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当·斯密学说在民国初年的传播和影响

2024-04-14张登德宋均荣

东方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斯密学说经济学

张登德 宋均荣

1.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2.山东师范大学 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14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创造了条件。“除少数革命党人继续酝酿新的武装斗争以外,大多数人已转移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大规模的传播西方文化”。①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第18 页。因袁世凯政权提倡尊孔读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后来直系、皖系、奉系为了争夺对北京政府的领导权,不断发生战争。为了建立真正的民国,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战争等。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但中国先进分子前仆后继,继续寻找能够帮助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外国经典著作和学说,所以斯密学说在这一阶段仍然受到持续的关注。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了宣传革命理论的需要,多次引用斯密学说;《东方杂志》《学艺杂志》《太平洋》等杂志刊载纪念斯密诞辰200 周年和《国富论》出版150 周年的文章;刘秉麟撰写《亚丹斯密》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些学者翻译的日、德、英、法、美等国著作中涉及斯密。与晚清相比,民国初年外国传教士对斯密学说的传播变得微不足道,而起主要作用的是从欧美和日本回来的留学生,他们通过大学讲坛和有关报刊、出版社等媒介,使斯密学说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一、民国最初十年斯密学说的传播

近代中国人知晓斯密始于1856 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大英国志》。之后,斯密学说在晚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①张登德:《亚当·斯密在晚清中国的境遇考察与分析》,《聊城大学学报》2020 年第1 期。在民国最初成立的四年中,斯密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刊。1912 年5 月,《大共和日报》发表“中央”(黄宗仰)“致章太炎先生书”中说,“尝考欧西强盛之由,曰学曰政,其两大纲也。……若孟德斯鸠,若伯伦知理,若斯密亚丹,讲求殖民理财之政术者,大都起自十七世纪以后,由此以观,政术固为立国要图,而学术尤为孕毓政术之元素”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720 页。。这应为进入民国之后最早出现的斯密传播。之后,《申报》(1912 年11 月11 日)“自由谈游戏文章”中载有问天生的“财神上财政部书”,其中有“斯密《原富》可束之高阁,真大快也”之语;《申报》(1914 年5 月2 日)“旧书中之理财新法”,《申报》(1915 年6 月24 日)“平民生计中之习艺所”等文中曾引用斯密学说。1912 年,《东方杂志》第9 卷第2 号刊载《资力集合论》中谈到19 世纪之后欧美国家工商业发展日新月异,主要得益于斯密倡导的“分业之利”。1913 年,《东方杂志》刊载《理财学沿革小史》指出:“继重农派而起者,曰正统派,即斯密亚丹也。斯密氏尝游于法,与格斯尼诸名士游,故其著书多本自然学说。如谓‘国助不如人助’,‘自由竞争自剂于平’之类是也。然斯密氏虽主张自由,而不重农以抑工商。如篇首先论分功,分功工业最宜之事,于农业不适宜者也;其论生利不生利也,以农工商三者并称;其论航海律也,以为英国当时所不可少,是其证矣。至其学说,具详《原富》一书。”③棠公:《理财学沿革小史》,《东方杂志》1913 年第10 卷第6 号。文字虽然不多,但是涉及到斯密的生平游历、自由贸易思想、分工学说、生利不生利之说、航海律等内容。同年,《独立周报》第2 期刊载《欧洲经济学思想变迁论》一文,介绍从重商主义开始到亚当⋅斯密为止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变迁,其中重点介绍斯密的资本学说。

除了报刊涉及斯密学说之外,民国初年不少著作中也有对斯密学说的评论。1912 年8 月,上海科学书局出版《经济原论表解》,以表解形式说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者谈到19 世纪70 年代英国的经济思想界时指出:“斯密亚丹著《国富论》,其影响于经济界,实非浅鲜”;第四章谈论“近世之经济思想”时指出:“斯氏所著之《国富论》,为经济书中之最良者,其所说多祖述重农派之主义。世人为其著述宏大,立论周到,咸推为经济学之祖。”④胡愿深:《经济原论表解》,上海:上海科学书局,1912 年,第9、91 页。1914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范源廉等编《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本教材由民国教育部审定,遵照部定教育宗旨及小学校校则第三条:“各项编纂任务以养成儿童记叙事物,发表思想之能力兼导其智德。”为了向学生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传播科学知识和西方历史文化,同时适应高小男女分别授课的需求,范源廉等人编写了这本专为女生使用的教科书。该书第3 册第38 课为“斯密亚丹”。⑤沈颐等编:《民国老课本·女子国文》,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年,第183—184 页。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的斯密传记。作为小学课本,普及率高,使民国初期更多的人了解斯密及其学说。另外,黄可权编辑的《法政讲义》(1912 年)的第一集第六册“财政学”谈论租税原则时,肯定了斯密的四大租税原则。

