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论视阈下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2024-04-14李瑞琳

高校教育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普及化受教育者共同富裕

李瑞琳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都应当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共同富裕的劳动基础是高度智能化的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必需的先进科技和智能型劳动者主要由高等教育提供[2]。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特定要素的实现方面,对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核心目标实现的具体研究仍然较为缺乏,高等教育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系统路径还不够清晰。第一,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研究,针对的是共同富裕综合测度中的经济收入维度。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等教育对个体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同,相关研究集中在解释这一现象和分析教育回报率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羊皮纸效应等都先后在研究中被证实[3-4];就后者而言,研究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回报率随时间流逝呈上升趋势[5],但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教育回报率存在差异[6]。第二,高等教育扶贫研究,针对的是共同富裕综合测度中缩小收入差距的脱贫维度。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扶贫研究主要涉及三个主题。一是高等教育扶贫的内涵和优势。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扶贫以公平和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自主脱贫能力为最终目的,具有服务和反哺双重内涵[7]。二是高等教育扶贫的模式与路径。孙涛分析了高等教育扶贫的贫困地区专项招生、高校学生资助、直属高校定点扶贫三条路径[8];袁利平等将全面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扶贫的扩展路径和重要保障[9]。三是高等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扶贫存在制度设计离散化、同质化,扶贫体系耦合性弱,注重短期效应,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10]。

一方面,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代表的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证实了高等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受教育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但其对高等教育理性和人“商品”属性的过分强调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初衷。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扶贫研究虽体现中国特色,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性,但随着2020年底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转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相关研究主题也需要进一步从扶贫、脱贫转向对致富、共富的探讨。目前,学界仍然缺乏对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理论机制的整体阐释,对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探讨也相对较少。立足共同富裕的综合测度,本研究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系统整合为基础,探讨功能论视域下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一、 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的逻辑机理

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包含两层逻辑关系:一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不同维度的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能促进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导和引领。这不仅奠定了二者同频共振的理论根基,而且从具体路径角度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必要基础

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实现必然以对共同富裕理念的认识为前提,只有在充分认识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具体来说,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理念,一要明晰其基本内核,二要探索其实现手段。基本内核是共同富裕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对共同富裕整体原则的诠释性解构。当前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各个生命周期的全面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包括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富裕普及普惠等内容[11]。实现手段指向共同富裕的达成路径,是在实践层面对共同富裕目标的重新建构。在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下,(高等)教育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12],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还因具有开发个人发达生产力的作用而使自身具备了潜在生产力因素[13]。如此一来,高等教育得以从基本内核和实现手段两个维度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基础。

从基本内核来看,高等教育作为精神富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维度。高等教育对精神富裕的促进作用是直接且显而易见的,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功能必须得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各项权利的充分实现,又包括人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发展。就前者而言,高等教育本身即是目的——受教育者广泛享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精神富裕的重要体现。就后者而言,高等教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获得的成为有教养生活的主人的能力和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也是精神富裕的重要体现。这正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表征,是在经济发展“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生活“共治”和富裕成果“共享”的主要因素。在绝对物质贫困已然消除、共同富裕进度加快的今天,我们要格外重视高等教育对精神富裕的促进作用,将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作为重要目标,保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同步实现。

从实现手段来看,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物质富裕具有间接促进作用,其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指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式[14]。高等教育在实现手段方面对共同富裕的促进表现为如何使潜在、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并由此实现对经济基础的改善。首先,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富裕,我们要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积累更多社会财富,这个过程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助力。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但在当前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以资源投入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边际效益递减,社会财富创造面临由生产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的重大变革。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内在动力,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今天,知识越来越成为产业革新的重要载体,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也因此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作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要场所,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场域的作用,承担其他机构难以承担的重要职责,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社会财富积累的动力源泉。其次,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缩小差距,我们要在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把蛋糕分好,切实提升后富人群的致富能力,这个过程也离不开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研究表明,后富群体脱贫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能力素养偏弱,难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只能从事流动性较强、收入较低的工作[15]。接受高等教育能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素养,对提升后富人群的人力资本水平、阻断代际贫困传递具有突出作用。以此为基础,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多元需求,高等教育可以结合个体身份与能力差异形成异质性人力资本,实现人力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扶贫工作必须与“扶志”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高等教育通过帮助后富群体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状态,树立劳动致富观念和远大人生理想,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致富的跨越,促进后富群体长远稳定发展。

(二) 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指引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完成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既是一种进步,又是一种预警,提示我们高等教育系统的转型和整体功能的重塑都必须提上日程。这个过程需要正确、适切的价值观引领,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政策语境,既彰显时代意蕴,又契合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可以成为引领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知识功能的发挥需要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高等教育知识功能表现为对知识生产、储存、传播、创新的功能。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元素;知识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这一功能本身是价值中立的,正如任何被创造出来的知识都没有好坏之分一样。然而知识的使用却不能毫无章法,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一方面,知识社会视域下知识的创造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大学逐渐走向社会中心,高等教育应当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如何使其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共同富裕目标对效率和生产力的追求为知识的生产和使用指明了具体道路,使高等教育知识功能的发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在工业生产现代化的逻辑链条下,高等教育面临丧失推动社会进步的教化力量的身份、只被看作财富创造过程的必要供给的风险[16],这极易造成自身知识功能的异化。与功利主义价值观忽视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知识不同,共同富裕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为那些并不必然创造经济价值的知识提供了生存土壤,推崇“无用之用”的闲适的高等教育也因此成为可能。

