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头能落地 中间挑得起
——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建设范例

2024-04-14刘鸿武

西部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国别智库

王 颖 刘鸿武

(1.浙江师范大学 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金华 321004;2.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唐山 063210)

2022年教育部批准“区域国别学”成为新增交叉学科门类首批一级学科。从教育层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优化学科建设的重要调整;从战略层面,这是教育服务国家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从文明层面,更是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建构、促进多元文明平等交流的起始之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号召“要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科,广大学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1]。基于此,区域国别学该如何建设?学者如何做好区域国别学研究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多元文明交流?需要我们探索出一个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范式,即在经纬观、系统论的框架下,做到“两头能落地,中间挑得起”。

一、两头能落地:秉持“经纬观”从事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扎根研究

“经纬”最早用于指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喻“错居以相成者”[2]。现代人们用“经纬”来比喻事物的条理、秩序。可见“经纬观”可以作为人们研究事物所秉持的逻辑顺序,也即“时空观”“史地观”。纵向为经,以经为史,探讨事物的时间演变和发展过程;横向为纬,以纬为地,探讨一个地方的环境和空间结构。中国传统学术是有经纬、史地治学传统的。例如,顾祖禹在其著述《读史方舆纪要》中援引别人话说:“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穷年累月,矻矻不休。至于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3]汉代班固《汉书》专设《地理志》之部,以求成为治理天下之知识依托,促成中国古代史上具有资政治国意义的“疆域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为后世治世精英和天下文人开展国家内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研究提供学术支撑[4]。研究历史、地理,从时空经纬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中国历代政客文人治国治学的观念和方法,恰是对唯物史观的最好诠释。

区域国别学即是研究世界上各个区域或国家的学问,是区域学和领域学集成化的知识体系。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无非就是它在特定环境里、向前推进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也即这个区域或国家的历史和地理。做区域国别学研究必然涉及研究者所在地和研究对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两头能落地”。比如,中国从事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学者一头要站在中国的大地上,或进一步说要立足于中国的某个省份或城市,从该省或市的现实出发探寻研究的问题,此为“一头落地”。同时,要扎根到所研究的国外的区域或国家,如非洲研究学者扎根到非洲大大小小区域和54个国家,实地生活、考察走访,综观其历史、横察其地理,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问题。做到能把研究对象的事情说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发生事情时,能够“摸得到路,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5],此为“另一头落地”。学问不可两头不落地,仅仅漂浮于概念、话语、模型、理论框架之上,摸不着当地的物,也体察不到当地的历史流变,这样的研究也算不上真正的唯物史观研究。而“两头能落地”的最终目的是广泛连接所在地和目的地的多方利益需求,推动“两头”区域或国家的深度合作,把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具体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二、中间挑得起:坚持系统论开展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什么叫“中间挑得起”?把“两头”挑起来的恰是区域国别学这门学科。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中国和世界上各个区域、各个国家更好地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双向互建互通互享的知识共同体,以此来支撑我们正在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何以能“挑起两头”呢?这与其实然属性和应然构建路径不可分离,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第一,从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实然属性来看,它是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人类共建共通共享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学者与世界各国学者通过共同合作、平等对话、海纳百川而成之学,并非中国一家独建独占,也不是要去替代西方区域国别知识而成为另一个自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主义知识[5]。有这样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以和世界各个区域、各个国家的人们相互理解、相向而行;采取共同行动,解决双方的现实问题;塑造共同利益,建构命运共同体。

第二,从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应然路径来看,可以反映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区域国别学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面,就应该走打破学科壁垒、校内各学科协同创新的学科建设路径。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自身的事情,还是外部世界的事情,抑或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都呈现了复杂多变、不确定的态势,依靠单一学科难以解决双方存在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多学科理论指导,用多学科方法和范式展开问题的研究,以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引导交叉学科建设。正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理工科领域的集成学科,区域国别学也应该建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集成学科,均以开放的、创新的视野办学,这样才能双管齐下,助力解决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的问题。

其次,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应该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关心、企业关心、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主线来开展研究,发挥经国济世的作用。评价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好不好,是不是一流,标准是什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它能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解决中国与世界各区域各国家合作中面临的问题,这是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增交叉学科的一大特征和重要使命[5]。

最后,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要跟世界的中国学双向建构。我们建设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也要帮助世界各个区域、各个国家建立他们的中国学,帮助他们的学者开展基于当地视角、当地需要、当地特色的中国研究。以人为师,双向建构,这样就能更科学、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建设。

