一时期,要根据其生长过程中的病毒和虫害侵入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治方法,防止病虫害大面积传播。小麦苗期最易发生的病害有锈病、纹枯病和全蚀病等,其症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量充沛的时段是小麦锈菌发生的高发期,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防治,较易造成表面型病害问题。在发病高峰期,种植人员可采取喷雾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比如使用农药,根据农药使用说明,合理调配药剂,从各个方向对麦田进行喷洒,控制病虫害[5]。

纹枯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病害,对小麦各生育期都有很大影响。该病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小麦根系和地下部位已经形成病菌侵染场所,症状是其茎、叶部位出现斑点。若出现斑痕现象,农户应对其进行防治。

全蚀病通常发生在小麦出苗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病集中。此时可以使用氟硅唑乳油、思科等药剂,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喷雾,提高其抗性,达到多方面防治病害的目的。

绿化期是小麦由苗期向成熟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影响产量和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时期。从自然条件上看,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外部的气候条件是各种有害生物繁衍的场所。在小麦生育期,即出苗期至返青期,其抗病能力相对较差,容易被病虫害侵袭。在小麦孕穗期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加强田间巡查的频次,对可能出现的虫害密切观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病虫发生形态上看,在孕穗期主要发生吸浆虫、麦蚜和麦蛛。在防治方面,要注意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的联合应用。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要以控制吸浆虫为防治工作的重点。农户可以使用粉剂来抑制病菌,但是在喷药时要留意天气状况,雨天喷洒会中和农药的作用,从而导致药效下降。在施药时,要注意避开多雨的季节,以免产生药害。

综上所述,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不仅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还影响着国家的粮食需求,传统的小麦栽培技术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小麦生产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小麦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帮助农户增产增收,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云.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与推广建议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9):198-199.

[2]刘月俊.优质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14):106-108.

[3]李翠玲.浅谈小麦种植及生育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23(07):74-75.

[4]李瑞雪.浅谈绿色小麦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推广[J].新农业,2023(14):9-10.

[5]耿丰华.绿色植保理念下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3):145-146.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