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榨菜:青年精神生活的时代表征、现实成因及理性审视

2024-04-13冯惠芳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青年

摘  要青年的精神生活需要电子产品提供的娱乐性活动,满足青年的虚拟想象与现实情感的寄托。电子榨菜充斥着青年的用餐时光,经历了电视、手机为主要媒介的两个发展阶段。从时代表征来看,电子榨菜呈现为速食时代的精神快消品,视像时代的多文本创作,网络时代的参与式文化与数字时代的沉浸式体验。媒介依赖、时间抵抗、空间重组与孤独代偿是青年电子榨菜现象的现实成因。本文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青年电子榨菜现象,厘清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理性审视电子榨菜现象,借助媒介内容的变革,努力为青年提供更优质的精神生活产品。

关键词:青年;精神生活;电子榨菜

青年精神生活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体现于精神样态与情感想象。随着网络技术媒介化的兴起,青年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倚重媒介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在青年就餐时,以往具有实体性质的沟通与分享相对弱化,青年依赖各种电子产品,拥有了更加新颖的精神佐料——电子榨菜。电子榨菜作为文化话语,当选了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凸显了电子产品的功能性演变,反映了视频渗透于青年生活各领域的时代特征。“据统计结果显示,大约93%的人有消费‘电子榨菜的习惯。”由此可见,消费“电子榨菜”在当代网友中已成普遍趋势。电子榨菜是一种特殊的用餐仪式,由“电子”与“榨菜”组成。电子是其组成的载体,如手机、iPad与电脑等可以播放视频的媒介。榨菜反映了本质属性,在日常的饮食中,榨菜是经过特定处理的具有咸鲜味或者酸味的腌制产品,虽然下饭,却缺乏青年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因此,对于电子榨菜更加需要理性地审视,了解电子榨菜的时代表征,以青年群体的自我成长、自我管理为目标,促使其精神生活真正实现富足。

一、媒介技术变革视角下的电子榨菜历程

新时代,电子榨菜随着短视频的火爆,依靠日常生活媒介化,成为青年精神生活的消费对象。“电子媒介是指现代传播活动中存储传递信息时使用的电子技术信息载体,最早出现的电子媒介是电报、电话,后来出现了广播、电影、电视、传真、手机通信、互联网等。”电子榨菜虽然是一个新组合而成的名词,被现代流行性话语构建,逐步切入青年的精神生活,超脱于媒介所包含的内容与形式,重构了青年的生活场景,为普通的吃饭场景增添乐趣与想象。但这种独特的媒介娱乐现象早已出现在青年的生活之中,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延续。

(一)以电视为媒介的第一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线电视呈现着蓬勃发展的趋势。电视传递文字、声音与图像,给青年带来鲜明的愉悦感和美感性。在电视作为更加直观的视频消费产品时,电视依赖现象萌发,青年习惯性地在吃饭时,观看各类综艺、喜剧、电视剧与新闻,为进餐提供一系列乐趣。学生时代的中午12点,“少儿频道”的《中华小当家》《神厨小福贵》是吃饭时的精神消遣。午饭时间的热播剧和焦点新闻是青年午餐时间的背景音乐。在晚餐后,青年偏爱“黄金档”的电视剧节目。因为制作精良,当时的媒介消费内容又较少,青年习惯吃饭时追剧,产生了最早的下饭剧情。后来,日本3~6分钟的“泡面番”动漫传入中国,单集较短的视频获得青年的追捧。21世纪00年代,“下饭神剧”充当了电子榨菜的素材。随着电视的不断普及与功能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青年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成为一种独特的进食现象。此时的电子榨菜逐渐呈现着普及化、大众化的特点。

