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审计对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效应研究
——基于“经济体检”功能框架的检验

2024-04-13王家华赖才林

区域金融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区域

王家华 孙 辰 赖才林

(1.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上海 200000)

一、引言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区域金融风险为中观风险,具有范围广、传染性强等特点,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和房地产等多个部门,是连接微观单部门风险和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链条,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对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内外部面临的变数增加,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上升,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仍然是现阶段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点。

区域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单个微观经济部门产生的微观金融风险通过区域内金融机构内在关联不断传染集聚并放大。具体成因可能源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政府债务扩张、中小银行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等。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造成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部分新兴金融业务出现监管真空,同时也易出现金融脱媒、加速信贷扩张等情况从而引发区域金融风险。银行所产生的区域金融风险很大程度源于地方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易成为区域金融风险的导火索(董维民和冯根福,2015)。在房地产风险方面,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回调阶段,房企爆雷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与其关联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上升并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易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在区域金融风险的特性方面,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范围广、传染性强等特点。在区域金融风险的覆盖范围方面,已有研究指出其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和房地产等多个方面,还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熊琛和金昊,2018)。在传染性方面,区域金融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传染,金融机构会通过其各自之间存在的业务联系进行传导。当区域金融风险波及范围扩大后,其在不同省份之间亦会产生溢出作用。

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下,完善的监管结构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审计的边界不断扩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已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聚焦于国家审计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蔡春等,2009)。在国家审计自身所具备的特性方面,因其具备综合性、穿透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在投融资决策评估、金融风险控制以及经济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国家审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协同机制进而防范金融风险。聚集于国家审计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国家审计因其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能对单个区域内各个金融部门进行监督。在对政府的监督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督促地方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协助建立债务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方面,现有研究也已指出国家审计可以防范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王家华和蔡则祥,2014);在化解企业端金融风险方面,国家审计可以降低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王家华和赖才林,2023),有效降低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进而减少由企业端引发的区域金融风险。

现阶段,已有文献从国家审计的功能、特性等方面对国家审计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了阐述。聚焦于当下,2022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国家审计“经济体检功能”概念的提出,更直接体现出国家审计新的定位和职能的转变,但其“经济体检”的功能实则在过往审计实践中已有体现,目前从“经济体检”角度研究国家审计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文章还较少。故本文利用我国30 个省份的数据(西藏及港澳台数据缺失),通过构建涵盖宏观经济、政府部门、银行部门、证券部门、保险部门以及房地产部门的区域金融风险指数,研究国家审计能否抑制区域金融风险。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一是基于国家审计“经济体检”功能研究国家审计能否抑制区域金融风险,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为国家审计能否抑制区域金融风险增添实证证据;二是从地区差异、城市集群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探讨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有助于审计机关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家审计“经济体检”功能来源于医学体检的概念,又分为“查病”“治已病”“防未病”三个子功能(祝遵宏等,2023),其将经济社会视为统一体,主张能够发现、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聚焦于区域金融风险,其爆发往往也源于区域内各个经济金融部门的关联(沈丽等,2019),国家审计“经济体检”功能可以将区域内各个金融部门视为一个整体,更聚焦于区域金融的整体性、全局性和关联性。

首先,国家审计的“查病”功能可以有效揭示区域金融风险的“病因”。国家审计机关具备超然的独立性,自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改革施行后,国家审计机关在资金、人员方面都独立于其他地方行政部门(杨开元等,2022),审计方式大多采用异地审计方式,能够公正客观地指出区域金融部门所存在的风险隐患。就综合性而言,目前区域金融风险隐患存在于银行、证券、保险和房地产等多个部门,各个金融监管部门只对自身金融业务部门具有监管权,而无法触及其他部门,容易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重叠等现象,不利于区域整体金融风险的防范(陈献东,2015)。国家审计则可以同时介入多个金融部门,能够从更宏观层面“俯视”区域金融风险隐患,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王家华和周子威,2020)。其次,国家审计机关还可以通过政策跟踪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对金融监管部门落实监管政策效果和效率进行审计,从而揭示地区金融监管部门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国家审计的穿透性方面,现阶段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增多,金融犯罪手段更加隐匿,新兴金融业务更是呈现多重嵌套、多层通道的特征,监管难度增大。国家审计通过其穿透性,凭借现阶段日渐成熟的大数据等手段加大审计覆盖面,可以将监管触手贯穿多个金融部门,梳理复杂的资金链条,穿透至金融业务的底层,挖掘并揭示深层次的金融风险。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1:

H1:国家审计能通过“查病”功能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国家审计的“治已病”功能可以纠正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金融部门时所查出的问题。我国《审计法》赋予了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部分处罚权利,能够在职责范围内对被审计金融机构的违规情况进行一定处罚。同时,国家审计机关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能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叶陈云等,2023)。在国家审计无直接处罚权利的领域,亦可通过将证据线索移送给纪委监委、证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由其对被审计金融机构进行处罚。相关被审计金融机构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在被国家审计机关查出问题后,会考虑到自身的成本,积极地推动整改工作。由于国家审计具有较大的“震慑力”,相关未被审计的金融机构在察觉到同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被国家审计机关查处后,会加速自省,亦会对自身所具有的可能会加剧区域金融风险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对于金融监管部门而言,国家审计在对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后,能够对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推动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地发挥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2:

H2:国家审计能通过“治已病”功能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国家审计的“防未病”功能是将区域金融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关键。国家审计“防未病”功能是侧重于帮助区域内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国家审计的“防未病”功能集中体现在国家审计的建议作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易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因素,国家审计机关能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能够使相关被审计金融机构在今后的运营中加以注意,推动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促使其完善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建设,构建更为完善的自身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后,能够针对金融监管部门对监管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金融监管部门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流程,认真履行区域监管职责(陈岚和刘升华,2015)。同时,国家审计机关对相关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的连续审计能够监督相关整改意见的落实,确保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政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够有效运行,进而加强国家审计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3:

H3:国家审计能通过“防未病”功能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查病”“治已病”“防未病”三者有机统一,共同发挥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其中“查病”是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各个金融部门的审计,了解各个金融部门的情况,评估其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区域金融风险,揭露区域金融风险的病因所在,为“治已病”和“防未病”提供依据。“治已病”是国家审计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关键,在“查病”明确区域内金融风险的“病因”后,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根据“查病”所搜集到的审计证据督促被审计金融部门进行整改,同时可以将相关证据交予有关监管部门进行协同治理,从而更好地发挥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作用。“防未病”是在“查病”和“治已病”的基础上,将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所查找并推进整改的问题进行汇总和总结,并向被审计金融机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被审计金融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遵循国家审计机关的建议,进行相应整改。综上所述,国家审计“经济体检”中“查病”“治已病”“防未病”三大功能都能够对区域金融风险起到防范化解作用,但三者又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形成合力,进而能最大程度发挥国家审计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4:

H4:国家审计能够通过“经济体检”功能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中经网及《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相关审计数据通过对审计年鉴进行公开整理所得。为了排除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将所有连续变量均进行5%前后缩尾处理,最终共获得样本量348个。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区域金融风险指数。由于区域金融风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利用单个部门数据不足以涵盖区域金融风险,本文参考宋凌峰和叶永刚(2011)的做法,构建如表1 所示的区域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降维处理。综合考虑区域金融风险涉及部门的广泛性,以及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及时性与科学性,本文选取政府部门、银行部门、证券部门、保险部门以及房地产部门共14个区域金融风险要素指标,并纳入宏观经济因素中的4个风险指标,共同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所有指标均为区域性变量。各个指标的名称、性质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宏观经济因素:地方经济、通货膨胀、投资为负向指标,金融业增加值为正向指标。GDP 越高、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越高,宏观经济状况越稳定,相对不易滋生区域金融风险。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越高,在资金总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区域内资金脱实向虚的可能性就越大,滋生区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越大。