1912 年10 月,孙中山应上海中国社会党的邀请,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及其派别的演说,其中多次引用斯密学说。“英国斯密亚丹(Adam smith)氏出,始著经济学,文极有条理,其主脑以自由竞争为前提。其英人之功利派,遂根据此而倡个人主义,求合于达尔文进化之理。”①《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511—512 页。孙中山分析斯密为代表的旧经济学派与马克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学派,认为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说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工人生活困苦,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产生。1915 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家适值存亡之秋,周恩来写了《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欤?》一文,将斯密学说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认为二者不可偏废,需折衷取之,曾子的“言义不言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亚当·斯密的“言利不及义,斯富国之左证”,所以“二氏之说尽善”,但如果分而行之,只能“促吾国之亡”。②《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92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28 页。周恩来能将古今中外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中国国情评析其适用性,说明了周恩来在中学时代即对斯密学说有了足够的认识。

在民国成立的最初四年中,国家政体经历了从共和到帝制的变化,文化上从传播西方文化到尊孔复古,影响国人对斯密学说的了解。随着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学界对西方文化的关注。同时,随着报刊的大量创刊,为斯密学说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是单纯介绍、引用斯密学说。1915 年,《青年杂志》发表了陈独秀的译作《现代文明史》,其中谈到18 世纪的经济学者,“二人最知名”,一是法国的杜尔阁,一是英国的斯密,“亚当斯密士以明晰之文章,辑散见之学说,于一卷书中,即《国富论》……社会得此,始知此种新学问之重要。”③陈独秀译:《现代文明史》,《青年杂志》1915 年第1 卷第1 号。1916 年,罗佩宜引用斯密的生利与分利学说,分析生活上的协力与依赖④罗佩宜:《论生活上之协力与依赖》,《新青年》1916 年第2 卷第2 号。。1918年,张家骝编辑《最新财政学》,第17 章为“租税之大原则”,评述斯密的四个税则。191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刘秉麟编述的《经济学原理》,在绪论第三节“经济学之发达”中谈到斯密《国富论》刊行为经济学建立之始,以斯密主张的“放任之说”为代表形成了“放任派”。1921 年,刘秉麟出版《李士特经济学说与传记》一书,比较李斯特、斯密与马克思的学说的相关内容。1920—1922 年,何炳松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开设《近世欧洲史》讲到“资本主义及工厂制度”时,曾以斯密学说中制针为例分析“生产增加”;讲经济学时说工商界人因不满意政府限制工商之政策,“中流社会中人遂发达经济学原理以谋自利,亚丹·斯密即此派学者之首创者,主张营业自由,政府不得横加干涉。凡物价之高下,物质之优劣,工作时间之长短,工资之多寡等均听其自然。”⑤何炳松:《近世欧洲史》,长沙:岳麓书社,2011 年,第200 页。这些论述,有的出现在杂志上,有的出现在课堂上,虽然不属于斯密学说的专门研究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斯密学说在民国初年的传播。

二是专门研究斯密学说的文章。1917 年,《太平洋》第1 卷第3—5 号刊载的《斯密亚丹与理财学》一文,称斯密“为理财学之祖”,分析《原富》写作经过和主要内容,以及与经济学的关系。1919年,杨昭悊在《法政学报》上发表评论斯密租税原则的文章,认为斯密所提出的租税四个原则有不符合实际之处,并介绍了分担说等租税方法⑥杨昭悊:《评斯密亚丹租税原则》,《法政学报》1919 年第1 卷第11 期。。1921 年,仲祖龄论述斯密学说中“工资之大小,由于职业之不同而起”的五个原因,以探究斯密的工资学说①仲祖龄:《述亚丹斯密之论工资问题》,《钱业月报》1921 年第1 卷第8 号。。次年,施督辉在《钱业月报》第2 卷第6 号发表《斯密亚丹租税四大原则与华格那氏租税九大原理之比较》,将斯密的税则说与德国经济学者华哥那(Wagner)的九大原理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后者之主张虽为近世各国所采用,实际不过利用斯密之主张而稍加扩充与发挥。1922 年11 月,赵兰坪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史密斯的经济学说》一文,主要从斯密的“小传”,谈到斯密的分工论、自然主义等学说。

