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策略
——基于重庆市高校的调研

2024-04-14黄蓉生颜叶甜石海君

重庆高教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

黄蓉生,颜叶甜,石海君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之一,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命线”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家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之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围绕学科的独立性、发展性和规律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育人模式[2]等论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从主题看,鲜有将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结合进行系统分析和把握;从视角看,从宏观、中观、微观有机结合来进行系统分析不足;从方法看,量化研究和深入的个案研究较少[3]。

本研究选取截至2022年重庆市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7所高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个别访谈等方法,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符合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契合社会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各专业的发展是否均衡。研究选取4个核心变量,形成分析框架。一是各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数量、专业所依托的单位、专业办学时间、招生规模、教师数量等。二是课程建设情况,主要涉及培养方案制定、开设课程种类、修习学分数、平台认证、专项建设项目、精品课程等方面。三是教材使用情况,包括选用标准、实施理念、教材编写、教辅资料与学习资源、出版单位、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方面。四是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包括评价体系、培养模式、就业分析、典型选树等指标。问卷围绕上述4个方面共设置75个题项,辅以座谈与访谈,进行综合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不平衡

截至2022年,在重庆市设置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中,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开办历史最早,是1984年全国12所首先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重庆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了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西南政法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于2001年,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入选重庆市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皆已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其中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3所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西南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整体上表现出“开办越久,实力越强”的特征,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方式的特色与创新方面不够。

重庆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相对于全国而言,不仅数量少,而且类别单一,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有的5个本科专业(中国共产党历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会学)之间发展明显失衡。根据调研结果,重庆市26所本科院校中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仅有7所,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且已经开始招生的仅有1所。这类现象不仅在重庆地区如此,就全国范围而言亦大抵如此。短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将导致其难以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其他本科专业的有力支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长期来看,这种失衡会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其他本科专业的发展带来潜在隐患。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调研结果显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皆是近3年制(修)订,课程设置与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1.课程设置参差不齐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应该开设“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等模块课程。调研表明,重庆市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种类及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比如,高校几乎都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专业必修课程,但在开设课程门数上,10~19门不等,差别甚大。不仅课程开设门数差异大,课程内容的容量也与师生需求有差距,比如有师生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课学时不够”。在专业选修课程门数上,有5所高校开有10门及以上的专业选修类课程,有2所高校仅开设1~4门专业选修课。

2.课程建设质量高低不一

95.41%的受访者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感到“基本满意”。调查数据显示,7所高校建成精品课程十余门,其中,4所高校有1~2门精品课程,1所高校有3~5门精品课程,还有2所高校没有建成精品课程。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有3所(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的有5所(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只有4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和教学团队。多数高校设有精品(一流)课程、特色教学团队、教改研究项目、科研项目等专项建设项目,但仍未实现全覆盖。这表明,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的发展要求。

3.课程建设共识明显不足

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应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哪些模块、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何异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其他4个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关联是什么等问题,尚未达成高度共识。有教师言:“本校的专业课程门类和同类院校相比少且窄,急需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数量。”有教师指出:“课程建设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性和信息化,推进课程模块重构改革,实施实践导向的课程群建设,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总体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严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统一规范和具体要求,实践应用类课程建设不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使用尚欠规范

从广义上讲,教材问题既包括教材的使用问题本身,也包括教材的编写、选取和利用等问题。

1.马工程关联的教材选用不规范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建设完备的教材体系,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及其他重点教材,组织编写高质量高水平教材,不断完善教材体系。调研结果显示,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教材使用上,马工程教材使用得到落实,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经典著作选读、导读等方面的教材使用不够完善,效度不够,导致学生专业“看家本领”不够过硬,专业自信明显不足。

2.部分专业课程教材选用随意

各高校都选用了教育部统编教材,但是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教材选用随意性仍然较大。由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类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到目前为止尚未有马工程教材,为适应发展而开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也尚未有权威教材,导致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影响了经典著作导读课程的权威性,削弱了专业理论根基。

3.教材与教学需求匹配弱

在教材满足教学需求上,由于教材的设计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教辅资料和学习资源配套不够,导致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调研结果显示,72.36%的教师对教材“缺乏吸引力”“不容易理解”感到不满意,34.5%的教师认为教材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教师反映“教材辅助资源不多,资源不丰富,缺少配套资料,如课件、题库等”,也有教师反馈“部分教材没有对应的马工程教材”“部分选修课没有与专业比较契合的教材”“学校没有统一选订教材,教师自选教材权威性不足,教材的课堂使用情况不佳,导致学生很难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难以达成课程目标”。也有学生反馈“老师讲课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教学存在一定随意性”等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从过程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需要确保实践课程(含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5%。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践)的学分要求为5~8学分,远低于国家要求的21学分基准线,这反映出在培养模式和导向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重传统轻创新”的倾向。有教师认为,尽管学校设置有实习实践的培养环节,并建立了校地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但“跟中学沟通交流不够”“实践基地数量不够、质量不优”“‘请进来,走出去’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践教学成效不足”。深入归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影响培养质量。