(二)以手机为媒介的第二阶段

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媒介不断发生着更迭,传统媒介已不再占据青年精神生活的核心地位,青年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电视的束缚,把目光转向了现代电子媒介提供的视频与音频。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视的遥控器变成了手机,媒介的屏幕也在不断地缩小,共同瞩目的大屏幕转变为自我观赏的小屏幕。手机拥有其他传统媒介不可替代的便利性,随着社交平台热潮的兴起,青年越来越喜欢用手机刷视频。青年进入移动、多元的“屏媒时代”,智能手机的随身携带,使得电子榨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备好餐食,打开手机、iPad或者电脑,吃饭与看视频同步进行,早已成为当代青年进食文学中常见的场景。

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目前对于电子榨菜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电子榨菜的流变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榨菜现象发生的范围越加窄化。电子榨菜指在进餐时,在视觉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中,青年基于消解孤独,借助可移动的电子媒介,所观看的视频与音频。由于视频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流行于青年中的电子榨菜以视频为主,呈现为短视频、中视频和长视频的表现方式。青年利用媒介技术,将短视频进行连续播放,中视频正常播放,长视频倍速播放,进而匹配用餐的时长。本文所研究的是当前社会存在的青年进餐新姿势,旨在探讨进食文学下的电子依赖的文化现象。

二、电子榨菜;青年精神生活的时代表征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调整,社会的时代特征变得愈加多元化。電子榨菜诞生在新时代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大背景之中,也形成于多元时代协调发展的小背景下。速食时代、视像时代、网络时代与数字时代共生衍创了电子榨菜,促进了青年电子榨菜现象的蓬勃发展。

(一)速食时代的精神快消品

速食时代是以速度和效率为衡量标准的时代。精神快消品是在速食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青年所进行的快速的精神消费投入、见效与反馈,简单、迅速且冲动,从内容到时间都无需额外支出。泛娱乐时代,青年身边充满着精神快消品,如玛丽苏式的肥皂剧、剧情满满的带货直播。当电子榨菜进行生产和消费时,由于符合社会生活快节奏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精神消费品。电子榨菜是青年通过媒介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具有短平快的特征。媒介的使用是为了让娱乐与通信更加便捷,满足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交往的需要。受到媒介的娱乐依赖,青年缺乏媒介理性,有时难以在媒介的使用中占据主导地位,消费电子榨菜的行为可能是不自主的,只是为了信息内容的快餐化与方式的快捷化,享受虚拟空间的精神按摩与进食仪式。

拆解原有剧情,降低知识与剧情的理解难度的视频,是青年偏爱的精神快速消耗品。“年轻人本质上需要的是一种精神食粮,观看综艺可以拥有快乐,听主播聊天可以获得陪伴,观看游戏直播可以零成本感受游戏带来的刺激”。视频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各大视频平台生产了海量的电子榨菜。游戏、影视、科普、生活等各领域都具有电子榨菜的生产博主,品种多样,为了达到推广的目的,他们会自觉打上“电子榨菜”或“下饭Vlog”的标签,方便平台的智能推送与青年的自觉选用,实现排遣式进食的目标。视频制作者,会将新闻事件、时事热点,浓缩成简短的视频,将信息进行高速流转,满足青年碎片化获取的需要。视频类的电子榨菜,提供图像、文字、声音的多模拟样态,配有烘托情绪的背景音乐,调动了青年的听觉和视觉,进而使得青年在边吃边看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视觉体验。“洗地毯”“修马蹄”“赶海”的解压视频,缓解了青年的精神压力。专业的知识解说视频,创意感十足,门槛低,解说方式大众化,青年不加思考便得以快速理解。电子榨菜独特的运行机制,满足了青年群体的娱乐化需求。它没有统一标准,节奏感强、不用动脑,内容以娱乐搞笑为主,以身心放松为目的,是媒介仪式的规范性活动。电子榨菜迎合了碎片化观看的趋势,其所创造的视频,适合青年“下饭”。掌握着大量信息的知识分享者,犹如负责信息联络的传递员,借助视频博主的推销,有选择性地传播能引发关注的知识,将专业的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娱乐性知识。一名沉迷于电子榨菜的青年说道:“我发现它是能解构一切的东西,我在‘电子榨菜里已经读完了红楼梦,弄懂了哥德巴赫猜想,还顺便学会了好几十种早餐。”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迅速、便捷地获取了电子榨菜,在进餐时观看视频,获得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的双重满足。