三是出于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推动了斯密学说的传播。1917 年底,李大钊入职北京大学后,经常撰写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1919 年,他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将经济学的派别分为个人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人道主义经济学,其中评述个人主义经济学时,称斯密是这一系的鼻祖,并介绍其根本思想和主要内容,将斯密的资本观点与马克思进行比较,谈到两者在资本的论述上具有共同之处。次年,他在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演讲会时,将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与斯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作了对比。除了李大钊之外,陈独秀、李汉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发表的文章中也涉及斯密学说。1922 年4 月,陈独秀发表《马克思学说》文章,其中引用《原富》的相关内容来论证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同年,李汉俊发表《中国底乱源及其归宿》,其中指出:“在欧洲是有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底发生,才发生亚丹斯密(Adam Smith)底经济学说;有了资本主义底生长,才有空想的社会主义”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92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506 页。,即在剖析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时,将斯密学说作为论证资本主义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依据。另外,针对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少人撰文将斯密和马克思进行比较。例如,1921 年,瑞鼎在《亚丹斯密斯和马克斯略史》文中,介绍斯密和马克思的生平,以及两人思想的形成,并进行了对比③瑞鼎:《亚丹斯密斯和马克斯略史》,《东南日报》1921 年12 月6 日。。同年,朱公准将斯密、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观察进行比较分析。④朱公准:《亚丹斯密、马儿莎士、马克斯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之观察及批评》,《学林杂志》1921 年第1 卷第3 号。这些论述,尽管目的多为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人对斯密学说的了解和认识。

二、研究斯密的第一次热潮

1923 年是亚当·斯密诞辰200 周年。国际学界为此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或陈列斯密的肖像、遗著、纪念品,或开纪念会,或在报刊发文纪念。“这事虽与斯密氏的学术名誉,无关重要,但也算得是世界学术史上一件很有趣的事。”⑤黄典元:《亚丹斯密非资本主义者说》,《学艺杂志》1923 年第5 卷第7 号。当时我国很多报刊谈到世界各国对斯密的纪念。⑥黄慰华:《亚丹斯密与现代思想》,《民国日报·觉悟》1923 年6 月26 日;黄典元:《亚丹斯密非资本主义者说》,《学艺杂志》1923 年第5 卷第7 号;朴之:《斯密亚丹二百年纪念》,《东方杂志》1923 年第20 卷第17 号。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顺天时报》也有记载。⑦黄惟志:《二百年诞辰纪念之亚丹斯密》,《顺天时报》1923 年11 月17 日。这些纪念活动,表现了国际学界对斯密的尊重和敬仰;我国报刊的及时报道,体现了国人对国外学术前沿的认识自觉。同时,我国学界发表一些纪念斯密诞辰200 周年的文章。1923 年6 月26 日,《民国日报·觉悟》刊载黄慰华的《亚丹斯密与现代思想》,文中指出:“本年6 月5 日,是经济学鼻祖亚丹斯密底诞生二百年纪念日,世界各地学术界大概多有过纪念,祭了。经济这个问题,现在早成为世界的思想问题,吾人于此,不能不试述所感”。这应为民国初年学界最早提及纪念斯密诞辰200 周年的文章。1923 年9 月,《东方杂志》刊出了朴之的《斯密亚丹二百年纪念》:“今年六月五日是经济学始祖斯密亚丹的二百年诞辰纪念,全世界各国的学术团体大多有热烈的纪念会,各报纸杂志也大多有颂扬的文字,以追念他过去在学术上的功绩。只有我们学术饥荒的中国对此竟不闻有一点小小的表示,这是我们所十二分不满意的。因此,我们就在这期略将斯氏的一生及其学说叙述一番,以略表我们纪念先哲的微忱。”①朴之:《斯密亚丹二百年纪念》,《东方杂志》1923 年第20 卷第17 号。该杂志推出纪念斯密诞辰200 周年专集,发表了叶元龙的《斯密亚丹经济学说概观》《自斯密亚丹至二十世纪之经济学说》、李权时的《斯密亚丹学说之批评》、黄惟志翻译的《斯密亚丹评传》、朱朴的《斯密亚丹以前之经济思想》5 篇文章。同时刊出斯密的照片,可惜张冠李戴,将美国的乔治·亚当·史密斯的图像当成了亚当·斯密,而且将斯密的出生年1723 年写成了1732 年。