尽管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认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比例达48.28%,认为培养质量达到“优秀”的达43.68%,且各高校都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大部分高校近3年就业率在90%以上,但各高校也存在对“就业指导不足”等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持续建设和创新发展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的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更需要不断激发各省市区及高校的内驱力。

(一)着力整体能力提升,制定“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1.明确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标准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定动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实施的灵活管用,创新自选动作,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2.明晰方案制定的政策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应以此为遵循,结合自身情况与地域特色制定并完善新的实施方案,统一标准,明确要求,制定适合实际情况、具有自身特色的实施方案。通过贯彻落实“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领重庆市高校相应专业高质量发展。

3.构建方案制定的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建设方案要在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内容体系。它应该涵括总体要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质量管理、组织领导等重要内容,并且适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着力夯实基础规范,组织编写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基础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工程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成就卓著。同时,组织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基础教材迫在眉睫。

1.把握专业基础教材的本质要义

所谓专业基础教材,是指为学生专业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奠定基础的教材。对学生而言,这是他们跨入专业大门、夯实立身之本的根基;对教师而言,这是传递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前述调研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不够牢固,理论根基不够扎实,理论自信不足。这就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基础教材的编写,深入调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养结构,坚持目标导向,精心设计,将基础教材内容与持续变化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把握专业基础教材的重要内容

马工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模块,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以及理论教育与政策教育等,就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教材的上述内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以应对不确定世界的必要前提。

3.把握专业基础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是加强组织性。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牵头,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对教材选取、教材使用、教学实践等提出统一要求,组织专家论证并编写《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等专业基础教材。二是增强思想性。在编写中,既要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丰富实践、鲜活经验以及各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要确保专业理论的严谨性,达成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三是遵循科学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地继承、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理论文化成果,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避免内容偏多偏深。四是彰显时代性。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高要求,结合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断优化与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编排方式,同步编写好教辅类用书,建立电子资源数据库。

(三)着力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能否将一个专业办好、办出成效、办出特色,不仅取决于课程质量本身,更取决于课程设置的合理结构及其优化配比。具体来讲,它要求构建好各类课程的模块。

1.通识类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通识类课程,是指除专业学习教育之外通用的教育课程,如语言课程、历史文化与艺体课程、科学素养课程、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通识课程指向学生的深层次发展和长远发展,着力培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4]。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精心挑选与设计通识类课程及具体内容板块,以支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避免出现通识课程“泛泛而谈”的问题。

2.公共基础类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特殊性,可视实际情况决定如何纳入整体课程体系,并给予具体的课程定位。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不仅是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开设以上课程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领悟“是什么”,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未来如何实施”,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3.专业类课程

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在内的专业类基础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在内的专业类必修课程,以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内的专业类选修课程。这些都是理论课程,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采用项目式学习、研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活学活用,培养突出的应用能力与化解新问题的能力,练就过硬的学习、研究与创新本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分别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涵盖从教师教育的理念、价值、基本理论,到实践、实训、实操。各所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可以设置为大一见习观摩,大二阅读分析教材,大三试讲试作以及实习实作,大四研习、考研、考公以及考编。同时设计适合每个学段的教学教研技能大赛,提升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对于非师范类专业,本模块课程可以设置为“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着力优化发展格局,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学习研讨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大变局中不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力。

1.提升战略认识

要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升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高度,上升到党的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上升到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与促进的作用。

2.增强专业自信

要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专业发展应具有的自信基础,增进对本专业价值的认可、学科理想的信仰与坚守、推进专业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以及推动专业发展的行动自觉。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避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借船出海”“一哄而上”“只求数量”的思想认识误区,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3.加强学习研讨

面对快速变动的世界,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讨,做到学习研讨常态化。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专业发展与创新的生长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自觉。

四、结 语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形势紧迫、时不我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提早规划、科学布局、扎实推进,切实发挥本专业引领时代、凝聚人心、保障方向的功能作用。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除了力行上述策略,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其他本科专业的良性发展、协同推进。这就要求继续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其他本科专业,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整体布局,加强对专业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和跟踪管理,及时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点,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其他本科专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方向保障、智力支撑与精神能量。

猜你喜欢

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