(二)视像时代的多文本创作

当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被视为视像时,人类进入了视像时代。随着技术赋能,人类社会产生了多媒体、互联网等视觉种类,青年所能观看的视像产品不断丰富,视像的消费与生产推动了多文本创作。青年观看视频是为了得到视觉文化带来的冲击感,获取视觉文化体验。“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影像为表意符号的文化形态,而影像符号的表意依赖于影像意识。”青年的影像意识来源于瞬间的感官体验,来自视频内容的创作。浓缩的短视频与中视频是青年选取电子榨菜的偏好。这类视频涵盖各种影视题材的多文本创作,包括OGV(专业生产内容视频)和PUGV(专业用户创作视频)。专业生产内容的视频是原生态的完整剧情,而专业用户创作视频,则是二次创作的视频。青年不再满足于原有的视频时长与观看体验,开始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视频素材。视频生产市场迎合了青年的简明需要,二次创作所选取的内容为老剧考古或新剧推广。

一类是让青年放松的博主自制的专业生产视频。短则两三分钟,多则半个小时的时长,是自制短视频的时长特征。开箱视频、技能分享、街头采访、情景短剧,这些视频是视频博主根据博主的人设,针对目标群体特定的视频,目的是通过平台补贴与广告植入的方式获取收益。它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充斥其中;它可以是吃播博主的美食探店视频,让青年体验丰富美味的佳肴的“云吃播”;它可以是情感博主的家庭伦理视频,给青年带去关于友情、爱情与亲情的反思。

一类是不需要多加思考,被盘得包浆的经典电影、电视剧、综艺、怀旧动画。这类视频内容压缩,多为二次创作,是专业用户创作视频。青年早已不再满足传统的观看模式,要求更多快速便捷的观看方式。《甄嬛传》《武林外传》《家有儿女》《西游记》等被青年盘得包浆的剧情,通过源文本的二次创作,变成了具有增味剂色彩的电子榨菜。清朝背景宫斗剧《甄嬛传》并没有随着剧情的结束而结束,时至今日,在众多视频博主的集体创作中,围绕着原剧本的再创作,创造了更加新颖的短视频,赋予职场学、婚姻学乃至心理学的多重意蕴。除此之外,《甄嬛传》凭借一己之力,催发了国产剧的追剧玩梗新文化。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多为衍生作品,借助十级学者考试的独特考察方式,推动怀旧电影与电视剧的二次创造。影视剧解说内容短小精悍,短视频得以在固定时间内解说长达一两个小时的电影,“几分钟说电影”“一口气看完某电影”。这类短视频并不会涉及源文本本身的分析,对故事人物、情节都是解构后叙事。电影被拆分成毫无特色的主角名,故事内容变成了“小帅和小美的故事”。男主角是“小帅”,女主角是“小美”,坏人叫“丧彪”,警察叫“佛波勒”(指FBL,FBI的误写),路人叫“小卡拉米”。扑朔迷离的开场白,统一的AI解说音色,简化的主角名称,固定的解说模式,“个体完全消失”的叙述模式,成为电子榨菜二次创作的通行套路。

(三)网络时代的参与式文化

“参与式文化,即网络用户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平等、公开、共享的媒介文化样式。”网络时代的空间参与性与沟通的便捷性,导致不同的青年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经济与社会的关联位置,却可以同时接收和分享信息,具有共同参与感。参与式文化允许青年在不同情境下对元文本开展多重叙事,同时鼓励青年结合自身的情感经验和生命体悟对源文本进行补充挪用。