除了《东方杂志》刊载纪念斯密专题论文,同年《学艺杂志》第5 卷第3 号发表“征集亚丹斯密纪念号文稿启事”的通讯:“本年为经济学大家亚丹斯密氏二百年纪念,本志拟于十月特出专号,如蒙社内外斯学专家惠寄大作,不胜欢迎。兹定九月十号为收稿截止日期,特此通告。”后来,《学艺杂志》第5 卷第7 号不仅刊载“亚丹斯密先生的笔迹(照片)”“亚丹斯密先生全身画像(画图)”“亚丹斯密先生全身塑像(雕塑)”“亚丹斯密先生六十四岁时半身塑像(雕塑)”“亚丹斯密先生在卡各得所进的学校(照片)”“亚丹斯密先生油绘半身像(画图)”等与斯密生平有关的资料,同时发表纪念斯密诞辰200 周年的12 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名称与作者(译者)分别是《亚丹斯密之根本思想》(阮湘)、《亚丹斯密非资本主义者说》(黄典元)、《亚丹斯密之经济思想与儒家之经济思想之差异》(萨孟武)、《亚丹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论》(郭心崧)、《亚丹斯密之价值论》(史维焕)、《亚丹斯密之租税四大原则》(周佛海)、《亚丹斯密年谱》(周佛海)、《亚丹斯密之工资论》(戴时熙)、《亚丹斯密之中国经济观》(李超桓)、《亚丹斯密与马克思之关系》(资耀华)、《亚丹斯密先生传》(河上肇著林骙译)、《亚丹斯密经济学之渊源》(孙倬章)、《最近公表的亚丹斯密的一封信》(淑清)、《亚丹斯密先生的著作》(孙德修)。这期纪念斯密诞辰200 年的专刊,曾引起一些杂志和出版机构的关注。例如,1924 年第9 期《清华周刊:书报介绍副刊》在“中文定期出版物中论文介绍”中介绍《学艺杂志》刊载的“亚丹斯密纪念专号”;商务印书馆单独出版这期专号,后《申报》曾予以推介。

本年度《太平洋》杂志第4 卷第4 号刊发了杨端六的《斯密亚丹小传》,该文的标题前写有“二百周年纪念”,同时作者在文前谈到此文受《太平洋》杂志之约而作。《青年进步》第66 期刊载日本学者出井盛之著、善哉翻译的《二百岁亚丹斯密的不朽》,译者在文末表明“本年六月五日,是亚丹斯密氏诞生后第二百年的纪念”。《顺天时报》在这一年11 月17—24 日连载《二百年诞辰纪念之亚丹斯密》文。《益世报》(3 月25 日)《劳银论》中介绍“亚丹斯密之五种原则”、《益世报》(11 月13 日)载有《读原富感言》,《京报》(5 月5 日)发表《马克思与达尔文和亚当斯密斯》,《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1923年第17 号)刊登了正声的《珊氏的经济学说和他同斯密亚丹的关系》、贾祝年的《亚丹斯密士之分工论》等文。

在1923 年发表的这些论文中,有的表明为纪念斯密诞辰而作,有的虽然没有表明,但都是近代中国专题研究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一批重要成果。不管是褒扬,还是批评,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斯密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这些成果的出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时代潮流有一定的联系,是国家进步的一种表现。

三、大革命时期的斯密传播

从1924 年开始,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国共两党合作建成革命统一战线,通过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当时中国出现南北政府的对立和角逐。受时局影响,虽然人们更关心时局的走向而不是文化问题,但学界对斯密的关注并没有因此停止。

