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
——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坚实根基
2024-04-13姜义华
姜义华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第858页。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无论是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还是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都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人心和力量,其实就是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②同上,第403页。就是人们“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对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各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怎样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结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非常有必要正确认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002 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重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2022年10 月中共二十大则更加明确地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23 年11 月30 日习近平在上海的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长三角“要带头落实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③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国政府网2023 年11 月30 日,http://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1/content_6917835.htm,访问日期:2023 年12 月4 日。
中国的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非此即彼、势不两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干,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246-247页。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这是新时代能否巩固地建立和健康地发展统一战线,将统一战线确立在坚如磐石的基础上的关键。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实践和列宁晚年的思考
邓小平1985 年8 月28 日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谈到:“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37页。
所谓“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指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曾经简单化、教条化地将是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以及按劳分配这三条,视为判断是否社会主义以及确定社会主义成分多少的标准。这个问题是否清楚,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命运。
什么是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人们一度试图凭借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和强制措施,在一个小农国家里直接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节生产与分配③《列宁全集》第33 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39页。列宁在这篇文章中坦率地承认:“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匆匆忙忙将全部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公共所有,并尽力在众多领域立即消除商品生产。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天,即1917 年10 月26 日(1917 年11 月8 日),就废除了土地私有制,无偿地剥夺了大土地所有者。在几个月内,又同样无偿地剥夺了几乎所有的大资本家即工厂、股份企业、银行、铁路等的占有者。由国家来组织工业大生产,从‘工人监督’过渡到‘工人管理’工厂、铁路,——这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但在农业方面,事情还只是刚刚开始(办‘国营农场’,即由工人国家在国有土地上办的大农场)。同样,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④《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1页。这其实就是将准备建设的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1919 年10 月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对这个时期的特征和任务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①《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4页。在这个时期,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你死我活、谁战胜谁的关系,彼此绝不相容。列宁在这篇文章中还强调,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同农民小商品生产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因为农民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②同上,第86页。稍后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这段论述被概括为一段更为有名的结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③同上,第181页。
这样做的结果,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生产的下降。如列宁所说,1921 年春苏俄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主义的第一种模式。
1921 年10 月29 日,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就此反省时说:“你们回想一下我们党从1917 年底到1918 年初所作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声明,可以看出我们那时就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可能是通过比较短的道路,也可能是通过漫长的而艰苦的道路。但是,在估计可能的发展时,我们多半(甚至我不记得有何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推断出发的,可能这种推断并不总是公开表达的,但始终是默然意会的。”④《列宁全集》第33 卷,第64-65页。
俄共(布)在列宁的领导下,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明确提出:“在一个小农充斥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全部重新思考,整个看法必须根本改变。”⑤《列宁选集》第4 卷,第687页。而“重新思考”和“根本改变”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和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仍有存在的必要。列宁更提出一个大家都能够明白的口号:“要教育俄国农民学会做买卖,学会按照欧洲方式做买卖。”⑥同上,第684页。列宁特别提醒:“我们决不受轻视商业的‘感情的社会主义’或旧俄国式、半贵族式、半农奴式、宗法式情绪的支配。”⑦《列宁全集》第33 卷,第92页。布哈林根据列宁去世前所做的最新思考,一再强调,剥夺农民将会毁灭农民经济,破坏工农联盟。他主张,必须承认苏维埃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长时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俄国存在着大量的小农经济,这使得俄国的经济技术极端落后。所以,俄国要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在发展的时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处于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不存在阶级的未来社会第一阶段,而是处于仍然存在阶级区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布哈林1924 年的文章《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指出,从生产关系上看,苏俄的经济成分是混合型的,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私有制经济,这与俄国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而混合经济成分要求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关系,所以,市场关系的存在是落后型社会主义的突出特征。市场关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所以苏联存在市场关系是客观的、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由于存在小商人和小业主,所以,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他们仍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由于俄国存在非常广大的农民阶层,所以,到达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相当长的。布哈林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的计划经济,如果“从高等代数的观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只能建立在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增长和集中的基础上。而在俄国“落后型的社会主义”中,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关系,货币、交易所和银行等的巨大作用,不能立即实行计划经济。
列宁和布哈林的这些新的思考,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作的一种全新的解释。多种所有制并存,商品市场经济仍有积极意义,这完全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但列宁称之为新经济政策,布哈林称之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列宁去世后不久,这些新的思考开始被当作错误的倾向而受到批判和否定。在斯大林的主持下,1928 年就已经实际上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在全面实现农业集体化名义下,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许多做法又被复制,农民的土地、牲畜、农具、粮食再一次被剥夺。斯大林1936 年11 月25 日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报告中,新经济政策被诠释为不得已的暂时让步,为权宜之计,说:新经济政策是“巩固社会主义阵地,消灭资本主义分子,完成作为国民经济基本体系的社会主义体系的胜利”。而这个胜利的标志,就是完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民的小私有制,使得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在工业、农业、商业等一切部门中取得完全胜利。这样,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被确定为判断是否为社会主义的三大标准,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同穆加贝谈话时对此深为感叹:“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①《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39页。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1921 年中共一大所制定的党纲就规定未来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时当然没有考虑统一战线问题。
