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研究

2024-04-14谢汶汶

天津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数字化

谢汶汶

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 天津 300382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依赖于电视、报纸、杂志,而更多依赖于互联网。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已成为首选。随着传统行业不断与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多种行业呈现出“互联网+”的新业态。

期刊数字化转型是指传统纸质期刊向数字化形式转变的过程,包括期刊内容数字化、出版流程数字化、传播渠道数字化等方面。数字化传播给期刊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对科技期刊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 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1.1 更快的传播速度,更精准的传播方式

数字化技术使媒体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发行量和收视率不断下降。相对于传统媒体,数字化传播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广泛的覆盖面,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内容分发。

从生产环节看,数字化使期刊生产时间极大缩短。数字化系统可以自动完成投稿文件的结构化解析和排版,也可以自动进行校对,大幅节约了生产所需时间。数字化传播不再受制于传统出版物的发行周期和印刷过程,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刊发新文章。从发行环节来看,避免了传统的邮寄或快递方式,降低了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发行效率。

数字化转型使科技期刊能够根据读者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如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等技术,可以识别出哪些作者对科技感兴趣、他们具体感兴趣的领域,网站可以据此进行广告定向投放。

1.2 多媒体、多模态的呈现方式

数字化技术使得科技期刊可以进行多模态呈现。所谓多模态,是指将多种感知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进行融合。一般来说,文字作用于人的视觉,主要用于对知识的描述和概念的阐述,较为抽象;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优点在于可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来传递情感;视频是一种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它通过视觉刺激,呈现出各种独特的画面和场景,包括一些难以用文字描述的细节和情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多模态呈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信息。如在呈现科学论文时,运用动画还原实验过程,配以音频对画面进行解释,再将论述过程以文字形式呈现。

1.3 超链接延伸阅读,传播更丰富的内容

数字化传播可以跳脱出版面限制,将内容延伸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纸质期刊因版面限制,很多内容不便展开叙述,而数字化传播可以无限填充,这种填充不仅是对单篇文章内容的续写,还可以对文章进行背景材料的补充、相似文章的推荐等,起到扩充内容、延伸阅读的作用。

超链接是延伸阅读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读者点击超链接即可跳转到目标数据,其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通过点击超链接,可以跳转到相关的背景资料、定义解释或参考链接等页面,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主题。

1.4 新的运营方式

纸刊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运营方式较为单一,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期刊传播运营方式的改变。

一是在线发表和阅读。传统的科技期刊通常以纸质版形式发行,读者需要购买或订阅才能获取。而数字化转型后,科技期刊开始提供在线发表和阅读服务,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并阅读期刊的内容。二是开放获取。很多转型后的科技期刊开始采用开放获取模式,即免费向读者提供期刊的内容,以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三是社交媒体和科学社区建设。数字化转型使得科技期刊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和科学社区来进行宣传。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期刊动态,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参与科学研究。四是对传播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总结。数字化传播使得科技期刊能够更精确地了解刊物读者情况。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下载、阅读量等数据,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从而为下一轮的选题提供借鉴。

2 数字期刊传播的优势

2.1 内容更具创新性

其一,数字期刊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形式。传统期刊以文字、图片为主,以印刷方式呈现。而数字期刊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出版,以多媒体、交互式等方式呈现内容,除文字与图片外,还可添加音频、视频等,可以更好地展示实验数据、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能够提供更全面和直观的信息,从而提升内容的质量和可读性。其二,数字期刊便于分析读者的阅读喜好。期刊文章的下载量、阅读量、阅读时长均可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比对,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和市场变化,从而调整内容策划的方向和重点,做读者感兴趣的选题。其三,数字期刊提供了内容讨论的平台。读者可以通过在线评论、分享和讨论等方式,与作者、其他读者交流,并提出问题、建议,更加有利于学术观点的碰撞,以及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内容质量。