1926 年是《国富论》出版150 周年。西方经济学界为此举行隆重纪念会,并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亚当·斯密:1776—1926》。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国富论》发表150 周年纪念仪式上,著名的经济思想史家雅各布·瓦伊纳提出了制度学派的斯密形象。①罗卫东:《情感 秩序 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6 页。同年,中国的《东方杂志》刊载了胡善恒的《原富一百五十岁寿言》。该文为作者在英国伦敦留学期间所写。作者首先论述了《国富论》出版之后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分析《国富论》未能及时传播到中国的原因,然后分为斯密“小传”,《国富论》的版本、译本,原书大意,古典学派对斯密学说的评价、思想变化,“自然的自由”,对中国的认识等内容进行评述。同年,叶元龙从重商主义之衰微、斯密思想及《原富》的酝酿、《原富》的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斯密的经济学说。②叶元龙:《亚丹斯密之经济学说》,《政治家》1926 年第1 卷第4 号。施督辉介绍了斯密学说之弟子,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者兼有之“第三类学派”等③施督辉:《最初宗奉斯密氏学说之高徒》,《钱业月报》1926 年第6 卷第4 号。。刘炳荣在《西洋文化史》第三篇“近古期之文化”中将魁奈为代表的“土地学派”和以斯密为代表的“英吉利学派”进行简单比较。④刘炳荣:《西洋文化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26 年,第41—42 页。中华学艺社编辑的《唯物史观研究》(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收录资耀华的《亚丹斯密与马克思之关系》。

除了1926 年较为集中的斯密研究论文之外,在大革命时期还出现一些比较性和专题性的研究论文。1924 年,杨定铣对重商派、重农派、亚当斯密派的得失进行分析,认为“学说常因时势环境而产生,时势环境常因学说之影响而改变”,指出重农派、重商派、亚当斯密派为“一重商、一重农、一重工者,皆当时环境使之也,三者环境不同,故主张各有所偏,各有得失”⑤杨定铣:《评重商派重农派亚当斯密派三者之得失》,《商学》1924 年第37 期。。同年,《京报》(7 月30 日)刊载《斯密亚丹之自由贸易学说》,评析斯密的自由贸易说的产生和主要内容。1927 年,德佑分析斯密与马克思的关系,指出两人虽然学说不同但出发点是相同的。⑥德佑:《亚丹斯密和马克思》,《澄衷学生半季刊》1927 年第1 期。唐庆增探讨了斯密的《原富》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版本。①唐庆增:《亚丹斯密原富与马尔塞斯人口论版本考证》,《民铎杂志》1927 年第8 卷第5 号。龙守成研究了斯密的工资论,认为斯密的工资论的中心点是生存费说,并从“在进步社会中的工资现象”“在停止的社会之工资现象”“在退步的社会之工资现象”介绍其大要,并作简短的批评。②龙守成:《亚丹斯米之工资论》,《四川留日同乡会年刊》1927 年创刊号。通过这些比较性的文章,推进了我们对斯密学说的认识。

围绕着北京政府开展的关税活动,学界出现了部分与斯密税则有关的论文。1925 年,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在北京召开关税特别会议。虽然这一问题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对于税则问题的认识还是出现这一时期的学界中。1927 年,唐庆增在《甲寅周刊》第1 卷第38 期发表《论斯密斯四大税纲》,围绕当时形势介绍和评析斯密的税则内容。次年,黄铁铮在《台中半月刊》第2 期发表《评亚丹斯密之租税四大原则》,分析了斯密租税学说的渊源及存在的缺点。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关于斯密的专著,即刘秉麟写的《亚丹斯密》。该书为作者在1924年7 月写成,由商务印书馆在1926 年1 月出版。作者在导言中表明写作此书的主旨:“本书的主旨,可以分为三点以说明:第一,从当时经济状况方面,去观察他。第二,从各种思潮,有影响于他的方面,去研究他。第三,陈述他的经济学说,并从客观方面去批评他。”全书共分4 章:“一七六〇年前后之英伦经济状况与亚丹斯密”“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哲学上经济学之思潮与亚丹斯密”“亚丹斯密的行状及著作”“亚丹斯密之经济学说”。前2 章主要分析1760 年前后英国的经济状况以及当时哲学和经济学上的思潮,阐明斯密学说的时代背景及其渊源;后2 章主要介绍斯密的生平、著述及学说。该书是对斯密及其学说的系统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后来出现了1930、1933、1945 年版。