1922 年中共二大时,俄共(布)已经认识到不可能一步跨入实行共产主义生产与分配,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确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而最低纲领则是先进行民主革命: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和无产阶级之外社会各被压迫的进步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首次放在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面前,1923 年党的三大就确定了和孙中山所建立的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实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全民抗日战争,奠定了建立和发展革命民主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牢固基础。1940 年1 月完成的《新民主主义论》,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国家”等概念,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72,675页。,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和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②同上,第675页。
新民主主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致力于建立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承认农民小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仍然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1945 年3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对《论联合政府》进行说明时谈到:“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毛泽东结合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历史经验说,“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是无害有益的”,“国家资本主义在苏联也存在了几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就想要有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未得,富农存在得更久一些”③《毛泽东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275页。。5 月,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结论中,毛泽东重申:“我们提倡的是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有它的生命力,还有革命性。……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将来还有用,在中国及欧洲、南美的一些农业国家中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的。”④同上,第384-385页。
这说明我们当时非常认同列宁晚年对俄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所作的新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和广大农民建立了巩固的联盟,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爱国力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都离不开结成统一战线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大团结。这个新民主主义,和列宁、布哈林所倡导的新经济政策这一社会主义模式非常接近。
正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高歌猛进之时,1948 年6 月,在苏联共产党主导下,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发动了一场对铁托等南斯拉夫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猛烈批判。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被指责为不承认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阶级斗争不断尖锐化,不承认农民小生产者每日每时不断地、自发地、大量地生产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热衷于同富农、商人、小工厂主建立“人民阵线”,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还被指责为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是以民族主义来对抗紧紧跟随苏联共产党所代表的国际主义。①解放社编:《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新华书店,1949,第62-63页。南斯拉夫共产党因此被开除出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苏联报刊连篇累牍发表长文,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人的这些观点进行了狂轰滥炸式的讨伐。苏联方面讨伐南斯拉夫共产党所涉及的这些见解和做法,大多和中国共产党人所持的新民主主义非常接近。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突发的这一重大事件,迫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考虑如何作出调整,转而采用苏共中央所坚持的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主张的过渡时期理论取代自己原先的新民主主义理论。1948 年9 月初,刘少奇在《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这篇文章中便提出新中国的主要矛盾将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他说,新民主主义经济分为三种具体形态:国家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些资本主义成分,即使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下,也必然要与国家经济及合作社经济发生竞争。这种竞争,愈到后来就愈加激烈,并将继续很长的时期。这就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社会中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矛盾。”在随后召开的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更加明确地提出和强调了这一点,说:“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资本家和富农)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以后,这就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161-162页。1949 年2 月3 日秘密访问西柏坡的米高扬在同刘少奇谈话后给联共(布)中央的电报中报告说:“刘少奇声称,他们将以没收官僚资本为借口去没收买办资产阶级的企业。至于民族资产阶级私营企业的问题,则等到一二年后,他们制定国有化计划时再解决。”“刘少奇强调‘我们牢记列宁的教导:小资产阶级经济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源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具有时间的长期性和斗争的艰巨性这两个特点。我们目前也面临着列宁曾经提出的‘谁战胜谁’的问题。”③尼·特·费德林、伊·弗·科瓦廖夫、安·梅·列多夫斯基等: 《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彭卓吾译,东方出版社,2004,第49-50页。这就是确认了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的合理性、权威性。
1949 年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社会经济成分,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形式,认定“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会议还提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3页。6月,刘少奇为准备访问苏联而撰写的报告提纲中更着重阐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反对资本主义倾向和冒险主义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反对将一切希望寄托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向资本家作无原则的让步,对小资产阶级的弱点表示迁就,自觉不自觉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资本主义共和国。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215-216页。1953 年6 月1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1954 年2 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确定要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中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的原则区别,就是前者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在中国仍然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它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所确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比较接近列宁晚年所主张的新经济政策;而后者则要求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消灭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与商品市场经济,认定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势不两立,无产阶级必须全面消灭资产阶级和会“不断自发产生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的农民小生产者、小手工业者。这时,尽管在具体方法和步骤上和苏联先前做法有许多不同,但在判断究竟什么才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我们已经确定无疑地以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主政时期的苏联模式为标准。
四、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教训