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发挥需要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亦即高等教育提升个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个体功能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知识功能的衍生功能。普及化高等教育时期,受教育者多元教育需求的出现提高了全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传统的工具主义价值观由于忽视高等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受教育者的非认知能力越来越难以为继。聚焦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并催生了普及化时代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发挥指明了方向。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更彻底地探讨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公平,深入解决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冲突,而且能更好地平衡受教育者“成才”与“成人”的关系,增强高等教育的主体性和全面性。

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需要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即高等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是高等教育知识功能和个体功能的社会化延伸,这一功能的发挥必须在社会共同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一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与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息息相关,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入普及化时代后,国家和社会从对教育数量的关注转向对教育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如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内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挥的着力点,而着力点的锚定必然要找到适合中国语境的前进方向。二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联的紧密程度是检验普及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是普及化高等教育全面社会功能实现的基本保证。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协调维护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这一过程必然离不开具体可行的实践目标和强有力共同信念的指引。三是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普及化时代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必须在社会整体目标的统筹协调下才能更好地解决。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共同富裕目标的方向性指引,以便在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指导下摆脱发展的随意性问题,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等方式,提高为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鉴于此,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

二、 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与掣肘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以来,我国不但面临接受高等教育由国民权利向国民义务的转变,也面临高等教育自身由准公共产品向公共产品的转变,这使未来十年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红利期[17]。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不仅是教育现代化最终实现的关键节点,而且是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独特属性,加之共同富裕对各个维度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的普遍追求与制度安排渐进性的现实情况之间仍有难以弥合的差距,当前阶段推动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 高等教育知识功能发挥受到掣肘

知识功能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最为基础。然而当前阶段,高等教育知识功能的发挥仍然受到诸多限制。这些限制既受到高深知识公共产品属性过渡性的影响,又来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给高等教育机构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高等教育虽已进入普及化时代,但作为教育核心的高深知识及其衍生产品尚未具备完整的公共产品属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知识功能的发挥。高深知识特别是某些核心科技的产权归属很难完全划清,仍然没有打通从知识生产、创新到技术转让和商业应用衔接等所有环节,降低了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和效果。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44%,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1)https://www.cnipa.gov.cn/module/download/down.jsp?i_ID=183178&colID=88.。此外,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的兴起虽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但这一传播途径对接受者的信息化素养和经济水平都有一定要求,很难惠及全体受教育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在线教育用户占比低于40%,农村在线教育普及率仅为22.5%(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整体来看,不论是核心科技还是普通知识,其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属性都是不充分、不完全的。如何通过高等教育体系转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彻底释放知识能量,使知识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第一推动力,既是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难点问题,又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使知识生产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大学,以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主体逐渐发展起来。大学生产的知识如若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存在的合法性就难以为继,长此以往,终究会被其他机构超越甚至取代。有鉴于此,高等教育机构能否积极应对挑战、在与其他机构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成为高等教育知识功能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

(二) 高等教育个体功能发挥受到掣肘

普及化时代以来,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能否帮助受教育者成长为自由、独立的社会人,成为自身的一大挑战。在当前阶段,个体功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至少面临两方面挑战。第一,普及化阶段受教育者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提出了要求。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受教育者的覆盖范围也随之扩大,由此必然带来的群体特征差异对高等教育自身多样性的扩展及其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挑战。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必然不能办成千篇一律的模式,这既不符合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又背离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具体而言,高等教育不但要满足适龄人口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还要满足适龄人口之外“非传统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需求。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超过440万,网络本专科招生人数超过280万(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非传统生源”比例的增加固然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提升,但如何使教育系统更具弹性以适应他们快速多变的发展需求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第二,对受教育者来说,年龄、性别、地域、民族等先赋差异及主体人格、能力、角色等后天差异的现实存在既催生了对高等教育类型和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又引发了对高等教育过程个性化的探讨。就前者而言,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如何分配资源、通识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能否并行不悖、选择继续深造抑或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怎样平衡、远程教育与线下课堂怎样协调等现实问题的反复出现都引发学界和社会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类型、层次等系统要素如何满足受教育者实际需求的思考。就后者而言,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化特征对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提出了现实要求。在这之中,满足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以农村大学生、低收入家庭大学生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是否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扶持,是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整体来看,普及化时代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差异及其需求的日益多元呼唤更加多样、包容的高等教育,以更好促进个体发展,进而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三) 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挥受到掣肘

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一般通过知识功能和个体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的映射实现,二者的失衡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社会功能的失调。这种失调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公平的难以为继,而且表现为高等教育开放性面临的种种挑战。