四、译作中的斯密

民国初年,外国传教士作为传播主体对斯密学说的介绍情况有所减少,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除了撰写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介绍和研究斯密学说外,他们翻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学者的论著中也涉及斯密学说。

1.以翻译日本作品居多。1915 年,群益书社出版津村秀松著、马凌甫译《国民经济学原论》一书。该书第七编结论中谈论经济思想之发展,指出个人主义第一款“非束克拉塞(通译重农主义)”,第二款为斯密学派,提到斯密的生平和《原富》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斯密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和主张:主张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创造价值为生产、以一国之富源在劳力、主张自由贸易主义。1917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联合出版小林丑三郎著、宋教仁译述的《比较财政学》上卷。该书第一编在谈论财政学的历史时,其中第五节为亚丹斯密派,指出斯密《原富》“论究财政学者甚详尽”“贡献于财政学者甚大”,并简介了斯密租税学说。1920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河上肇著、李培天译《近世经济思想史论》(1922 年第2 版,1927 年第4 版)。本书系河上肇在日本信州大学时的讲演稿,其中第一讲“亚丹斯密士”,第三段“亚丹斯密士之自由放任论”。1925 年,三浦藤作著、谢晋青译的《西洋伦理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第三篇第五章谈“英国经验学派的发达”时专门分析了斯密的伦理思想。1928 年,何上肇著、林植夫译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之史的发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第一章“亚丹斯密之先锋”,作者列出了魁奈、康替龙、孟德斯鸠、约翰洛克、孟第维尔、休谟等人;第二章“亚丹斯密”,分三节介绍了斯密的生涯及其论著、斯密的根本思想、斯密的自由主义学说。

除了以上译著外,还有中国学者翻译的相关斯密研究论文。在斯密诞辰200 周年即1923 年时,《学艺杂志》刊登了河上肇著、林骙翻译的《亚丹斯密先生传》。文前表明“此传自河上肇先生《资本主义经济学之史的发展》中所载亚丹斯密章摘要译出”,主要分为“由出世到大学卒业之时期”“大学教授时代”“法国旅行时代”“著作《原富》”“斯密的晚年”“遗物及纪念品”6 个部分,介绍了斯密的生平。同期杂志还刊有《最近公表的亚丹斯密的一封信》,为作者自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发行的《经济论丛》而译成。同年,出井盛之写的《二百岁亚丹斯密的不朽》,由善哉翻译,发表在《青年进步》第66 期。1925 年,《京报》(2 月10 日)刊载王清彬译自小川乡太郎《租税论》,分“亚丹斯密之四原则”“亚丹斯密以前之租税原则”“亚丹斯密以后之租税原则”,介绍和分析了斯密前后以及斯密的租税学说。1926 年,《厦大周刊》第136、138 期连载了日本的工藤重义著、T.Y 生翻译的《亚丹斯密的租税原则》。

2.法国译作。1915 年,陈独秀翻译法国学者薛纽伯(Charles Seignobos)的《现代文明史》,该书第三章“十八世纪欧罗巴之革新运动”中指出,斯密为“十八世纪之新思想”的“最知名”经济学者之一,认为《国富论》“驳正土地为唯一富源之说,且以明工业所以致富者,变更原料之形态故也。是等经济学者之所说,全然合理与否,非今日所能断定。听任私人之自营,恒为所最利。此说亦未必尽然。彼等以为利者,往往适得其反。工商业者,以浅识或怠慢之故,恒於可以致富之时,失其完备方法,或扩张贸易之机会。多数经济学者,恒不计及业主及顾客之利害。且自由竞争,对于劳动者本非最有利益之制度。善良法规之利,视绝对放任,即所谓法规全无者。生产之费加廉,而分配财富,亦较趋平等。然是等经济学者反对当时之政府,亦非绝无理由。”①陈独秀译:《现代文明史》,《青年杂志》1915 年第1 卷第1 号。1923 年,法国经济学家吉特(C.Gide)、里斯脱(C.Rist)合著,王建祖翻译的《经济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第二章“亚当士密(理士原著)”,分为“分工又曰分业”“士密之自然观及乐观”“经济自由及国际贸易”“士密学说之效果及其传布塞氏与士密之关系”四节,介绍和评论斯密的经济学说。同年,《学艺杂志》刊载《亚丹斯密经济学之渊源》一文,为孙倬章节译自基德(Charles Gide)著《经济学说史》中的论亚丹斯密的首段内容。

