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謇对儿童教育的探索

2024-04-14孙梦瑶

西部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张謇南通

孙梦瑶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 150080)

清末状元张謇(1853—1926),拥有十分传奇的一生。在20世纪初国家内忧外患、社会支离破碎的境况中,张謇冲破腐朽的旧势力、旧思想的束缚,高举“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大旗,创办了一系列民族企业,同时,他也在教育领域不断努力,试图在家乡南通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从农学专科、医学专科到本科,从盲哑学校到帮助贫民、妓女学习技能的工场,都有张謇做出的贡献。张謇重视教育的发展,儿童教育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学界对于张謇教育贡献的研究多集中于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以及实业教育几个方面,有关儿童教育的研究涉猎不多。刘强在《20世纪初张謇对儿童教育的探索与贡献》一文中认为,张謇的儿童教育观强调儿童教育中师范教育、劳逸结合以及儿童德行的重要性,张謇的幼儿教育思想包括注重家庭教育、强调转换教学方法等[1]。付兵儿在《张謇与盲哑儿童教育》一文中认为,张謇创办盲哑儿童教育受到儒家思想以及日本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盲哑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技能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张謇创办盲哑儿童教育的作为培养了一批自食其力的残障人士,也改善了南通地区的社会环境[2]。袁一鸣在《张謇兴学与南通教育的近代化》一文中对儿童教育也有分析,认为儿童教育重在教师的培养、生活技能的锻炼,以及充分的游戏时间[3]。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儿童教育为研究对象,浅析张謇创办儿童教育的实践、缘起和影响,以期可以比较全面地探究张謇对儿童教育的贡献。

一、张謇创办儿童教育的实践活动

张謇所从事的儿童教育包括14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指小学阶段,小学又分为普通小学和盲哑小学。张謇进行了多项活动创办儿童教育,首先是建立校舍,他通过自筹、社会捐献两种方式募集所需的资金;其次,张謇开办师范学校培养新式小学需要的教师;最后,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引进西学,注重道德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一)创办儿童学校

张謇在南通地区陆续办起370余所小学。主要包括1904年创办的通州模范初等小学及常乐镇国民初等小学,1905年由张詧、张謇兄弟俩出资创办的张氏私立初等小学、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1906年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等。1913年,张謇继承夫人徐氏的遗志,用其遗产创办了一所女子初等小学,名为张徐私立女子小学。张謇最开始创办小学,地址多选在其家乡常乐镇以及南通市中心地区的通州区,大力发展城镇小学教育。后为了方便乡村儿童上学,张謇规划了每16平方里设置一所小学的目标,且努力筹款实现[1]。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盲哑儿童无法进入正常的小学读书,于是1916年张謇创办了狼山盲哑学校,也是第一所由国人自己创立的特殊教育学校,面向南通地区招收盲哑学生,招生对象为10岁以上15岁以下的儿童。狼山盲哑学校首期招收盲部和哑部学生各4人,1917年有学生11人,1933年达41人。学生除本地人外,还有广东、上海等地的盲哑儿童[4]。张謇希望通过教育让盲哑儿童成为独立自强的国民。

(二)办学资金来源

开办学校,第一要务就是解决资金问题。张謇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分别是自己创办企业的盈利以及社会上进行募捐两个途径。

张謇于1899年建立了大生纱厂,后又不断增建二厂、三厂,此外还创办广生榨油公司、大新面粉厂、通海垦牧公司等企业。1904年,借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向中国倾销商品减少的机会,获得高额盈利,创办实业获得的资产成为了张謇建立学校的第一桶金。张謇认为“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5]。故将20余年从创办实业中获得的收入共200余万两白银,全部用于教育、慈善事业。

但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张謇充分利用自己状元和官员的身份所拥有的号召力,向社会公开募捐,募捐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动员本地乡绅募捐,得到了恽祖祁、丁福佑、瞿仰之、顾淑基的资金支持。如丁福佑捐屋几十间,创办了同化两等学堂、公义半日学堂。1916年,在创办狼山盲哑学校时,南通县余西乡瞿仰之先生捐银六千圆,顾淑基女士捐长阴沙圩田一百亩。另一种募捐对象是寓居本地的外地人,对于外地人的捐献,张謇给出了优惠条件,“寓居通州的外地人如能鸠助银三百元者,即可准许同乡一人住学,永远免交学费。”[6]225

