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四重逻辑探析
2024-04-13初岩
初岩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此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大把“伟大斗争”居于“四个伟大”之首,作为推进其它三个“伟大”的抓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明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把“坚持敢于斗争”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伟大斗争精神,成为了我们党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进行剖析,可以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一、理论逻辑: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起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列宁曾在《卡尔·马克思》中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作出如下阐释,“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是某一物体、某一现象范围内或某一社会内发展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发展的过程离不开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强调从矛盾的观点出发看待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始终贯穿着事物的发展,无论是在客观事物还是主观思维的层面,矛盾都无处不在。在人类思维领域,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社会历史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是通过自我扬弃来实现发展的。斗争是解决矛盾与问题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推动事物向前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辩证运动”这一范畴,形成于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的共存、斗争和融合的过程中。事物本身就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指矛盾的斗争性,统一指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维持着共处一体而存在,斗争性则促使矛盾内部的两方面相互较量,进而相互促进,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促进、较量的形式多数情况下是非爆发性的,例如事情的解决、工作的完成、生命体的成长等都是非爆发性的矛盾运动。只有在个别情况下,矛盾运动才会表现为爆发性的,如不同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政权的武力更迭、战争等。矛盾具有特殊性,对待不同类型的矛盾应根据其特殊性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矛盾都具有斗争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不能回避矛盾的斗争性。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深刻理解,始终保持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格。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文中体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矛盾论》中详尽阐明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推动了斗争哲学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这意味着真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斗争的锤炼,才能够得到证明和发展。同时,它也强调了实践与理论、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了斗争是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过程。《实践论》中还突出了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可以改变现实、改变历史。这些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斗争精神,不断前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顺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大势进行斗争,斗争的过程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矛盾扬弃发展的过程。共产党人进行的斗争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斗争,而不是仅仅为了斗争而斗争。
二、价值逻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价值遵循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色,它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价值逻辑从人民至上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党的斗争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而展开的斗争。
在这个价值逻辑下,党的一切斗争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是因为党认识到,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够消除剥削和压迫,为人民谋求福祉;中国共产党善于斗争,是因为党具有深刻的人民群众观,充分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指导制定斗争战略策略,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大程度上为人民谋福利。同时,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价值逻辑还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即党的斗争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初心,不断推动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和进步,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和责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摆脱外来的欺凌和压迫;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致力于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为了人民服务,党的发展和力量都来自于人民,因此,在任何时候,党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站稳人民立场进行一切伟大斗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斗争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对象转向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对象主要是经济上的保守势力和外部敌对势力。不能把斗争的对象扩大化,故意人为地去制造对立或扩大矛盾,否则将会导致斗争的方向和目标的不明确,最终会使斗争失去方向和效力。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斗争中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在保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斗争。
从人民至上的角度看,“团结”和“斗争”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体两翼。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中,团结是为了斗争,斗争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团结和斗争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从团结的角度看,只有团结才能够实现斗争。团结是共产党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只有在团结的基础上,人民才能够摆脱困境,达成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可以通过斗争来解决问题,但必须始终保持团结,团结才是胜利的关键。
从斗争的角度看,斗争是实现团结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仅仅依靠团结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斗争来解决。斗争过程中,人民需要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才能够实现最终的胜利。只讲“团结”,不谈“斗争”,实则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会导致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
从人民至上的角度看,只有团结和斗争相辅相成,才能够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把团结和斗争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发展和进步,才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团结和斗争相互促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三、历史逻辑: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源流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持续进行伟大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并清醒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牢牢抓住武装斗争这一法宝,总结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赢得了一系列伟大斗争的胜利,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了独立民主的新中国。同时,党内积极开展正确思想战胜错误思想的伟大斗争,及时纠正“左倾”“右倾”的错误思想,促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巩固来之不易的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遗留的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旨在确保革命胜利成果的巩固;同时,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还开展了稳定物价、重新统一财经等经济领域的斗争,旨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打下基础;为巩固东方大国的地位,以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斗争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粉碎了侵略者的阴谋;为肃清党内错误思想和行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同党政机关内部问题进行斗争;为消灭私有制,创造性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用社会主义工业化来改造传统农业、变革小生产、小农经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新中国稳步发展,并逐渐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在各方面进行长期而坚决的斗争。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因循守旧的思想和传统思维观念进行斗争,最终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错误路线,并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现代化军队建设,并通过斗争克服国内外阻碍社会发展的风险、困境,团结带领人民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抗争,战胜了“非典”疫情。通过这一时期的斗争,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例如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坚持刀刃向内,用党的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更加响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脱贫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等众多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在国家安全方面,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的重大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外交方面,坚决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党带领人民书写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继续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斗争精神。
四、实践逻辑:应对两个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要求
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目标任务与风险挑战并存,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这些可能影响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国际和国内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作出了科学分析和研判。就国际社会而言,“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问题严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经济领域风险不断增大,文明隔阂和文化歧视等现象仍然存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推进,但世界所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对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同时也成为制约全球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桎梏。“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的兴盛和繁荣改变了世界的地位格局,并显示出‘东升西降’和‘社兴资衰’的趋势,但资本主义的强大和社会主义的薄弱仍然是客观现实……这样时代的本质注定两个阶级,两种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以上问题的客观性决定了进行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就国内社会而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党的建设领域,针对我们党目前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必须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斗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把共产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经济领域,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向好,但仍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改革任务依然艰巨,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进行经济领域的伟大斗争;文化领域,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旗帜鲜明地与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社会建设领域,必须长期坚持同各种黑恶势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进行斗争;国家安全方面,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仍然存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亟待建设和提升;生态方面,乱砍滥伐、违规建设、偷排污水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然存在,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持续进行伟大斗争。
五、结语
在新的“赶考”路上,不同矛盾集中表现出新的历史特点,客观要求党和人民不断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二十二次提到“斗争”一词,凸显出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性,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永葆初心,不忘来时路。探析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更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敢于斗争是立场和原则,善于斗争是方法和策略,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时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荆棘坎坷;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