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

2024-04-14张佳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飞代码思维能力

张佳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以往习惯使用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课程名称的改变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学思维的重大变革[1]。随着课标逐步落地,以“创新”为基因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学科坚持目标、问题、创新导向,明确要求“跨学科”教学占总课时不少于10%[2]。推进“跨学科”探索,项目式学习无疑是教师的优先选择之一。但是,当前推行基于课标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存在五大难题。一是与生活结合不够。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局限于书本知识与虚拟场景,缺乏与真实生活场景的结合,导致学习内容脱离实际。二是与实践结合不够。教学中,常常因为时间及设计问题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闭环,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应用能力薄弱。三是学生效能感不强。在没有系统支持的情况下,教师极易忽视个别学生,造成其学习价值感与个人成就感偏低。四是缺乏对多维评价的关注。教师在落实课标过程中,还存在评价体系滞后且单一,太過偏重于冰冷的“0”与“1”,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等问题。五是缺乏对信息责任的关注。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信息伦理的教育,对学生引导不够,容易产生运用技术侵犯隐私、违反法律等问题[3]。这些难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影响信息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质量,与国家信息化战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破解这些难题,笔者以“智能天气播报员”项目式学习为例,梳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六大子思维,设计课中“过程学习单”、课后“思维评估单”及教学流程,将“学”与“教”同学生创新思维相对应,并展示在智能学习环境支持下,教学流程与创新思维螺旋上升的过程,使多学科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注重真实,设置项目基点

(一)思维创新,明确主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笔者以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数据编码探秘“用数据讲故事——智能天气播报员”为主题设计教学活动。“用数据讲故事”,即处理数据,让数据更加生动,更易于服务生活。笔者将本课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 下册》第8单元“统计”相关内容有机结合,以练习22“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为教学基点,结合应用“小飞机器人”的逻辑计算与声纹识别技术,引导学生“用数据讲天气的故事”。

(二)问题闭环,确立目标

在“智能天气播报员”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创新性地闭环解决问题”为总目标,创造性迁移运用声纹识别等技术。在总目标下设立三个子目标:教师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人工智能意识;用实践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运用“小飞机器人”计算及语音代码块的能力,启发其实践创新思维;基于语音代码块与天气预报内容设计的综合应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层层梳理,找准痛点

教学重点:一是“小飞机器人”计算代码的应用;二是“小飞机器人”语音代码的应用,特别是对唤醒与休眠功能、讲解功能和听到语音命令词并回答的功能进行测试与评价;三是天气预报内容的设计与表达。

教学难点:一是根据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小飞机器人”计算、语音等代码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设计“小飞机器人”表达内容,使其具有结构性、逻辑性。

(四)智能支持,创设环境

除了使用教学课件、学习单之外,笔者在本课教学中还使用了“小飞5号机器人”和平板电脑。“小飞5号机器人”是一款可编程机器人,它的头部与底部都配有可交互传感器(如图1),支持类似于摸头的拟人交互。同时,此机器人还集成多种人工智能相关传感器。教师、学生使用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登录App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可编程机器人,可实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人机对话功能。“小飞机器人”还提供可编程接口,方便学生调用和实验。

二、力求多元,实施多维评价

按照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笔者开课伊始展示过程学习单与作品评估单,将“智能天气播报员”项目成效评估前置,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即明晰脉络,进行系统思考。

(一)课上“过程学习单”支撑思维过程显现

项目式学习强调“过程性”评价,以课堂流程与思维显现为主。笔者将思维细化为目标思维、计划思维、算法思维、批判思维、评价思维和多维思维六项,设计“过程学习单”及题目,总分100分,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连线题为主,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多元化、思维发展可视化。

(二)课后“思维评估单”助力学生阶段自为

笔者实施“终结性”评价,除了考量“创新思维”外,还包括“项目流程”及“小飞机器人”。笔者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描述问题的形式设计评估题目(见表1),随评估单开展自评与组评,呈现学生学习表现。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增强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小组项目式学习中找到价值感和成就感[4]

三、聚焦进阶,促进能力发展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分解为目标思维、计划思维、算法思维、批判思维、评价思维和多维思维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具体达成。在“智能天气播报员”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环节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对应:确定问题对应目标思维;规划方案对应计划思维;尝试实践对应算法思维;修改优化对应批判思维;展示交流对应评价思维;扩展延伸对应多维思维(如图2)。