此外张謇还要求张氏家眷也出钱出力,兄长张詧捐钱多达八九十万两;1914年,张詧与儿子仁祖用夫人邵氏的遗资开办常乐张邵高等小学;南通私立第二幼稚园是由张詧的姨太太杨氏捐资修建的。张氏家眷既帮助张謇解决了一部分资金问题,又为整个家族留下了做善事的美名,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当地的女性。

(三)办学师资来源和师资培养

张謇筹划建立的是模仿日本学制的新式学堂,与中国古而有之的私塾教育有很大差别,为了培养适合新式学堂的教师,张謇创立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力量。1903年4月27日,通州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后结合教学需要,还开设了南通博物苑。通州师范学校主要安排国文、历史、伦理等传统型课程。此外,张謇认为“小学师宜女子”[7]27,“世苟文明,学不可遗女子”[7]29,所以他于1906年开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培养女性教师。教学课程设置沿袭了传统,注重家政教育,依然以“三从四德”作为对女性的要求,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校训便是“学习家政,勤俭温和”,但是张謇开了女性师范教育的先河,在“家政”之外培养了一批女性教师,她们毕业后进入小学、幼稚园任教,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除了“相夫教子”外的人生价值。学校以培养小学、幼儿园师资为目标,张謇非常重视相关课程的安排,设立儿童心理学课程,并要求毕业前在附属小学实习。通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小学任教,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比如,李元衡在毕业后,担任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主事一职,王福基执掌如皋高等小学堂,两人还同时担任通州师范学校和如皋师范学校教习[8]。

张謇也重视盲哑儿童的教育,提出了盲哑学校老师的任职要求,即“盲哑教师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7]106。但当时的中国全无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经验,聘请国外的教师虽然可解燃眉之急,但一来费用很高,二来管理洋人难度不小,所以,张謇于1915年10月借南通博物苑的场所,开办了盲哑师范传习所,第一期招收了王振音等9人,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比如,1927年的毕业生王振音,“因工作出色受聘为省立台北盲哑学校哑科主任。”[5]

(四)教育课程的设置

张謇在设置小学课程时注意学习西方和进行道德教育。在小学只设置普通学科,反对设立读经课程。因为自身求学做官的经历,深感科举制度弊端多、教学僵化,他批评当时的教育理想主义空论,提出“初等小学之年限愈短,科目愈简,则教育之普及愈易”[6]217。

张謇受日本教育的影响,除了中国传统的国学课外,还开设西学的图画、音乐等娱乐课程,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四书五经课程。还设置有运动会、球类比赛等活动,保证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张謇在南通建立起纺织学校、农业学校以及女子传习所,小学毕业生可以升入这些学校进行后续的学习,为社会上的民资企业提供工厂运作所需的专业后备人才。

盲哑学校分设盲科和哑科,盲、哑两部共同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和体育等文化课程,除此之外,盲部还开设凸字、摩字、音乐、手工等课程,哑部则开设农工、图画、科学、珠算等课程。比起普通的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要求学生都掌握一项技能,摆脱社会上对其“无用”的歧视点评,获得就业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知识之外,张謇还注重儿童们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品质。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于是狼山盲哑学校“全校素食节费,援助沪工”[2]。学校通过这些方式向盲哑学生宣传爱国思想,激发盲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也积极投身于实现国家振兴的浪潮中。

二、张謇创办儿童教育的缘起

张謇创办儿童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国力的衰退以及社会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张謇的思考,立志“教育救国”;二是参观日本期间,日本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了张謇很深的启发;三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张謇对社会弱势群体抱有同情之心。

(一)救国图强的途径

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引发关税自主权、领土裁判权丢失等一系列危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中国国力的衰退使张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上书国务院、地方督抚,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号召实业救国、倡导教育兴国。张謇将教育作为救国图强的途径和手段,良好的儿童教育有利于提高个人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对于国家的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张謇推行教育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受日本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

张謇许多教育理念以及方法受日本教育影响很深,且多处模仿日本人。1903年,张謇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在此期间他访问了日本的爱珠幼稚园以及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要考察包括日本的教学建筑、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根据大阪的《朝日新闻》报道,张謇“视察的时候,以教学管理为基本点,对建筑物、教授法等具体方面也进行了详尽参观,对枕头、椅子进行了测量”。“下午去了天王寺大阪府立师范学校,和校长会面,请校长介绍了该师范学校的组织教授法等。特别是一个班级单独教学教授法,是张謇先生目前清国计划中的,正在热心研究的方法。”[9]