首先,现阶段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过程依然充满对优绩主义的追捧,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是高等教育的起点,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初始环节。我国目前仍处于普及化初级阶段,适龄人口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和竞争性。一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并不意味着所有想上大学的学生都能进入大学。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经济、政策、大学前教育经历、家庭文化资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统一高考制度上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进一步提高了顶尖高校的入学门槛,加剧了学生间的竞争。这种实然的竞争状态与公共产品应然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之间的拉扯导致了个体教育资源占有的相对剥夺,客观上增加了高等教育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难度。尤其在当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持续开展的背景下,如何使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前进方向的一流高校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次,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实际结果造成了对教育公平的新一轮挤压,并且这种影响的消除具有一定滞后性。长期以来,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优势,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直遵循竞争优化原则,政策和资金优先供给重点地区和重点高校。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虽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高等教育的规模潜能,形成优势产业和人才集群,但由此带来的马太效应阻碍了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加之高等教育的中心往往也是区域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一现象无形中为共同富裕缩小区域差距工作增加了难度。已有研究发现,当前高等教育虽缩小了普通高校基于人口分布的省际差距,但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和省域内部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依然巨大[18]。

最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开放性不足,对受教育者之外群体的影响有待提高。现代大学诞生以来,高等教育的象牙塔状态虽日益削弱直至不复存在,但“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理想状态却始终没有达成。“围墙”虽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自治,但也使高等教育的影响囿于校园和受教育者本身。毋庸置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然要将高校教职工的共同富裕囊括在内,然而相较于学生,高校教职工是更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以往研究很少涉及。试想一下,高等教育如果连自己主要参与者的共同富裕都无法满足,又如何满足其他群体呢?

三、 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起到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逻辑理路来看,这种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知识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三位一体”实现的,而在实践路径层面则需要更加明确、具体的切入点将三者整合起来,以突破不同功能发挥受限的困境。结合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应当成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的最终落脚点和主要着力点,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推动共同富裕逐步实现。

(一) 分类统筹知识生产活动,夯实国家富强的文明根基

知识创新和应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为更充分、更高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知识功能,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我们首先要对不同类型知识及其生产过程统筹安排,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科研活动。对以创造实用价值为己任的应用学科,技术的发展只有真正造福于民,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因此,应用型知识的科研活动应该面向社会需求,加强与市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多边合作,提高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充分发挥其较之传统生产要素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更强的优势,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对旨在揭示基本原理与客观规律的基础学科,我们应充分尊重其研究周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摒弃“短平快”时代对研究产出速度的过分追求,鼓励原创性、前瞻性重大成果的产出,使基础学科知识生产的红利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造福于社会。对追求现代性和自由精神、源自“闲适的好奇”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性文科危机以及危机蔓延对人的精神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威胁,通过新文科建设等提高人文学科地位,推动高等教育人文性的回归。我们只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保存和传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保留精神文明的火种,这也是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功能有别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时代重塑自身合法性的根基所在。在分类推进不同类型知识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通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大规模在线课程推广、图书馆开放等使生产出来的知识真正为民所用、造福于民。

(二) 完善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高等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保证在人才培养领域龙头作用的发挥。共同富裕视域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跳出教育经济学的限制转入社会学的视野。一方面,这种发展既要渗透在高等教育的日常培养过程中,又要体现在最终教育结构优化和群体成就上。另一方面,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要聚焦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诉求和实际需要,而且意味着对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价值重构。一是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提高将其培养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可能性,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推动我国尽快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调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比例,避免高等教育沦为人力资本和低层次直接就业的工具;通过布局交叉学科专业等方式,加强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继续探讨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等非传统教育形式在普及化时代的适用和发展前景,丰富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开放包容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拓展新的实现渠道。四是加强教育全过程对全体学生人格和灵魂的塑造,切实关注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高等教育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面对普及化阶段的新情况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必须跳出“经济效益为王”的单向思维模式,更多考虑社会效益,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这是高等教育发挥教育强国建设龙头作用的前提。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重新规划,主要涉及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类型结构的优化。首先,针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教育资源配置要适当向弱势地区倾斜。为此,我们应该秉持均衡发展理念,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优势地区和重点高校对周边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减轻弱势地区的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要给予弱势地区更多政策支持,带动弱势地区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以达到总体获得感的帕累托最优。其次,针对高等教育类型结构,我们要使高校能满足不同受教育群体的需求,消除高校分层带来的高等教育乃至社会阶层割裂的不利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群体人力资本的增加对社会发展产生正外部效应,在高等教育源头阶段维护好个体的公平和正义,使接受高等教育本身成为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维度。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使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惠及包括高校教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为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尊重教职工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促进他们各项权利的充分实现,在给予合理报酬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使高等教育知识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发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不同类型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在融汇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找准服务对象,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从具体范围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立足地方,辐射全国;省属本科高校一般依托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服务;应用型高校以所在地区为核心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当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高校都要进一步推动自身向社会开放,使高校的基础设施和文体活动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总之,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勇于承担历史和人民赋予的更广泛的社会责任,使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普及化受教育者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