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家政教育助推角色自由与女性解放

2024-04-14李懿哲刘克华

关键词:家政家庭教育

李懿哲,刘克华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2)

在人类社会,由男女性别差异造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曾长期存在。女性作为曾经的历史“失语者”,其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7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2)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8日。女性解放不仅是性别问题或权利问题,还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标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妇女的彻底解放仍然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角色自由、两性和谐是实现女性解放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摆脱了封建社会受压迫、受奴役、依附男人才能生活的命运,以“半边天”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国家建设,获得了真正意义的独立人格。应该说,女性职业化是新中国妇女工作的重要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深入落实,形成了女性在教育、就业等领域接近或基本实现占比一半甚至某些领域占比超过一半的良好局面。实现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现阶段妇女解放的关键问题。“妇女解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妇女作为‘大写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目标,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进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妇女解放和发展。”(3)彭珮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6页。如何把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仍是一个现实难题。恩格斯提出:“只要妇女仍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2018年, 第80页。只有达到“妇女能够在社会发展期间,广泛并且大量地参与生产,但是需要保证家务劳动只能占据她们时间的很小一部分”(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这一阶段时,才有可能完成妇女解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超过男性,人们对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认同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是家务劳动仍是束缚中国女性全面自由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女性承担家庭照料主要责任。0-1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辅导作业和接送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分别占76.1%、67.5%和63.6%;女性平均每天用于照料/辅导/接送孩子和照料老人/病人等家人的时间为136分钟。已婚女性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120分钟”(6)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情况》,《中国妇女报》,2021年12月27日。。

在妇女解放进程中最普遍的问题仍然是女性家庭(主妇)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的冲突。在法律上已经获得平等权利的女性,在实际生活中需要面对就业选择不自由、职场潜规则、工作家庭难以两全等问题。这源于女性在家庭、社会角色平衡上的两难,源于男女两性在家庭、社会角色分工上的差异。“现代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妇女的家务奴隶制之上,而现代社会则纯粹是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2018年, 第71页。家庭、社会角色分工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同根同源。相对于男性的优势地位,化解角色差异的办法归根结底在于化解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冲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男女共有一个世界……我们要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希望越来越多男性参与进来。”(8)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8日。男性参与对于推进男女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男女平等、两性和谐才能共建和谐包容有活力的社会。因此,只有解决女性家庭、社会的角色冲突,将两性的家庭、社会角色打破重组,让男性深度参与家务劳动,以两性和谐为内核推进男女平等,实现角色自由,才能取得女性解放的阶段性胜利。

女性解放是衡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天然尺度。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绝不可能在人与人相对抗、个人与社会疏离的状况下达到,而只能在人与人和谐统一的条件下实现。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2页。在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中,没有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女性解放的目标立足于人类解放之上,人类解放的实现就是女性解放的实现。两性之间通过人类解放的途径,扬弃性别之间差异的对立因素,扬弃异化的两性交往关系,使性别本质得以复归人对自我的本质实现占有,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家庭、工作冲突与女性角色不自由

女性角色冲突、角色不自由是影响现阶段女性解放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工作冲突是导致女性角色冲突的主要矛盾。家庭、工作冲突是家庭和工作具有的竞争性所决定的,这种竞争性源于个人在两个领域的空间划分、时间分配、行为模式、期望及情感传递之间的不兼容,这种不兼容也阻碍了两性的角色自由。

(一)家庭矛盾的羁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81页。“小家”不稳,则社会不定,“大家”不安。家庭生活矛盾主要源于婚姻问题、养育子女、养老看护等方面。

1.婚姻前景不乐观

《中国婚姻报告2021》显示:“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 1347 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结婚率持续走低;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1)刘叶等:《支持三孩政策的家庭亲善福利体系的构建》,《社会工作》,2021年第3期。这些数字背后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不满和不自信。婚姻本是男女相互爱慕、相互赏识的自由结合,但是家庭的日常琐事和内部摩擦使婚姻生活失去了其应有的美好。婚姻是一种需要人们敬畏和认真维护的关系。男性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帮助女性分担家务劳动,妥善处理两性关系、家庭事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婚姻中的矛盾。

