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本溯源

2024-04-14翁昕源陈安乔施并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传统村落

翁昕源 陈安乔 施并塑

摘 要:传统村落承载着古城千年的兴衰更迭,是地域物质资源与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传统村落的微更新改造是动态地保护历史遗产,隶属典型的活态遗产范围。以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为研究对象,将活态传承的保护与微更新理念引入侯官村改造中,打破乡村自身空间局限,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针对传统村落历史文脉环境进行微更新的研究,通过小范围改造和修复,活化传统村落环境风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促进人、文、地、产、景的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微更新;侯官村

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引领和动力之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要“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传统村落在空间规划、社会交融和区域管理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多种原因,大量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呈现“千村一面”的现状。传统村落的保护追本溯源是要能适应现代生活。因此,本文从活态保护视角出发,提出侯官村微更新的模式和策略,以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一、活态传承理念及微更新理论介入乡村

近年来,传统村落失“活”现象不断加剧,而活态传承是由“保护的动态性”与“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两个层面相互融合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活态”是基于过去静态保护方式加以“活”元素、塑造“活”场景、融合活化功能、凝聚传承群体[1]。

微更新理论源于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对不合理的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进提升,追求“针灸式”的方法兼顾物质环境与非物质文化,时间短、成本低、尺度小,順应实际变化多层次、慢调整、渐进式更新。更新是有机体为了实现健康和永续发展而进行的必要的新陈代谢过程,能够唤醒城市文化记忆[2]。保留传统村落原有的特色建筑结构与功能,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改善村落整体环境,达到保护与传承为一体的目的。

二、活态传承理念在侯官村实践的难点及规划策略

侯官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古称“侯官市”,今为千年古村落。侯官北路一侧是闽江,自古是水陆交通要道。三座青山环绕在其东、西、南面,分别为龙台山、华棣山、凤凰岭(赤塘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3]。侯官村曾以水上商贸闻名,商旅络绎不绝,市井繁华,是当时的商贸重镇。如今村中还以“上市”“中市”“下市”命名。历史上,侯官村曾作为古侯官县的治所,长达160余年。

(一)活态传承理念在侯官村规划实践中的难点

1.统筹用地之难

侯官村建筑质量不一,较多为翻新建筑,有较多常住人口,新建筑基本形态相差无几。村内土地资源零碎化,且村内人口结构复杂导致土地分割化严重。自建房与古建筑拥挤且不协调的困境使整体场景的塑造困难重重。

2.文化整合之难

千年侯官有着商贸文化、城隍庙文化、三山文化、闽都文化及文物遗址等,对其文化进行整合是一大难题,记忆的重塑需要环境、文化的刺激。将活态传承理念运用于侯官村需要在统筹用地和建筑修缮的前提下进行,由于侯官村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遗产,且文化产量及类型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针对如何整合的问题,需从纵横维度进行多元规划研究。

3.凝聚传承之难

受城市化发展影响,侯官村活力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而日益衰退。村庄“失活”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整体规划的欠缺、功能设施的不足、景观节点的衰败等,使得原有的优越地理环境资源因系统性失衡得不到有效利用,与文化遗产形成的纽带也逐渐断开。目前,其文旅产品较单一,主题性文化不突出,不足以达到可看、可游、可玩的文旅要求,难以吸引青年游客、创业者等群体的落户。

(二)活态传承,构建千年侯官文化

侯官村古厝和周边的城隍庙、汉镇闽将军庙、镇国宝塔、龙台石塔遗址等文物可直观地使人们感受到古村落的魅力。活态传承以山为点、以水为面、以史为核,再现“侯官市”面貌。

1.科学性与整体性结合

侯官村内以古厝为核心展开节点分布,村内的街巷、祠堂、古井、戏台……,以及毗邻村庄的码头、沙滩、城隍庙、镇国宝塔……,需与侯官村联系,实现区域联动。在修复古厝的同时,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潜在冲突,感受历史沉淀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结合形成的场景还原,使侯官村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与现代共生。

2.宣传性与引导性结合

村民与村落是侯官村历史文脉中的主体因素和活态传承的源头。只有村民把文化记忆保护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与担当,提高参与度,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提高村民的主体意识,政府部门、村委会、企业单位等需要与村民进行良好交流互动,在修缮改造前期应该对村民进行意见调查并不断跟进,与村民协调合作,共谋发展机会。宣传与引导能够有效增强村内凝聚力,整合多元化资源,多方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本土性与创新性结合

发挥本土特色的同时注入新文化,利用传统村落的本土性开展系列特色民俗活动,通过品牌注入和项目投资,从滨江文化、三山文化等切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重点关注文化创意产业,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建设名家工作室、写生基地,举办艺术展等,形成系列文化产业链,对侯官村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带动村民就业。

(三)活化功能,促进内外功能融合会通

根据对侯官村传统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分析,侯官村古村落可遵循“以用促保”的保护原则,依托资源优势,盘活闲置资源资产。“用”指在不破坏文化遗产的情况下,赋予传统村落现代功能。“保”是指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使其对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措施得到社会的认可[4]。

第一,“用”外力。侯官村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资源,且与沙堤村、都巡村、新峰社区、上街社区等相邻,紧靠福州大学城、高新区,因此应合理借助外力。例如:侯官村古渡口区域可重点打造镇国宝塔古渡口码头公园,拓宽临近区域的旅游业务;利用沿江绿色生态地块,立足本土茉莉特色,打造以茉莉为主题的绿色体验旅游区。