此后,张謇又前往京都盲哑院,认真观察和了解了当地教师对盲哑儿童的教育方式,后在其日记中记载到:“盲者教识字母、教算术、教按摩、教音乐、教历史地理,盲者教之;哑者教习画、习裁缝、习绣、习手语、习体操,哑者教之,亦有不盲不哑者助教。”[10]72大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方式、筹资形式、教学方式,小到学生的饮食、课本、课桌椅的高度等。每到一处,张謇无不进行详细的询问、查看、记录[6]263。

日本学校的建设方针带给了张謇很大的启发,他非常赞同日本全员接受教育的理念,认为日本最发达的事业便在教育,中国要进行学习,设立盲哑学校以及师范学校,培养自己的高素质人才。

(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

张謇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对社会上的残疾和贫苦人士非常同情,认为“惟念天下生人最贫苦可闵者,莫如残废”[10]203。

解决社会上的流民问题是张謇办教育的目的之一。鸦片战争之后,农民起义、饥荒等各种问题接连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各地都涌现出很多“流民”,威胁到封建政权的稳定。张謇认为:“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10]204所以,国家必须解决其教育以及生计问题。他认为发展教育培养盲哑儿童自力更生的能力刻不容缓,这一想法得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赞扬和帮助。

三、张謇创办儿童教育的实效

张謇创办的儿童教育对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高了南通地区儿童群体整体的文化水平、推动我国近代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动清政府教育改革。

(一)提高了南通地区儿童群体整体的文化水平

张謇在南通搭建起了惠及几乎所有儿童的小学教育体系,创办的儿童教育有力地帮助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即儿童、盲哑儿童、女性走进课堂,学习知识。据《中国教育大事典》中《1916年我国人口与学龄儿童入学数统计》记载,1916年江苏省入学儿童与学龄儿童的比例为13.36%,而南通地区从1903年至1920年入学儿童与学龄儿童的比例为32%,1922年南通学龄儿童的就学率当不低于50%[11]。逐渐上涨的入学率表明南通地区新生的文盲数量在不断减少,有效地从源头堵住了新文盲的产生,帮助许多乡村儿童和盲哑儿童获得读书机会,改变人生。

狼山盲哑学校不仅帮助学生们掌握技能,而且还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特殊教育师资,1930年版的《二十年来的南通》评述:“南通在中国千七百余县中,为实业、教育最发达之区,久为中外人士所公认。而特殊教育,如伶工、盲哑学校,亦为国内创办之最早者。故国人恒目南通之伶工学校、盲哑学校为中国特殊教育之鼻祖。造福于贫苦残废之儿童殊为不小。望海内外人士大发仁慈,多多仿办。”[12]张謇将盲哑学校也并入儿童教育中,真正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有力地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

(二)推动我国近代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张謇作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发展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积极提倡儿童教育。他认为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重视儿童教育,就是重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张謇的儿童教育实践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引入了西方教育方式和方法。

他对于儿童教育的探索,既是对“教育救国”思想的实践,又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首次提出儿童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观点沿用至今并依然遵循。他强调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比起之前只要求儿童学习知识不同,他更看重儿童的品德培养和技能学习,帮助儿童们开辟了读书做官之外人生的新道路。

张謇的办学善举,也带动了企业家们出资兴建学校,企业家们组成慈善社团,为残障人士开设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等慈善机构,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三)推动清政府教育改革

张謇兴办女子师范、盲哑学校的办学思路也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响应。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在府、州、县设立初级女子师范学堂,为女子小学堂培养教习。学生毕业后须在女子小学校或蒙养院服务三年。”[13]“政府于1915年颁布的《国民学校令》将盲聋哑学校归入‘类于国民学校’之列,明确了残疾人学校在教育中的地位。”[14]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力地提高了女子和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也为之后近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无论是近代的实业、政治,还是慈善、教育,张謇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各种思想和实践为中国近代发展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儿童教育是张謇众多救亡图存活动中微小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张謇有关儿童教育的思想,对于丰富张謇爱国爱民的形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然,他的思想中依然存有保守的一面,但这是时代赋予他的局限性,张謇思想中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后人继承和学习。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张謇南通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