3.英国译作。黄惟志节译英国伦敦经济杂志记者倍局德而成《斯密亚丹评传》,发表在《东方杂志》1923 年第20 卷第17 号,从13 个方面对斯密的生平进行了评价。192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伦敦大学教授坎农(Edwin Cannan)著,陶因、史维焕译《富之研究》,涉及斯密学说。

4.德国译作。李士特著、王开化译《国家经济学》,1927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涉及李斯特对斯密学说的评价。1928 年,罗撤·卢森堡著、陈寿僧译《新经济学》,由中国新文社出版,该书第四章谈论“由单纯商品生产到资本家的生产”时,首先提到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说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5.美国译作。韩讷(Lewis H. Haney)著、臧启芳译的《经济思想史》,192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分四部分评述了经济思想史的性质、起源、重商主义以前的经济学史、从重农学派到奥地利学派、19 世纪下半期的各主要经济学派。其中第十章为“斯密亚丹:斯密亚丹之直接前辈及工业革命”,重点分析斯密的学说,分为“斯密亚丹之直接前辈”“斯密亚丹之身世及其与重农学派之关系”“原富”“劳力及分工之重要”“物值”“社会之各团体及其利益”、工资、赢益及利息、地租、财政学、国家干涉与放任主义、斯密亚丹之哲学及方法、斯密亚丹之实际影响、满切斯达学派、学者对于《原富》之评论等15 部分予以分析。同时,书后附录“经济思想史人名索引”,其中涉及斯密之处有六七十处之多,可为涉及与斯密有关的人名之最多者之书。

这些译作代表了当时这些国家对斯密的认识,同时它们在这一阶段被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表明了中国学者对斯密学说的重视,希望通过译作对斯密学说进一步了解。这些译者和译作为民国初年的斯密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斯密学说的传播特点和效果

(一)传播主体基本都有外国学习游历背景,且以留日背景居多

在这16 年间,传播斯密学说的队伍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大批留学生的归国及国内新式学校培养的人才的成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把学习西方看作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要途径,主动承担引进西方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成为西方经济学向中国传播的重要主体。“传播动力则来自于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寻求一条使中国摆脱列强欺凌、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努力。”①岳清唐、周建波:《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4 年第9 期。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他们“自外国携带回国之礼物——各种经济学说——亦日多,而国内各大学亦特设专科或专系,请东西洋留学生担任讲席,将自外国携回之礼物,分送于国内之青年学子,而青年学子并转送于家族或乡间戚友,至是经济学之声誉,始渐远播。”②朱通九:《近代我国经济学进展之趋势》,《财政评论》1941 年第5 卷第3 期。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成为这一时期传播斯密学说的主体。例如,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杨端六、阮湘、史维焕、郭心崧、赵兰坪、资耀华、黄典元等人,皆有在日本学习的经历;留美的马寅初、李权时、杨昭悊、唐庆增;留法的孙倬章;留日、英的杨端六;留英、德的刘秉麟;留美、英、法的叶元龙;在美、英、日宣传革命多年的孙中山等,皆在斯密学说传播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然,他们在传播斯密学说时,有的还在外国学习,有的已经回国后在高校任职,有的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工作。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充满了斗争和冲突、希望和激情”的1920 年代中国,③李里峰:《1920 年代和中国革命的概念史研究》,《史林》2021 年第1 期。成为斯密学说的重要传播者。