2.养育子女引发焦虑

子女养育问题成为越来越多年轻父母的困扰,不少人患上了“育儿焦虑症”。导致养育焦虑的因素主要有养育成本、亲子关系、人格教育等。首先,一些家庭不懂得合理规划时间与经济收支,养育子女成本过高,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家长在孩子看护、学习辅导、上下学接送等方面投入过多时间、精力,不堪重负,导致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超过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引发家庭焦虑。其次,父母因为缺少相关知识,亲子间互动单一、沟通匮乏,无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陷入越急切地想要改善关系越适得其反的恶性循环。再次,人格教育缺失。当前,不少家长忽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子女,但是现在很多家长缺乏自律意识,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德行低下,陋习很多,孩子耳濡目染会养成一身毛病。

养育子女是构建和谐美满幸福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提是拥有足够多的相关技能。这需要年轻的父母合理分配育儿时间,合理计划家庭收支,学会以“爱”与“尊重”为出发点与孩子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沟通互动,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同时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科学的养育方式彻底治愈家庭育儿的焦虑。

3.养老看护负担重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中国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受传统习俗与思想观念、社会养老机构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居家养老仍是中国人养老的首选方式。就目前的养老状况来讲,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即将或者已经迈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基础十分薄弱,与多子女家庭相比,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情感支持,他们能从唯一的子女身上获取的东西都十分有限,使得独生子女父母对将来的老年生活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忧虑(12)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非独养老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子女轮流照料老人,反而因为时间分配、经济负担、缺失养老的知识和技能等问题造成子女之间矛盾丛生,进而影响父母的养老问题。

(二)家庭、工作冲突下的女性困境

现代家庭、工作冲突是两性均须面对的问题。“现代家庭是建立在一夫一妻制上的,而随着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务变成私人事务。”(1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 第71页。家务退出公共领域成为妻子的私人事务。即使是在中国已经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今天,在家务一事上仍很难做到男女平等。根据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情况,女性照料家庭成员和做饭、清洁、日常采购等家务劳动时间为154分钟,约为男性的2倍(14)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情况》,《中国妇女报》,2021年12月27日。。女性承担着家庭照料的主要责任。因为双重角色带来的压力,女性在面对家庭、工作冲突时,与男性截然不同,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具有鲜明的性别差异。以年轻父母群体为例,一般说来,女性的家庭、工作冲突要高于男性。男性群体会出现因工作影响家庭的倾向,女性相反,常因为家庭原因对工作造成干扰(15)李芬,风笑天:《生育政策调整下年轻父母的工作家庭冲突:基于全国十二城市的调查》,《广东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

绝大多数男性潜意识里会有“男人挣钱养家,女子照料家庭”的传统观念。一个“有事业心”的男性符合社会对其性别角色的期待,无论在工作中投入了多少精力和时间都会被视为“正常”。女性与男性明显不同,她们往往会承担家庭干扰工作、工作干扰家庭的双重压力。即使是“有事业心”的女性,也多少会受到“女主内”的社会观念影响,往往会因为工作角色挤压了自己的家庭角色而产生愧疚心理。另一方面,对女性而言,家庭对工作的干扰更像是工作对家庭干扰的延伸,需要在事业理想与家庭责任之间进行艰难平衡,并且工作期望度越高,女性的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就越激烈,所感知的工作干扰家庭的冲突就越强(16)张廷君,林抚星:《工作家庭冲突生成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CGSS2015的实证分析》,《中国人事科学》,2020年第11期。。

由于男女在家庭、工作冲突上不同的倾向模式,男女之间矛盾产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女性会不由自主地抱怨男性在家时间太短,家庭生活的参与度不够,不懂得体谅自己帮忙照看家人;男性则会觉得烦躁、委屈,难免脾气上来与妻子发生争吵,矛盾升级则会导致感情上的疲惫感增加,导致婚姻出现危机。相较于男性,女性在面临家庭、工作冲突时受到的影响更大。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引导着女性走向职场的同时,“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又在约束着女性。现代女性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甚至为了彰显“新时代新女性”而必须完美地肩负起家庭、社会两种角色。与之相反,社会并没有对男性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提出要求,往往宽容和接受男性在家庭中的“不在场”。若无法缓解家庭、工作冲突,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会越来越剧烈,进而造成家庭失和,严重者影响社会和谐。