1953 年4 月23 日中共中央专门发出《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要求干部学习《联共(布)党史》第9 至12 章和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著作,高级组要求读列宁著作4 篇(《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论统一的经济计划》《论粮食税》《论合作制》),斯大林著作16 篇,古比雪夫著作1 篇,莫洛托夫著作2 篇,马林科夫著作1 篇;中级组则要求读斯大林著作中的8 篇。指示中要求“全党主要干部都能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我国具体条件正确地利用苏联的经验”。10 月27 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补充通知》,扩大了读书者的范围,对党员干部、党外干部、党政群机关干部、工矿企业干部、技术人员和艺术工作者、大中小学教师、医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和内容分别作出了规定。
到1956 年“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毛泽东一度认为,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今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人民内部矛盾。今后统一战线将建立在新的基础上,所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口号。但随即发动的反右斗争,使阶级斗争扩大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逐渐流于形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业化程度,尽快将农民的小集体改造为大集体,从集体所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1958 年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上以乡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将农田、农业生产、农村工业、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生产资料和收入实行集体所有和统一分配,对于基本上仍然从事个体手工劳动的许多农民来说,这样做实际上造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剥夺,严重地损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破坏了和广大农民的同盟关系。
围绕要不要同意农民“包产到户”的要求,党内高层产生了重大的分歧。由于事关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化这一原则,1962 年9 月24 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开幕会议上的讲话中重新强调阶级斗争,说:“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没有阶级,有没有阶级斗争呢?应当肯定,还是有的,还是存在的。列宁曾经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因为国际资产阶级的存在,因为本国资产阶级残余的存在,因为本国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农民阶级中间还不断地生长着资本主义分子,所以剥削阶级虽然被推翻了,它还是长期存在的,甚至于要复辟的。”①《毛泽东年谱》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151页。这里所根据的仍然是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论述。随后开展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可以说,都是力图维护苏联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必然结果。
1974 年秋冬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谈话,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组成部分。1975 年2 月22 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和3 月1 日出版的《红旗》杂志,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语录33 条,其中10 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23 条为列宁的论述。列宁的论述,除4 条选自1917 年8-9 月撰写的《国家与革命》外,其余19 条,全部出自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著作。于此足见,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模式对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本人影响之深。
将社会主义等同于共产主义阶段的生产资料全面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不承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企图直接过渡到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与分配。它将所有非公有制经济都视为和公有制经济势不两立的敌对势力,尤其是将最广大的小农都视为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深厚基础,由此断定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仍将长期持续存在,而且有时会非常激烈,将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和支持保留这些非公有制经济适度发展的社会阶层及党内同志。实践越来越清晰地证明,一味追求不断扩大和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尽力防止和抑制商品与市场的发展,非但没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反而严重脱离了人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实际,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至引发社会动乱,使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
从根本上讲,我们所建立的公有制经济和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一回事。原先我们将公有制分作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后来全民所有制改称国有制,但无论是国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实际上都难以避免受到等级权力的制约。毛泽东当年特别担忧干部脱离群众,变成官僚主义者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发现了在等级权力支配下,公有制并不一定就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正是基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成功与挫折经验教训深刻的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
中国的改革始于废止单一的公有制,而起步则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独立经营自己所承包的土地,灵活选择种植农作物和养殖业,自主决定销售方式和价格。实践证明,广大的劳动农民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是非常可靠的同盟军和主力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广大农民能够自主支配经营所得,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迅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更给了广大农民以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走向工业与商业的自由,几亿“农民工”转型成为支撑制造业迅猛发展充满活力的新的产业大军,推动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变成“世界工厂”,工业革命阔步前进。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肯定,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者,绝大多数并非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他们同样承担着社会责任,渴望中国现代化事业大踏步前进,渴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往人们共同富裕,致力于中华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而且,现代非公有制经济,很多采用股份制,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性。曾一度消失的民营经济得到复兴,并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贡献了国家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非公有制经济重新肯定的同时,原先的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克服等级权力的影响,也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度改革。尤其是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承认市场经济的积极意义,乃至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使传统公有制经济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对于在公有经济体中权力缺位、权力越位、权力寻租现象的有力整治,维护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此同时,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容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制度这些根本性的重大改革,极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有利于生产的社会性在所有层次发挥应有的功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高速健康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另一重大突破,就是确认广大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他们不再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而是积极参与物质生产活动及精神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制度、体制、决策的成功实践,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92 年中共十四大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论,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化,也一步步增强了自信。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论,心中总有着那么一个确定的标准、确定的模式。现今,我们正大光明地宣布两个“毫不动摇”,这不是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仅是“中国特色”,而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应当“坚持和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表明社会主义不再像往常人们所认知的那样仅仅延续数十年的短暂的过渡阶段,而是一种将延续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如邓小平所说的要延续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全新的科学界定,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性的发展。
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一时的局部的让步,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营经济从业者,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新时代统一战线坚如磐石的基础,就在于社会主义这一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