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匿名性,为青年观看他人视频,获得快感增添了便利。青年只需要简单注册网络运用平台,便可自由地观看平台上的视频,平等地获取发言机会。视频中所具备的错位的实时性弹幕,是参与式文化的生动体现,营造出有人陪伴、有人交流的理想空間。“2023年X月X日第五遍打卡”“前面的,你不是一个人”“2023年X月X日,还有比我更晚的吗?”此类弹幕大量涌入视频中,展现了青年观看电子榨菜的互动过程。青年在观看视频时,不仅发弹幕,而且创作形式多样的梗,在对梗的模仿与讨论中,最终消费梗。对同一视频感兴趣的青年,在“信息乌托邦”相遇,借助弹幕满足社交需要。“爷青回(爷的青春回来了)”“爷青结”(爷的青春结束了)等极富情绪的共鸣弹幕,建立青年与他人的情感连接,构建新型的情绪宣泄模式。青年消费弹幕,成为弹幕生产的互动者,这一互动结构的设置,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到视频的探讨之中,形成赞同、反讽、质疑等个性化并存的解读。弹幕的虚拟性,青年通过参与有意义的弹幕对话,建立了与其他青年的虚拟关联。通过观看视频获得圈层相处中所需要的话语交流方式,青年获得同伴群体的认同,形成群体性效应。青年在豆瓣小组中关于电子榨菜的讨论,通过推荐电子榨菜,了解他人的电子榨菜,完成社会性连接。“喜欢”“评论”“私信”的互动仪式功能,青年得以表达个人观点,更好地参与到视频的特定场景之中,贯穿事件传播的全过程,提升了参与感、存在感与归属感。

(四)数字时代的沉浸式体验

数字时代,动态有声图像构成了信息的来源方式。青年观看视频的过程,是注意力被不断吸引的过程,不断陷入各式各样的沉浸式体验之中。沉浸式的本意指虚拟现实科技下的一种体验感。沉浸式体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以人为中心,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人机互动的虚拟现实环境,使青年高程度卷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沉浸在虚拟世界,获得现实世界所不具备的兴奋娱乐体验。由于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其具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对感官直觉拥有较大的触动和刺激,引发强烈的沉浸感。数字时代的沉浸式艺术在感知性、空间性和交互性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沉浸式艺术,创造出更加容易让青年陷入沉浸式体验的氛围感,对文本作品产生情绪共鸣。

听着视频里面打开袋子的“刺啦”声音,吸粉时的“呲溜”声,炒菜时的“噼里啪啦”声,烤肉时的“滋滋”声,这些声音让青年觉得身临其境。在浏览视频的过程中,青年只要用手一划,便能进入不同的虚拟空间。较强的黏性使得青年沉浸在超真实的媒介环境中。吃播、化妝、探险、读书、驾考都被打上沉浸式的标签,似乎万物皆可沉浸式。田园视频李子柒的爆红,通过房屋、花草、大山、耕地,营造了别有洞天的乡村之色,为青年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景观,“云品尝”美食、“云体验”生活与“云畅游”梦想,激发了青年对朴实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沉浸式体验,青年的身体在场感知力不断增强,对于自我的“标签”更加明确,认同感增强。打开APP,观看特定的视频,青年能获得自身所期望的“拟态形象”满足。这个形象可能是“学霸人设”“爱好美食的吃货”“拥有甜甜恋爱的情感博主”等。这些形象是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实现却难以实现的人设,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基于自我幻想的满足,青年获得十足的人设畅想与沉浸式的移情。视频的互动性带来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青年在视频中实现更加强劲的情感连接,产生“物我同一”之感。

三、电子榨菜:青年精神生活的现实成因

用餐背景下的娱乐需求,归结于青年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精神生活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受控于青年个体的内在情感需要,其精神生活的匮乏与满足是矛盾的统一体。从精神生活的视角,解构青年电子榨菜现象,是对其本质和缘由的深入探讨。