三、服务浙江、落地非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担当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是全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2022年12月浙江师范大学又成立了非洲区域国别学院。经过多年的非洲学学科建设实践,非洲研究院已经走出了一条能够服务浙江、落地非洲,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学科建设为本体、智库服务为功用、媒体传播为手段、扎根非洲为前提、中非合作为路径、协同创新以赋能”的“六位一体”集成建设路径[5]。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学科建设一头落在浙江,服务浙江省域发展。在中国对非洲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发展过程中,浙江省可谓是首屈一指,而其中当属金华市贡献卓越。2022年,金华对非出口总额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常年保持在8%以上[6]。依托“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金华为广大非洲客商提供了广阔的商贸平台。高峰期,常驻义乌的非洲商人有2 500多人,非洲大陆已经超过欧美、中东、南美等地区,成为义乌小商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6]。而“淘金”非洲也已成为广大浙商的共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万名金华籍商人长年在非洲经商,且数量还在增长[6]。因此,谈到中非合作,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对非合作,全国看浙江,浙江看金华。”

面对这样的区域发展特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整合优势力量,搭建起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包括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涉外法律等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培养了中非硕博研究生300多人,培训非洲高端人才4 000人次。同时,将专业学科拓展为特色智库,为浙江省区域发展提供智慧和思想产品。

基于学科发展特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突破传统学科藩篱,走出独善其身舒适区,广泛协调学、政、研、商、企、媒多方合作,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已撬动、协调学校相关学科先后承担了55项涉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占同期全国涉非项目的一半。带动学校文学、法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创新发展,也正在向理工科渗透,共同促进学校高质量国际化发展。同时,借助中非智库论坛和浙江省各项涉非活动项目,广罗政、商、研、媒各界共商对非发展合作大计,宣传成功经验。迄今为止,非洲研究院已向国家各部委提交中非合作及非洲学科发展等领域资政报告60余篇,实实在在做到了落地浙江、服务浙江的学科发展范式。

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和集中表现即是地方智库的建设。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经过十多年创新发展已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非洲研究机构与国家对非事务智库,集众多优秀学者智慧和思想,先后为国家、浙江省对非合作事业提供多篇高等级“内参”。非洲研究院牵头创办的“中非智库论坛”,已在中国和非洲成功举办12届会议,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民间交流的固定机制,在推动中非智库对话交流、传播思想、构建中非合作话语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过去十年的中非智库论坛中,非洲有数千人次的智库领袖、媒体负责人参与。每届论坛都设置一个核心主题和3至4个议题,下面设若干个分话题,如减贫、交通基础设施合作、安全合作、资源开发、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等。中非学者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深入探讨,为中非合作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在国内多家智库排行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屡次名列前茅,智库服务被国家部委赞誉“离不开、靠得住、可信赖”。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学科建设的另一头深深扎根在非洲大地。本着不拾人牙慧、照搬照抄、自说自话,而是起而立行、知行合一、解决问题的原则,在过去十几年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非洲研究院坚持年年向非洲相关国家输送师生开展研学工作,获得一线体验,积累一手资料,建立一流人脉。2023年,学院拟向非洲派出研学师生10人以上,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建立在非洲大地上。学院与20多个非洲国家高校和智库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南非建有分院,在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南非建有孔子学院和海外研究基地,成为学科建设落地非洲的重要平台。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曾说过,“区域国别学具有冷门绝学的特点,在这样的研究领域,无论是人才的成长、成果的积累、学科的建设,都是需要假以时日的,赶时髦、追热点、急功近利,不可能成得大事。”一个年轻的非洲学学者要想成才,首先就要“去到一个非洲国家留学、进修、调研一年以上,而且最好是反复去,长期跟踪一国一地。只有长期扎根对象区域和对象国家,去除偏见,对非洲历史文化怀有赏析关爱之情,以自己的经历去观察研究非洲,知己知彼,才能开展客观公正的研究”[5]。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学科作为中间桥梁,为切实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和非洲特色中国学贡献永续力量。今日之区域国别学的一个神圣使命担当就是与研究对象区域或国家进行知识与思想的双向构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多元发展,交流互鉴。几十年来,非洲研究院将培养“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培养非洲留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持续引进非洲政要、学者来院担任特聘教授和特邀研究员,带领他们走访中国及浙江的城市和乡村、学校和工厂,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中国文化。许多非洲研究院毕业的硕博生已在非洲国家政、商、学等行业担任要职,为传播中国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经验做出了大量贡献。研究非洲,没有人比非洲人更懂非洲,通过非洲人深入了解非洲永远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研究和建设人员的治学治业态度。

四、结束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国家、社会、百姓关心是区域国别学的立身使命。立足国家、放眼国际,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深融入到祖国和遥远异乡的发展长河和广袤大地上,让学科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是今天区域国别学创新发展、奔赴辉煌的康庄大道。举高慕远,躬身力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学科建设以不忘初心的信念、踔厉奋发的行动以及守正创新的气魄,扎扎实实做到了“两头能落地 中间挑得起”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范式,为我国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将继续为教育强国谱写新章。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国别智库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LiBa0.95-yBO3∶0.05Tb3+,yBi3+荧光粉的制备及荧光性质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
于昕卉作品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