(二)传播媒介

1912 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所以,在这一时期内各地出现了办报热潮,民国初年全国新闻报业多达500 多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期刊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下增加400 多家。”④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年,第62 页。涉及斯密学说的报纸主要包括《申报》《民国日报》《晨报》等;杂志主要包括《东方杂志》《独立周报》《商学》《新青年》《言治》《太平洋》《法政学报》《钱业月报》《学林杂志》《澄衷学生半季刊》《学艺杂志》《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青年进步》《民铎》《厦大周刊》《东南论衡》《科学》等。其中以《东方杂志》和《学艺杂志》的刊文较为集中。《东方杂志》刊载5 篇纪念斯密诞辰200 周年的文章(1923),1 篇纪念《国富论》出版150 周年的文章,表明“东方杂志社以介绍斯氏平易近人之学说为己任”①李权时:《斯密亚丹学说之批评》,《东方杂志》1923 年第20 卷第17 号。,“表示本志对于斯密亚丹之敬意焉。”②黄惟志:《斯密亚丹评传》,《东方杂志》1923 年第20 卷第17 号。《学艺杂志》原在日本创刊,后迁回上海,该刊在1923 年曾刊载12 篇纪念斯密诞辰200 周年的文章。

出版机构。刘秉麟的《经济学原理》《李士特经济学说与传记》《亚丹斯密》等关于斯密学说的著作,以及涉及斯密学说的译作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书局、泰东图书局也出版过类似著作。所以,这些出版机构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斯密学说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材、课堂。1914 年出版的《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包括“斯密亚丹”。1921 年,南京高师在举办暑期学校时,指明开设的课程中即有《国富论》。1920—1922 年,何炳松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开设《近世欧洲史》,曾讲到斯密的自由放任说。1924 年,安体诚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开设现代经济学课程时,讲到由亚当·斯密创立的个人主义经济学和由马克思创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三)传播效果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例如,陈独秀在《敬告青年》文中强调“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表达了倾慕西方近世文明与其共进的思想;胡适发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的文章,皆是当时国人希望引进西方文化以救中国的一种表现。在这16 年中,学界有的宣传斯密的个人主义,有的推崇李斯特的国家主义,有的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三足鼎立、相互竞争的局面。刘秉麟表示“经济思想在今日最占势力者”,主要有亚当·斯密的个人主义、李斯特的国家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③刘秉麟:《李士特经济学说与传记》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年。斯密学说能够在这段时间内的学界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原因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纪念斯密诞辰和《国富论》出版、学术研究、开设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等。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一时期北京政府对于工商业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以及一战使国内民族资本工业迅速发展,北京政府的财政危机使不少经济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财政问题上。“20 世纪初更显著的趋势是,学术界对应用经济学,特别是财政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这种变化与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财政的窘迫和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意愿具有密切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国富论》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传播上略显放缓趋势。”④张申:《〈国富论〉及其经济思想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东方早报》2016 年10 月18 日。所以,斯密学说的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当时的中英关系和文化交流。例如1920 年10 月下旬,英国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来华讲学,影响较大,引起了中国不少人对英国学说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在1923 年7 月3 日,英国政府向各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引起举国震惊。而当时学生和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看到了新的曙光、新的希望,试图从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上探讨俄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所以五四以后出现了翻译俄国文学的热潮。加之1923 年1 月,孙中山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联合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表明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联俄政策。所以,国人对苏俄感兴趣的越来越多。从1924年开始,中国进入国共合作时期,南北两个政权并存,很多学人投入到社会改造运动之中。另外,在1919-1924 年新文化运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杜威、罗素、孟禄、杜里舒和泰戈尔五位外国学者先后应邀来华讲学。“名哲讲学不仅在其时中国的语境下,传达了西方现代思潮变动的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积极热情地回应充满新知渴望的中国思想界,故其讲学实际上已超越了单纯学术交流的层面,而形成了与后者的互动。由于国人见智见仁,各取所需,名哲讲学在助益思想深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分化与演进。”①郑师渠:《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12 年第2 期。不过,有人对于这些偏重哲学的学者来华产生了疑问,希望结合中国实际邀请经济学者来华讲演。“哲学在中国最容易流于清谈。……要救这个弊病,……经济的学问和有名的经济学者讲演,也是不可少的。梁任公先生等创办的讲学会,每年请外国名人来华讲学,我以为不可过偏于哲学,救中国危机的经济——尤以应用经济——的名家,也须请几个来讲演,方才适用于中国。”②陈震异:《外国学说与中国社会问题》,《太平洋》1921 年第2 卷第9 号。所有这些因素,皆对斯密学说在民国初年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猜你喜欢

斯密学说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简明经济学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经济学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