(一)媒介依赖

媒体即媒介,承载着提供娱乐功能的物质载体,传递信息的中介功能。“媒介不再仅仅是受制于社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成为建构社会的基本动力。”媒介是“受众—媒介—社会”中沟通的桥梁,理解、娱乐和定向是媒介依赖产生的动力。青年适用媒介,延伸青年的感觉能力,推动生活方式的嬗变。人与媒介难分难舍,青年的媒介依赖症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症结。智能算法的精准供给,青年观看某种类型的视频越长,更加精细的内容越被推送,呈现个性化的推荐流,从而导致青年高频率使用手机。媒介使用的程度越高,越不能摆脱媒介,从而上瘾。在媒介依赖中,青年存在沉浸于操作虚拟世界所提供的快感,造就了哲学意义上人的异化。

电子榨菜以电子为媒介,本质是对电子产品的媒介依赖。当移动互联网、数字时代、人工智能不断涌进青年的现实生活中,青年感知外部世界越来越依赖于媒介输入的电子信息。对于视频提供的“精神消费餐”,青年呈现出较大的黏性,易于沉迷于短视频。对于媒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青年难以自知与自辩,任由媒介主导青年。青年高度依赖技术赋能带来的体验感,借此感知未来世界。手机、平板已是生活的装备配置,是青年感知器官的延伸,成为第六种感官接触。“视频就米饭”的行为习惯,即使面对面就餐,青年也会各执手机观看各自喜爱的电子榨菜,沉浸各自的屏幕媒介,这表明青年对电子榨菜具有行为和心理的双重沉溺。

(二)时间抵抗

由于时间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逆性,青年个体所拥有的全部时间不会增加,只会不断地减少。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时间,抵抗时间所带来的压迫感,是青年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媒介时间由通讯技术所创造,表现为瞬时、凌乱,将钟表时间与自然时间挤压,只消解时间而不创造消解时间的意义。媒介时间改变了青年的传统观念,青年在媒介中感受到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被动异化自身的时间体验。青年的私人空间被割裂得细碎,景观时间与碎片化时间充斥其中,他们需要一个逃脱现实时间制约的出口,想要利用媒介时间抵抗日常时间,达到掌握时间的目的。在当前加速竞争的社会,青年无法规避时间的局限,连就餐时间都需要大量获取信息。

电子榨菜的出现,是青年的一种中庸式选择。只能在日常的夹缝中看文艺作品,表达着青年对时间支配的无奈。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感日益模糊,青年有时无法从工作时间抽离。青年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对碎片化时间的支配权,随心所欲地在闲暇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同样的时间里,青年希望知道、了解与享受更多的东西,拓展生命的宽度。快节奏的输入与输出,青年在限定的时间内可以做快速筛选,拥有相对稳定的自我决定权。信息爆炸与生活节奏加速,给青年带来一种害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在这种焦虑的驱使下,青年会随时随地运用相对空闲的时间,接收信息。青年乐此不疲地吞食被精心策划的电子榨菜,利用碎片化的阅读填充碎片化的休闲时间。

在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中,青年希望实现对碎片化时间的最大利用,视频制作者希望用最少的时间,带有短暂性的快感满足青年的好奇心。电子榨菜的诞生,满足了青年对碎片化时间的支配,去中心化传播的需要,是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的一种渠道。吃饭十五分钟,看完五部电影。这类视频易于消化,又有助于青年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鉴于信息获取方便,时间简短,浓缩的影视解说成为青年抵抗时间的替代性选择,在吃饭时,跳过片头广告完成时间的抵抗。电子榨菜是一个过滤器,提供及时快感。每一次电子榨菜仪式的完成,推动着社会的聚合,表面上是口欲的满足,实际上是内心获得补充能量的时间。