政府部门:财政支出、财政缺口、地方政府债务、城投债为正向指标,财政收入为负向指标。财政缺口能够有效衡量地方政府部门风险,财政缺口越大,区域内政府部门风险越高。

银行部门:选取存贷比、不良贷款率、贷款增速这三个正向指标反映银行体系面临的金融压力。参考陶玲和朱迎(2016)的做法,存贷比能够有效衡量区域内金融机构抵抗风险的能力,存贷比高意味着地方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区域内金融部门风险较高。不良贷款率反映了坏账的风险累积程度。

证券部门:股票市场规模为正向指标,股票流动性为负向指标。运用股票总市值占GDP 比重、股票成交额与流通市值的比值来反映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和流动性情况。股票市场越活跃,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良好的股票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规模带来的区域金融风险(刘超和郭亚东,2020)。

保险部门:选取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这两个负向指标反映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的值越大,说明该区域内保险业能充分发挥其“稳定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区域金融风险。

房地产部门:选取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房地产业增加值这两个正向指标来反映房地产市场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越高,该地区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可能就越大,相应地滋生区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越大。

2.解释变量:国家审计。本文从国家审计“查病”“治已病”“防未病”三大职能,共选取3 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如表2所示的国家审计指标体系。在国家审计的“查病”方面,选取各省份审计机关发现主要问题金额的自然对数;在“治已病”职能方面,选取各省份审计机关处理处罚落实金额的自然对数;在“防未病”方面,选取各省份审计机关提出建议数量的自然对数。

表2 国家审计指标体系

3.控制变量。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选取负担少年系数、负担老年系数、男女性别比、人均GDP、城镇人口所占比率、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具体说明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负担少年系数、负担老年系数反映了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男女性别比本质上也可以反映社会老龄化程度,男女性别比率失衡意味着单身人口多,生育率低下,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从而削弱经济增长的潜力与活力(卢亚娟和谢璟晅,2023)。人均GDP 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所占比率反映了城市化水平,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会刺激地方融资业务的扩张,进而导致区域金融风险上升。教育水平与创新能力体现区域人口素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群众对金融的潜在认知能力,进而影响群众的投融资行为,也会间接对区域金融风险造成影响,尤其是金融创新会增加金融业的经营风险。产业结构水平采用第二产业占比来衡量区域经济结构,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当区域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时,往往预示着该区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投融资活动,进而影响区域金融风险。

(三)模型设计

为验证H1~H4,本文构建(1)式所示模型考察国家审计与区域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了考察国家审计的“经济体检”功能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效应,分别构建了(2)、(3)、(4)式进行逐个研究。

其中,Riski,t代表第i年t省份的区域金融风险指数,Auditi,t表示第i年t省份的国家审计指数,Audit_reveali,t表示第i年t省份的国家审计的“查病”功能指数,Audit_resisti,t表示第i年t省份的国家审计的“治已病”功能指数,Audit_advicei,t表示第i年t省份的国家审计的“防未病”功能指数,∑α×Controls表示多个控制变量的集合,εi,t为模型干扰项。如果β1显著为负,则说明国家审计会抑制区域金融风险。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表3 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仅列示各个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由表3中数据可知,样本间区域金融风险的分布并不均匀,为本文的异质性分析提供了合理性。在对国家审计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中表明,各省份的国家审计治理情况存在差异,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其余各变量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值,为本文的回归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基准回归分析

表4为基准回归检验结果。列(1)中Audit的回归系数为-0.111,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国家审计能够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抑制作用,假设H4得到支持。列(2)、列(3)和列(4)分别检验了国家设计的“查病”“治已病”“防未病”三大功能对区域金融风险能否产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的回归结果分别为-0.026、-0.051 和-0.122,且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国家审计“查病”“治已病”“防未病”三大功能均可以抑制区域金融风险,假设H1、H2和H3得到支持。通过将列(2)、列(3)、列(4)的回归结果与列(1)进行对比,观察到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系数的显著性要明显低于Audit系数的显著性。原因可能在于国家审计“查病”“治已病”“防未病”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贯通,当期综合发生作用时,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要强于“查病”“治已病”“防未病”三大功能单独发生时的作用。