第二,“促”内力。以内部空间为核心向外部空间进行辐射,借助其他的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乡村功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地方特色更加明显。例如:在镇国宝塔、城隍庙、古樟树等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千年古县衙”等特色称号。

三、基于活态传承理念的侯官村环境微更新设计

(一)侯官村新旧建筑整体环境风貌微更新

侯官村新旧建筑整体环境需结合微更新的原则,以尊重现状为前提进行合理规划。村内旧建筑呈现散、乱的特点,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控引导,新建民居与古厝的弃旧图新导致传统村落街道肌理和空间模式被破坏。其保护与发展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现有的保护与开发案例,采取综合整治,使其达到新旧融合的效果。同时,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同现代建筑风貌相结合,屋顶铺青瓦,塑飞檐翘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注传统,也关注当下遗产实践的活态性与包容性,实现历史与当代的交融,共同实现微更新。

街道系统对于整个传统村落来讲扮演着骨架的角色。在进行规划前,应对村落的道路结构进行梳理,优先考虑承载街巷功能的主街改造,并与公共空间的改造相结合,实现主街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交替穿插,以增加空间的节奏感。

(二)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乡村系统的功能延续、调适与转变是人文自然环境变迁和主体认知发展的结果,它在最初定居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居住者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5]。传统村落建筑体现出区域特征与文化内涵,因此需针对侯官村自身的特色探索保护和传承策略,最大化彰显其社会价值。

1.保护传统文化,合理活化利用

文化观念对乡村文化生态起着决定性作用,应从整体性视角着手,将街巷肌理、特色古厝、农林业态、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生态景观等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梳理其关系的共融度,提炼其核心特色要素,进行系统性的共生设计。全面理解和把握乡村的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这样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有助于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

2.延续历史文脉,发展多元特色产业

文化是乡村整体规划的核心,“区域化+旅游+产业链”的模式将促进文化多元化的实现。乡村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实施与承载空间。从设计角度看,文旅融合在城市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的空间维度里,有着从内容到形式的不同发展路向与模式[6]。对传统村落进行活态传承,能够促进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延续历史文脉。

(三)侯官村新旧区域环境要素微更新

1.博物馆环境微更新

侯官村中存在少部分废弃古厝,院墙和内部的建筑损毁严重。微更新设计中,应充分思考“留与拆、破与立”的外在矛盾与内在关联。在改造中恢复内院立面和院落空间,保留加固历史信息丰富的建筑外墙和木结构。博物馆庭院的景观采用“移步异景”的手法来贯通室内外流线,同时庭院两侧建筑通过玻璃幕墙映射出借景的传统园林意境,从而营造出整体空间的流动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一座融合闽都文化、体验与休憩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图1)。

2.历史商铺微更新

破败的历史商铺在建筑风貌上同传统民居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微更新设计将历史商铺和传统民居的风格进行统一,并用建筑围合出相应的商业街,进一步提高功能复合性。商铺的微更新能够还原古时侯官村作为商贸重镇的历史场景,在历史演绎和文化互动的同时注入经济活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发展。

3.公共服务设施微更新

对侯官古街的主道路进行修缮,通过建筑改造来调整道路的节奏感。强调从“文化元素”到“设计符号”的转译,注重对“文化元素”生成过程中的社会依据和历史语境的理解与分析,深度研究不同表征与结构背后更为复杂多义的内涵,力求使其转译后的“设计符号”既能体现传统的文化形态和观念,又能與现代设计的要求与理念相一致。将植物景观与历史文化融合,将福州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艺术品与公共服务设施相融,将乡野化的舒适感呈现给大众,以“穴位植入”的方式来丰富活动空间(图2)。

四、结语

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要从村民的核心需求出发,从历史还原角度探索传统村落的动态价值,为传统村落的规划提供一种新思路,从功能、情景、群体和记忆等方面着手,使传统文化功能得到延展,激活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将保护、传承与发展三方面进行互动。实现活态传承理念与微更新理论一体化,因地制宜地为侯官村拓展保护的多元化模式,探求历史文化保护与村庄整体发展之间的平衡。从活态传承视角出发,运用微更新理论为侯官村的发展构建内外兼修、优势互补、价值共享的多方参与模式,为我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雪琪,高飞,李路平,等.活态传承理念下风景旅游城市近郊村庄规划探索:以桂林漓东近郊村庄为例[J].中国园林,2021(增刊1):106-111.

[2]叶建平,朱雪梅,林垚广,等.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8(7):41-45,73,161.

[3]黄凯端.侯官村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J].福建史志,2020(4):57-62.

[4]段德罡,刘波,申研.以“用”促“保”:丽江宝山石头城保护实践[J].华中建筑,2012(6):123-127.

[5]赵晓梅.乡村遗产阐释的历史文化主题框架建构与应用初探[J].东南文化,2023(5): 6-18,191-192.

[6]李倩.乡村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基于设计视角的创新思考[J].文化遗产,2021(4):144-151.

作者简介:

翁昕源,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陈安乔,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

施并塑(通讯作者),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地域遗产文化景观、近代园林研究。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试论贵州苗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