(三)空间重组

从空间的二维度看,青年的身体行为存在于现实空间,精神需要依托于虚拟空間。对于青年而言,虚拟空间是一个更具有吸引力与创造力的世界。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主的媒介方式造就了虚拟空间,为青年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实践平台。青年渴望“虚实两境”的虚拟与现实,从现实的空间中走向虚拟的空间,从虚拟的空间找到内心的真情实感。从空间三维度看,青年存在于物理、心理与网络三重空间,三个空间彼此脱域。青年在物理空间中受制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带有自我期盼与他人要求的枷锁。在心理空间中,青年必须保持一颗强大的心脏,努力消解内心的漂泊与苦闷。在这两种空间里,青年更多的是感受到无能为力。而在网络空间中,青年具有平等的权利,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此虚拟公共空间中,实现了青年的虚拟身体在场与虚拟动态交际。作为青年的认知和交往的延伸,虚拟空间超越现实空间,成为自我呈现的主要场域。

技术提供了重组世界、社会、个人的可能,后现代生活中的青年,存在着内卷、佛系、躺平的多种精神样态。当青年对外界的生活感到无力,呈现出复杂的心态时,借助电子榨菜的技术运用,试图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如0.5至2.0的多倍速的播放、任意地调节视频内容来实现空间的掌握,重新对生活充满掌控感。观看电子榨菜,并非单一地获取信息,而是逃离现实空间,为吃饭增添仪式感。自由表达和言说的平台,铸就个体世界的虚拟空间,青年实现对现存空间的消弭,抵消物理空间对精神的占有关系。在元宇宙的运用中,构建新的群体关系,拓展现实空间、增强生命体验。特定的虚拟空间成为躲避复杂的人际关系,以知觉沉浸对待现实压迫,为青年的精神需要寻找合适的空间。青年观看视频是在独立的空间中进行的,创建社会隔离小环境,在小环境中重组社会。

(四)孤独代偿

代偿是指用替代性的补偿行为,缓解或者淡化在某些事物、某种领域的不可得行为。孤独代偿是为了缓解苦闷,进行情趣宣泄、排解寂寞,增添生活乐趣的一种消极替代性行为。在网络上流传的《孤独等级表》中,一个人吃火锅位列第五。对于青年而言,吃饭时没有找到一部称心如意的下饭剧,这顿饭将会索然无味。电子榨菜的出场,与孤独代偿密切相关,为独自用餐提供乐趣与陪伴。青年用媒介连接起孤独的灵魂,渴望从网络世界获得多巴胺,进行“云旅游”“云享受”“云体验”,摆脱平平无奇的日常生活和琐碎复杂的人际关系。

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一人户的占比约为17.04%。青年“一人食”的现象逐渐出现,“孤独”成为生活的常态。越来越多的青年走遍大街小巷一个人探寻美食。青年中还存在社恐现象,逃离了工作的下班人,不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交。部分青年虽然社恐,但从其内心来看,依旧希望与他人正常社交,正常与他人对话。视频平台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平台,无需面对面的交流,青年便可以进行便捷的交流。线上社交达人,线下孤僻透明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视频社交衍生出了除文字、语言社交之外的,第三种视觉交往方式。借助电子榨菜,青年的心理孤独能得到缓解。网络视频为青年逃离苦闷与孤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视频搭建的拟态关系缓解了孤独感,丰富多样的弹幕,提供了陪伴式社交。电子榨菜是消解孤独的佐料,一份美味可口的餐食、一份合格的电子榨菜,令人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打开弹幕能感受到无孔不入的陪伴式社交,通过弹幕中的交流,感受他人的“虚拟在场”,青年获得了极大的归属感,放大虚拟社交圈层的陪伴感。

四、电子榨菜: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审视

一份有营养的榨菜,能够给青年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填补就餐时的孤独与寂寞,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作为碎片时代增味的佐料,电子榨菜成为掏空自由时间的“代餐”,所凸显的后现代症候,使青年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为了使青年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理性看待电子榨菜现象,提供优质的精神生活产品。