表4 基准回归建议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1.工具变量法。在内生性方面,考虑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的问题,即可能由于区域金融风险较高的地区审计力度较大,导致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抑制作用。我国的审计工作通常采用事后审计的形式,当年的区域金融风险水平不太可能影响上一年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采用国家审计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表5为工具变量法检验结果,互为因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表明基准回归结果具备一定的稳健性。

表5 工具变量法检验结果

2.更换样本区间。考虑到原有样本涵盖期间囊括了2008—2010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全球金融情况冲击较大,区域金融风险上升。该特殊期间可能会对已有回归结果造成较大的干扰,为排除特定期间对研究结论造成的干扰,本文将样本期间更换为2011—2019年,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表6为更换样本区间检验结果,剔除特殊时期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后,回归结果仍然与基准回归结论一致,表明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6 更换样本区间检验结果

五、异质性分析

(一)基于区域的异质性分析

表7 为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效应也可能存在差异。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故本文将我国区域划分为沿海和内陆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内陆地区组中,Audit、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的回归系数为-0.158、-0.059、-0.088 和-0.198,且均至少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沿海地区组中,Audit、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的回归系数为-0.026、0.012、0.034和-0.069,且均不显著。这表明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内陆地区更强。在国家审计部门介入之后,可能在内陆地区能够发现更多易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问题,进而加以揭示并推动当地政府与金融部门进行整改。

表7 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

(二)基于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分析

表8为考虑我国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社会公众参与区域治理的程度会越高,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力度就会越强。区域金融风险受到地方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等多方面影响,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社会公众可能对相关部门的监督更为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金融风险,而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则反之。本文根据中位数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组中,Audit、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的回归系数为-0.157、-0.040、-0.106和-0.214,且均至少在10%的水平下显著;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组中,Audit、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的回归系数为0.035、-0.017、0.039 和0.099,且均不显著。这表明在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原因可能是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当国家审计介入后,相关易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因素得以暴露,并可以推动地方进行整改,进而抑制区域金融风险。

(三)基于城市集群水平的异质性

表9 为考虑我国城市集群水平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城市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耦合效应,其城市之间联系更强,能共享成果、共担风险,集聚水平较低的地区则反之。故本文认为城市集群水平会影响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本文将成渝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省份划分为城市集群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余地区则为城市集群水平较低的地区。结果显示,在城市集群水平较低 的 组 中,Audit、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的回归系数为-0.134、-0.038、-0.091和-0.195,且皆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组中,Audit、Audit_reveal、Audit_resist和Audit_advice的回归系数为0.006、0.017、0.040 和0.143,且均不显著。这表明在城市集群水平较低的地区,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原因可能是,在城市集群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区域金融风险极易在某一地区集聚,故在国家审计介入之后,城市集群水平较低的地区存在的易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因素被挖掘出来。

表9 考虑我国城市集群水平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经济体检”框架下,国家审计能否抑制区域金融风险,且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城市集群度三个维度验证了国家审计抑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异质性。基准回归证明了国家审计对区域金融风险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国家审计的“查病”“治已病”“防未病”功能均可单独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抑制作用。在异质性分析中,证明了国家审计在内陆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和城市集群度较低地区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

(一)综合发挥国家审计的“经济体检”功能

加大审计力度,综合利用好国家审计所具备的“查病”“治已病”和“防未病”功能,深入了解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推动区域金融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将易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因素查出,整治并加以预防。同时,要加强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提出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经济体检”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

国家审计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协同优势,在人员、证据和技术方面与地区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协作,注重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推进“经济体检”工作,充分揭示和化解区域内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因素,提高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效率。审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还可以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方面形成合力,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审计工作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

国家审计部门可以更多地运用数字化审计手段。例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快速定位并分析异常数据,为审计疑点的发现提供线索;运用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处理,方便审计人员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数字化手段有利于提高金融审计的覆盖面,进而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这将有助于逐渐将传统抽样审计过渡到全面审计,进一步抑制区域金融风险。

(四)因地制宜制定审计对策

内陆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和城市集群度较低地区可能是区域金融风险的高发地区,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上述地区的审计力度。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地区的金融风险因素和发展特点,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为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审计工作还应注重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协调,合力推动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区域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分区域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P2P金融解读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