三、家政教育:家庭、工作冲突的润滑剂

家政教育是以家政学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以人类整体家庭生活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幸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家庭生活观念和技能培养为主业的教育活动。家政教育具有沟通家庭与社会的特性,可以有效缓解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两性通往自由解放的桥梁,是女性解放的重要路径。

(一)打破家政的性别隔离

由于女性与家庭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大众认知中往往把家政的参与者限定在女性群体中。这个参与者不单指家庭外部的家政服务从业者,也包括家庭内部的家务劳动者。从家政服务业角度来说,目前中国男性的参与度并不高。2021年,全国成人教育系统首个家政本科班在上海开放大学总校开班,首批100名学员中,“男家政”不到两成,这从侧面反映出家政存在性别隔离。就家庭内部而言,男性参与家庭生活的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男性潜意识里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女性从事家政成为男性能将重心放在工作上的保障。然而,家政并非女性专属,治家之说早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如《朱子家训》认为:“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士君子修一家之政,非求富益之也,种德而已尔,积善而已尔。”(17)《朱子论家政》,《福建史志》,2015年第1期。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做到家庭和睦、家人友爱,传承清正的家风;与邻里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整洁的家庭环境,保持家庭的干净卫生等。一家可治,家家可治,方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愿景。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封建社会,家政也并非女性专属。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家政需要革命,需要打破家政的性别隔离,让家政成为男女两性共同参与的事业。

(二)消除“家政=保姆”的偏见

人们对于家政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大的误解当属“家政=保姆”。受限于人们对于家政认知的浅薄,不少新闻媒体不得不以大众熟知的家政侧面——保姆为切入点,以诸如“家政学是培养‘大学生保姆’吗”“‘本科保姆’助力家政升级”等标题来博人眼球,引起众人对家政的关注。近来网上突然出现“新家政”一词,不过是“住家教师”借来包装自己的高端外衣。实际上,“住家教师”是换了形式的“一对一培训”,是以“家政服务”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借由大众对于家政的认知不清糊弄大众的灰色手段。由于家政与保姆存在一定联系,让人自然而然地将家政与保姆画等号,造成“家政=保姆”的偏见,进而产生“家政=家务”“家政不用学”等错误认识。

(三)走出家政服务“学科化”的认知误区

现代家政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和佣人,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高技能的服务工作,涵盖面甚广,既是一门生活哲学,也是一门统合性的实用科学。加强对家政服务从业者的教育和培训已成为现代家政服务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家政服务从业者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技能的必由之路,普及家政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家政素养,应该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家政和家政服务“学科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化”是必然趋势。在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开放三孩的背景下,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家政服务的质量要求应该更上一层楼。国家层面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体系,设置统一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秩序,使家政服务行业逐渐规范化、高端化,以扭转社会对此行业的误解和偏见。家政服务“学科化”“专业化”以及家政教育的普及化势在必行。

四、家政教育助力女性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进行了科目调整,家政专业被打散并入其他专业,中国的家政教育一度被搁置。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引起大众关注和国家重视,家政教育得以逐渐回归。回归后的家政教育因为政策和制度的缺位导致发展迟滞,存在被边缘化、弱化、片面职业化等问题,亟待改革和发展。

(一)推动家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

从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家政教育,有助于国人从小培养家政素养、家政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两性关于家庭、社会角色的传统观念。但是,中国的大多数中小学至今没有单独开设家政课,甚至还将家政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政教育师资匮乏。尽管目前家政教育已经回归教育领域,但家政行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国家为了保障家政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政策上向高职高专倾斜;培养家政专业人才的普通高校相对较少,如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开设有家政专业,但是与中小学所需教师数量相比显得杯水车薪。同时,家政教育专业课程涉及众多学科,实操性极强,教授家政的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家政实践经验,同时具备两种素质的家政教育专业师资很少。因此,能够进入教师行业的人才有限,这是制约家政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