(一)确定问题

教学活动:某天,一群特殊的客人来到学校参观,他们当中有一位盲人。他们来到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想让机器人“小飞”向他们介绍一下最近一周的天气情况。客人希望与“小飞”互动,让“小飞”显示或者说出最近一周的平均气温、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设计意图:设计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明确问题。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开端,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后面的所有环节都紧紧围绕这个“为什么”展开。教师引导学生确立目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目标思维,从而激发其观察与思考。

(二)规划方案

教学活动:“明确目标后,到底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呢?”这时笔者利用流程图,帮助学生厘清“做什么”。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自行绘制目标分解图,分组讨论寻找最优解。随后,学生梳理出达成目标的路径,并把它写在学习单上。规划路径如下:第一步,找寻最近一周的天气数据表,对变量进行存储与计算;第二步,明确“小飞”的触发任务,即由学生点击控制,用语音唤醒;第三步,编写代码实现两种触发下,从数据处理到语音表达的过程;第四步,优化表述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表现力。

设计意图:逐层分解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流程。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会运用计划思维将场景目标细分为具体的操作步骤,绘制流程图,为接下来“怎么做”提供思路。

(三)尝试实践

教学活动:本环节分为尝试与实践。在尝试部分,根据规划方案的四个步骤,笔者为学生演示“变量”“运算”“AI技能”“起始”板块的代码基本功能,并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步需要哪些代码做支撑”。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观察与讨论后,在学习单上将代码板块粘贴到步骤位置。然后,笔者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帮助学生再次将计划与实践通过代码链接起来。在实践部分,笔者将代码演示视频作为微课发送到平台上,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时参考使用。学生根据个人节奏与掌握情况,两人一组进行编程实战(如图3)。在学生编程过程中,笔者观察各组情况,收集共性问题,并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尝试应用,鼓励学生反复试错。在这一环节,教师并不是将代码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思考计划与实施的关系、每步与哪些代码相关、如何实现等问题,唤醒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运用算法思维从问题出发,从功能切入,从代码中找方法,逐渐靠近目标。

(四)修改优化

教学活动:针对上一环节收集的共性问题,笔者选择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建议。接下来,聚焦最后一步——“优化表述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和提升表现力”,即进行语音唤醒休眠和“小飞”语言表达的优化。笔者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客人情况,针对性设计表达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优化代码活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选择不同的声音、语句、表达方式,以及设置唤醒及休眠内容来个性化地达成目标。

设计意图:优化目标并引导学生个性化达成。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对优化呈现效果的需要,对“小飞”语音唤醒休眠和语言表达的技术进行学习。在优化中,笔者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而是运用批判思维唤醒学生对内容与形式进行辩证思考,让学生在设计中学会分辨、分析与选择,进而创造性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五)展示交流

教学活动:首先,筆者引导学生分享展示各自小组的作品,明确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智能天气播报员”。然后,笔者展示并介绍评价量表,引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表。最后,学生分组展示,提出“自赞”与“他赞”并填写评价量表。

设计意图:分组展示交流,进行正向评价。本环节锻炼学生分享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正向的自评与互评,培养学生多角色的评价思维能力,以评价促进学生提升作品的整体观感并丰富优化策略。

(六)扩展延伸

教学活动: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更智能的方式实现“天气播报员”智能播报,并组织学生讨论、分享。接着,播放视频: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天气预测问题的最新方式与成效。其后,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更智能的“天气播报员”。

设计意图:出示延伸材料,扩展学生思维边界。课标对七至九年级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课程提出了以“在线数字气象站”为主题的教学建议。本环节,笔者将“课堂之终”作为“思维之始”,运用多维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维、方式多维与形式多维等,从而唤醒学生对改造与创新世界的无限期待。

在“智能天气播报员”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确定问题、规划方案、尝试实践、修改优化、展示交流、扩展延伸六个环节的推进,螺旋地将目标思维、计划思维、算法思维、批判思维、评价思维、多维思维显性化,为创新思维能力整体提升拓展空间。课后,被学生赋予天气预报功能的“小飞”走进了学校人工智能教室。每当师生及嘉宾与“小飞”互动关于天气的命题时,智能活泼的“小飞”都会给其带来惊喜。这些将深化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价值与个人劳动的意义的认识,为其下一步探索与创新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任友群,黄荣怀,熊璋.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对话[J].课程·教材·教法,2022(12):21-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张彬,桑国元.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学科差异与质量提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3(5):8-15.

[4] 王爱胜.引导学生自塑数字素养,构建在线学习新形态: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思考与建议[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8):19-22.

猜你喜欢

小飞代码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小飞”的杰作:地月合影
嫦娥五号小飞成功
令小偷无语的失主
追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