(一)青年电子榨菜现象的正向影响

与图片的静态性相比,视频拥有持久的动态性与良好的反馈性特征,给青年一种建立亲密关系的错觉。视频博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用青年最为熟悉的内容,激发好奇心,通过带来短暂满足感的观看,提升青年的情绪体验。娱乐视频拥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刺激,适当的背景音乐、美好的视频画面、丰富的情绪烘托,构筑了迷人的虚拟世界,诱发愉悦和高兴的情感,提升青年的进食体验。青年借助电子榨菜畅游其中,津津有味地享受短暂且幸福的用餐时光,有助于缓解青年的精神压力,激发青年的积极情绪,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一个人孤独的原子化就餐,有了电子榨菜的陪伴,消减了心理的孤独感,实现了从现实空间中的短暂逃离。青年在就餐时间进行的电子榨菜,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短时间内帮助青年了解电影、电视的框架思路与精华部分,取得了理想的个人提升效果,实现了进餐的仪式化追求。当新电影或者新的电视剧上映时,青年没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整体化的观看,可以先通过电子榨菜提供的浓缩化简介,确定是否需要观看。这为青年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观看效率。电子榨菜具有科普的功能,青年通过电子榨菜能获得大量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定制化内容,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在不断补充相关知识的同时,青年对世界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能加以了解,不断提高着理论素养。实际上,不少青年在看完电子榨菜之后,会进入看原著、看原片的深度阅读。

(二)青年电子榨菜现象的负向影响

现实生活与幻想生活的分离,电子榨菜成瘾的现象不容小觑。强烈的娱乐偏好,沉浸于娱乐视频的附庸,造就青年自我精神世界的萎靡。表达手法碎片、主题表达单一、内容质量肤浅,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在反噬视频的良性创作空间,简短的故事梗概难以概括视频所蕴含的精华,忽视价值的连贯性,无法带给青年极致的观看体验。影视解说榨干了镜头、意想、蒙太奇,将所有的视频变成俗不可耐的故事会,侵蚀了青年精神生活的审美趣味。而AI配音,张口就来“小帅”“小美”的视频博主,极有可能被复制、抄袭。文化速食主义之下的电子榨菜,碎片化的表达造就意义缺失,影响了受众的解码活动。媒介依赖带来过度快感,青年为之沉迷,抑制青年人脑的正常判断,导致垃圾信息被青年主动或者被动接受。

在算法的推荐下,青年浏览一个个的个性化推送视频,媒介时间被无意义地消耗,陷入消耗精力的低价值,被迫剝夺了个人时光。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麻醉性功能,侵占了青年的社交、学习时间。青年投入电子榨菜的时间一旦占用生活、学习的时间,将会使闲暇时间异化为景观时间。“资本从控制人的生产时间转为控制人的闲暇时间,呈现出景观时间消费的虚无化和虚假性。”过度地依赖媒介,造成青年健康受损,原本不可多得的自由时间被无情浪费,从而在对时间的补偿中牺牲社会化成长所必要的时间,如此恶性循环。

吃饭作为休息时间,大脑理应处于放松的状态,但是电子榨菜使得青年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无益于青年的健康。边吃饭边看视频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青年过多进食。青年经常一人餐,与视频相伴随的方式,祛除了人的公共性,减少了与他人的社会性交往,导致人的自我隔离。

(三)对青年电子榨菜现象的反思

媒介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具有中性色彩。价值意义与消遣放松是青年的一体两面。电子榨菜绝非营养均衡的美味佳肴,难以满足青年精神生活的高质量需求。辨别电子榨菜的性质,需要理性看待,仔细辨别,去伪存真。在满足个人娱乐的基础之上,防止过度消耗时间和精力,理应适当关闭屏幕,呼吁回归真实生活。