二是家政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设施配置不到位。基础教育阶段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以家政为主题的课程标准,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家政科目的开设。同时,家政教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亲身实践。中小学学生理论思维较弱,更多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家政教育习得,直观地领悟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配备基本的操作工具、设备和配套的实验室。这种要求对于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建设能力来说有一定难度,诸如烹饪、插花、收纳整理等家政教育活动,要想在全国基础教育系统展开仍然不易。很多中小学校认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认为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是民众对家政教育缺乏认同感。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转变观念,唯学习、考试、升学是瞻,家政教育在他们眼里属于“不务正业”。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学家政知识比较初级,做饭、剪纸、个人清洁、卫生清扫等科目内容会引起家长的误解,甚至一些授课老师也觉得这些科目过于简单不适合在学校教授,而应在生活中自然习得,忽略了其背后暗含的营养搭配、审美培养、生活独立、观念塑造之意义。总体而言,民众普遍缺乏对家政教育的认同感是当前学校实施家政教育的一个现实难题。

诸多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家政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被弱化、被边缘化,非常不利于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此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家政教育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在这些国家家政教育已经在教学体系中站稳了脚跟,并明确了其正式的学科地位。一些国家的教育指导政策从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时安排等方面对家政教育进行了科学规划,并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分别作出细致安排。以教学设施为例,这些国家采取“体验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涉及看护课程,学校会请来福利机构的老人与学生互动,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学习看护知识。对于实践类教学科目,学校会带领学生深入植物园、农场、工厂等实地考察,在实景操作中加深印象。这对于推进家政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国普及和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刻不容缓。

(二)深化家政专业学科教育

目前中国家政教育多集中于专业学科教育,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保证这一阶段家政教育发展。教育部于2019年明确规定每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通过开设家政学系列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家庭基本管理方法,使其具备家庭教育、理财、护理、保健、配餐等知识与技能,拥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家政教育培训、家政机构运营管理、高端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工作,成为为提高人类家庭生活质量竭诚贡献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3号)等多项家政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了高层次家政教育的发展。不同层次家政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家政学科专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家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近几年开展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多种专项行动,保证人才能够对口就业、精准就业、高效就业。

高等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还有待深化改革和发展。大众一提到家政就想到保姆恰恰反映出现阶段家政专业学科教育发展的不足。从整体来看,家政专业学科建设更偏向职业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是家政教育本身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实践性,二是因为三孩政策的放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家庭对于家政服务业的需求激增,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缺口很大。家政服务业从外部缓解了家庭生活所面临的难题,但是仅靠家政工治标不治本,只有内外兼治才能真正为两性解放特别是女性解放带来转机。这需要依托并提高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家政素养。养成、强化家政文化和家庭成员的家政素养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家政教育观念,学习家政教育内容,增强家政教育实践。这要求家长和中小学校相互配合确保孩子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去学习、实践家政教育。国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三孩政策等问题积极出台政策保障家政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对于家政师范教育、理论教育有所疏忽,这造成了专业专职的家政教育教师资源短缺,不能及时、有效对接基础教育阶段家政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而引发家政教育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间发展不充分的恶性循环。因此,家政专业学科教育一方面要衔接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寻求平衡点,在支持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家政普通教育,提高国人的整体家政素养。

(三)助力角色自由、两性和谐,实现女性解放

1.家庭建设需要两性共同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8)《党的十八大以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绘就家和万事兴的幸福图景》,《人民日报》,2022年5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站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基础,实施高质量家政教育势在必行。家政教育以家庭为主场,以个人为出发点,将个人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实现个人独立,需要实现自我照顾、家庭生活、社会应用、自我决策等方面相互协调配合,使个人能够平衡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家政教育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有着积极作用。家政教育有助于减轻家庭、工作冲突对个人发展的制约,实现两性的角色自由,以两性和谐有序的状态促进女性解放。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必须保证家政教育的充分发展和良好运行。理想状态下的家政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制度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社会主义家政教育。“社会主义家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把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落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整体素质增强、发展上。”(19)吉林农业大学《创建家政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农民》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家政教育的宏观审视及实践》,《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家庭生活质量如何,归根到底在于家庭主体的自身素质包括家政素质能否提升、潜能能否实现。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必须有家庭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奋斗。家庭、工作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男性家庭参与度远低于女性,从而造成女性家庭角色重于社会角色。因此,重新构建男女家庭观念,除了女性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男性积极参与。