2.2 提升期刊影响力

其一,扩大传播范围。数字期刊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期刊内容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免费或者付费提供给读者,不再受限于时空,拓展了期刊的传播途径,提高了期刊影响力。其二,创新传播渠道。数字期刊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进行传播。这些平台可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进一步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其三,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数字期刊可以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的功能,不再需要购买或订阅纸质期刊,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和可获取性。

2.3 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数字期刊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字体的变化,视、音频等形式,互动图表和可视化工具,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和分析数据,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效率[1]。

3 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的困境

3.1 数字化传播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科技期刊仍然“重出版、轻传播”,对出版流程和内容质量严格把关,但对出版物的传播研究不足。许多科技期刊在数字化传播方面浅尝辄止,虽然在形式上创立了公众号,但对文章的“二次加工”能力不足,并未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的优势,无法满足新媒体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3.2 期刊定位不清,复合型人才缺乏

部分科技期刊从业人员仍以传统编辑为主,对数字化缺乏敏感性,也不具备运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能力。许多科技期刊在向数字化传播方向努力,但缺乏相应投入,没有专门运营新媒体的工作人员,致使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工作受限。

3.3 期刊社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

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尚不成熟,还在探索阶段,各个期刊社或出版方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呈现“多而散”的格局和状态,规模化效应未能充分形成。

3.4 侵权问题频发

数字化传播使得科技期刊的内容更容易被复制、篡改和传播,侵权行为更加普遍。一是侵权问题。侵权者可能未经授权将期刊文章复制、转发、修改、汇编等,或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自动下载、复制、汇编等。这些行为对期刊的版权造成侵害,给编辑部带来了经济损失。二是授权问题。期刊需要获得作者的授权才能使用其作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授权不清晰、授权范围不明确、授权期限不确定等问题,导致期刊在使用作者作品时存在法律风险。三是网络盗版问题。网络盗版是指未经授权的网络复制和传播行为。由于网络盗版难以追踪和惩罚,从而给期刊的版权带来损失。

4 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的策略和建议

4.1 加强内容建设,提升刊物质量

内容建设是期刊品牌构建和有效传播的基础和核心。做好传播的前提是加强精品内容供给[2],应提高期刊文章质量、配图质量,深入开发内容资源,真正做到“以质取胜”。

一是关注选题内容。跟踪社会生活或学术领域热点话题,与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争取高质量稿件。二是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科技期刊应严格遵守审稿标准和学术道德,确保发表的论文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三是强化审稿过程。科技期刊应建立严格的审稿流程,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等环节,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3]。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团队应保持客观、公正和严谨的态度。

4.2 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期刊可以建立专门的数字化传播团队负责数字化内容的策划、制作和推广。在团队人员培训和学习方面,可以与专业的数字化传播机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学习和探索数字化传播的最新技术[4]。

4.3 重视读者阅读体验,增强读者黏性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需要确保其内容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优化阅读体验可以帮助科技期刊更好地传播内容,并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如提供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论文、资讯等,提高读者对期刊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同时,科技期刊也应开门办刊,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在互联网上开放读者在线讨论和评论功能,与读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助力办刊。

4.4 推进协作,实现共赢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呈现信息聚合和个性化发展的特征,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是多个期刊集群及互联网平台的共同行为[5]。要注重与各相关主体进行协作,实现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如Elsevier与Google合作,双方共同推出了数字化期刊平台——Scopus,提供论文检索、引用分析等服务。同时,Google也为Elsevier 提供云计算服务。此外,中华医学会与中国知网合作,共同建立了数字化期刊平台——“中华医学期刊库”,提供医学论文的检索、下载等服务。

4.5 做好制度建设,健全保障体系

相关部门应完善数字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从而降低侵权行为的发生概率。科技期刊编辑部也应加强技术保护,如数字水印、加密技术等,防止数字化作品被非法复制和传播。建立规范的授权机制,明确数字化作品的版权归属和授权使用范围,确保只有获得授权的人才能合法地使用和传播数字化作品。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数字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