食用品质优良的精神食粮,是解决当前电子榨菜文化困境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大监督,加强网络内容监管,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提供青年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保证青年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防止“人役于物”。建议相关管理部门,颁布相关政策,把关视频的内容质量、制作方式以及推送过程,推进视频制作的规范化。

积极保证电子榨菜坚守底线,在陶冶情操与引领风尚等方面发挥作用。视频制作者提供多元精品的电子榨菜,抛弃粗制滥造的视频产品,生产出更多具有营养价值的视频,满足青年的精神生活。鼓励优质电子榨菜的生产,创造出品质优良、情感真挚的电子榨菜。借助媒体平台、生产者与消费者,对电子榨菜进行积极引导。培养青年健康的媒体素养,青年养成健康的需要,引导有序、健康的内容生产。短视频平台要加强自身监管与行为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关注青年的精神需求,推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视频。强化短视频的审核机制,规制道德价值感丧失的内容,界定内容生产的边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畴内完成创作,推动短视频生态的健康发展。创新视频内容,将视频作为承载青年集体回忆,凝聚青年向心力的载体。

青年群体需要保持自觉与自律,提高自身的辨别力、鉴赏力与自控力,保障青年电子榨菜现象的积极效应。青年理应认识到电子榨菜只是佐料,不能沉浸在虚幻的表演世界中,放弃现实的依靠与归属。区别正确使用媒介与过度使用媒介的界限,避免过度使用媒介成为“媒介人”。青年应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将纪录片等包含知识的视频作为首选,适当适度地食用品质优良的电子榨菜。培育青年个体社会交往技巧,在物理世界中,构建个人与他人、集体与社会的良性关系,减少青少年在虚拟世界寻找慰藉的驱动力。培育青年对媒介的正确认知、选择与批判,提升青年的媒介信息收发、传播与提升的能力,从而建立理性的思考,通过理性嵌入,将青年从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剥离,回归到有助于自我实现的现实世界。

五、结语

新兴媒介形态的短视频对青年的成功嵌入,深刻影响了青年的精神生活。探讨青年电子榨菜现象的产生、特征、缘由以及分析电子榨菜所带来的效应,是重拾青年美好精神生活的整合性阐释。采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电子榨菜,了解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青年的美好精神生活,提供更加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产品,是应对电子榨菜危害的必由之路。注意技术媒介与青年精神生活的双向互动,将媒介的运用放于理性的精神生活之中,才能让电子榨菜现象沿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Time Representation, Reality Cause and Rational Review of Youth's Spiritual Life

Feng Huifang

AbstractThe spiritual life of young people needs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provided by electronic products to meet the virtual imagination and realistic emotional sustenance of young people.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is full of young people 's dining time, which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development with TV and mobile phone as the main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reflects the spiritual fast-moving consumer goods in the fast-food era, the multi-text creation in the video era, the participatory culture in the network era and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in the digital era. Media dependence, time resistance, spatial reorganization and loneliness compensation are the realistic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young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This paper adopts the bifurcation point of view to dialectically treat the phenomenon of youth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clarif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rationally examine the phenomenon of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and strive to provide youth with better quality spiritual life products with the help of media content reform.

Key wordsyouth; spiritual life;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责任编辑  李秀萍

收稿日期:2023-1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XKS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惠芳,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佳婷:《当代青年下饭神剧——电子榨菜》,《城报》,2023年3月23日。

童兵、陈绚:《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

张知依:《“电子榨菜”成为年轻人佐餐标配》,《北京青年报》,2022年11月23日。

张苗:《“电子榨菜”困境待解》,《检察风云》,2022年第24期。

张骋:《从影像意识重新理解视觉文化: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分析》,《思想战线》,2020年第6期。

孙振虎、赵甜:《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分析》,《当代传播》,2018年第6期。

孙玮:《媒介化生存:文明转型与新型人类的诞生》,《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6期。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汉英对照 2022》,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年版,第50页。

温彩云:《伪存在、时间消费与分离效果:网络游戏的景观性特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青年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