近年来随着家庭、家风、家教越来越受到重视,女性之于家庭的独特地位亦愈发令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否认男性在家庭中的作用,他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指出:“我赞赏潘基文秘书长发起的‘他为她’(20)“他为她”(He For She)是一项由联合国妇女署推动的全球计划,旨在动员男性与男童共同行动,消除社会和文化壁垒,实现妇女与女童的全部潜能。倡议,希望越来越多男性参与进来。”(21)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8日。构建现代文明家庭,营造夫妻和睦家庭氛围,需要男女共担家庭责任。

男女共同担负家庭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目前这样窘境的根本原因,还是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传统性别分工除了规定分工后的两性社会区域,同时也划分了家庭、社会的公私领域。女性受到传统女性角色的羁绊,自觉认领了全权负责家庭事务的责任。因此,要想实现男女共同担负家务劳动、接受家政教育,首先要破除男女角色的思维定式,摒弃原来要求女性为家庭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旧观念,构建女性也是家庭生计供给人的形象,男性也不用因为参与家庭事务而觉得羞耻,两性有共同承担家庭劳务的责任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妇联领导人谈话时曾强调:“要帮助妇女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男性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同妻子分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1页。夫妻共担家庭责任与义务必然形成一条纽带,促进夫妻及家庭成员相互扶助、温暖情感、亲密信任,进而获得共建家庭的喜悦与感动,有利于家庭和睦。有研究者认为:“男人干更多的家务活,是出于对妻子的爱,或者是为了维系更好的夫妻关系,分担家务劳动可以看作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情感表达。丈夫做的各种家务劳动,更容易被妻子视为丈夫对她的一种情感支持。”(23)刘爱玉,庄家炽,周扬:《什么样的男人做家务:情感表达、经济依赖或平等性别观念》,《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第3期。同时,父亲家庭参与对子女成长、未来的就业影响很大。与父亲关系和谐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往往表现得活泼、自信与大方;反之,与父亲关系紧张或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表现得胆怯、紧张、小心。可以说,“家庭是个功能齐全的系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从整个家庭功能的角度来审视,有些家庭教育问题就是因家庭功能性缺失造成的”(24)洪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透视:基于600份家庭教育咨询案例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可见男性回归家庭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具有“女性气质”的事情,反而因为男性的回归,家庭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家人感情更为亲密,家庭生活更为稳定。

2.家政教育助力两性和谐、女性解放。现代家政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扩容,男性不必担忧家政教育中没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内容。在一些家政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常会将男性组织起来举办“家政学习班”、“护理研习营”等活动,其目的是希望借由这些学习活动让男性也能帮忙做家事,学着在两性平等的社会中,当个新好男人。这些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婴儿护理、烹饪研习、美发染发、女红等内容,参加这些活动的男性普遍对家政课程接受良好,并没有觉得这样有碍自己的男性尊严。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把家政相关课程列为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家政教育应该是以全人类为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而不单是属于女性教育。

总之,当代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同时需要男性从社会返回家庭,男性的父职和夫职需要重新构建,男性的家庭观念也需要重新建立。要大力倡导和发展家政教育,促进两性积极学习家政知识、技术,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家政革命,以阴阳调和、两性平等为基调,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处理经济负担,共同教育、照顾子女,共同看护、照料父母,在家庭中积极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实现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减轻家庭对工作的干扰,进而实现角色自由和两性和谐。

猜你喜欢

家政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家政未来 个性定制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家政业须对“恐怖保姆”设防
2016年上海市政府家政实事项目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