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述评

2024-04-13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学者精神

阮 博 朱 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①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者们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角,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思想资源、评价指标、价值意蕴、实现障碍和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明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前研究进展和今后推进理路提供学术参考。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思想资源

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其一,从语义构成的角度进行解读。此观点基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语义构成,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解构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三个维度,以此来解读其科学内涵。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富裕”意味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凸显了精神生活目的、精神生活层次、精神生活类型、精神生活途径以及精神生活条件的全面性,“共同”则强调了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性——即广大人民群众共创共享精神文化成果。②还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表现为“多样多层的精神生活富有”“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协调发展”“精神主体间区域间平衡发展”。其中“多样多层的精神生活富有”凸显的是“精神生活”的表征,“精神主体间区域间平衡发展”指涉的是“共同”的要求,“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协调发展”则强调了“富裕”的全面性。③

其二,从内容要素的角度进行解读。此观点基于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本构成的探讨,来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括心理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富裕、信仰生活的富裕三个方面。④有学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体包括精神追求、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三个层面的富裕。⑤还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精神境界的充分提高、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精神幸福感的最大化获得。⑥

其三,从主体状态的角度进行解读。此观点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归根结底是一种主体的“精神状态”。有学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普遍认可的美好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并用其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⑦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前提下,在国家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中,为满足其精神需要去选择、追求、创造、共享精神资源,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活动和精神富足状态。⑧还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个体精神生活保持的丰盈均衡状态、全社会精神追求呈现的澄明向善样态以及民族精神力量展现的恢弘自信质态。⑨

其四,从鲜明特征的角度进行解读。此观点认为,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其鲜明特征的角度来审视。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不同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独特特性,它们是历史性、非第一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与个体性。⑩有学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主观能动性、物质制约性、相对独立性、个体差异性四重特性。⑪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自主性与依赖性、获得性与创造性、差异性与不可复制性等显著特征。⑫还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依存性与制约性、发展性与渐进性。⑬

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资源,学者们从不同侧面予以梳理。

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诸多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资源。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精神生活的理论诠释中蕴含着大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内容。⑭有学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论的题中之义。⑮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反精神贫困思想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⑯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含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要素。⑰

其二,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资源。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演进中蕴含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元素。具体来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精神力量的能动作用,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既要壮大物质基础,又要充实人民精神生活;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概括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细化共同富裕内涵,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目标。⑱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蕴涵着丰厚的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资源,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新时代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⑲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资源库。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兼爱天下、协和万邦的情怀以及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的精神等,都富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因子。⑳还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体现在理想追求、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等多个方面。例如,理想追求方面的“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道德情操方面的“厚德载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精神境界方面“朝闻道,夕死可矣”“致良知”等,都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彼此相通。㉑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

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学者们从不同维度进行划分,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五种。

其一,“三指标”说。有学者认为,物质生活、公共文化与精神生活是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刻度的三个一级指标。具体来看:物质生活层面可以通过就业与收入、人力资本、社会交往、社会保障与卫生健康等维度来测评;公共文化层面可以通过文化经费、设施、产业、特色活动与发展机会等维度来测评;精神生活层面可以通过精神生活、精神体验与精神信仰等维度来测评。㉒

其二,“四指标”说。有学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通过公民个体获得公共文化资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来体现。因而,可以将基于个体文化权利之上的“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和“文化发展”四项基本权利设为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级指标。“文化获得”可以通过公共文体旅游设施、公共文化经费、公共文化和旅游活动、特殊群体的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予以评价;“文化参与”可以通过文化综合活动、旅游与体育健身的参与率进行评价;“文化享受”可以通过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文化享受”可以通过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获得艺术审美培训时间、人均知识产权数、文化行业捐助占投入比重、文化和旅游行业数字技术应用比重与人均GDP、恩格尔系数来加以评价。㉓

其三,“五指标”说。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国民精神素养教育的实效、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等五方面,来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㉔还有学者持另一种“五指标”说,认为要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程度、国民素质的表现程度、文化生产供给程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精神文化消费情况。㉕

其四,“六指标”说。有学者指出,社会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全面能力、自由平等、主观幸福共同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其中,前五个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客观评价指标,主观幸福则是唯一的主观评价指标。具体来看,社会条件包含社会参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政治条件包含政局稳定、反腐败、公民权利保障;文化条件包含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活动条件;全面能力包含生存能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自由平等包含自由闲暇时间、分配机会平等、城乡机会平等;主观幸福包含知足充裕满足感、身心健康愉悦感、自我实现成就感、人际关系认同感以及心态平衡自信感。㉖

其五,“八指标”说。有学者采用条件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三个维度相结合的方法,建构起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八指标”说。条件性指标维度包括精神生活条件、精神生活环境、精神生活资源三个一级指标;过程性指标维度包括精神生活需要、精神生活能力两个一级指标;结果性指标维度包括精神状态、精神境界、精神感受三个一级指标。其中,精神生活条件与精神生活环境着重考察其优良程度,精神生活资源着重考察其丰富优质程度、可共享程度和实际共享程度,精神生活需要着重考察其量的广泛、多样、全面性与质的层级、超越、复合性,精神生活能力着重考察自主力、享受力和创造力,精神状态着重考察其活力度,精神境界着重考察其高度,精神感受着重考察其良好度。㉗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障碍

当前学界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其一,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有学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确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具体来看,人民美好生活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然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㉘还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普惠、共享精神文化资源,二是纠偏、凝聚社会心态,三是维系、升华精神状态。㉙

其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客观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其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反映人民意愿,致力于谋求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充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提升。因此,能否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实关涉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㉚有学者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积极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物质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从而有助于赢得民心,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人民群众基础。㉛

其三,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价值层面、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推动力。㉜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自觉。㉝

其四,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向。有学者认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走出有别于西方大国“国强必霸”逻辑、实现文明型崛起的价值支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之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蕴所在。㉞有学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内在统一的。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探索人类共同发展新格局、新道路的重要举措,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探索。㉟

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其一,物质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物质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会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关涉“收入增长”,而且体现在可持续性的“能力发展”。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会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障碍;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可行能力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制约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㊱有学者指出,城乡之间物质生产不平衡不充分会导致其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些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往往容易出现精神文明发展的滞后(如教育落后、思想观念落后、依赖心理严重等),这都会阻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㊲

其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以“文化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主要代表的不良社会思潮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这些不良社会思潮会阻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学者认为,文化消费主义渗透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会磨灭精神生产的创新、削弱精神产品的公平分配、遮蔽精神交往的价值、疏离精神消费的发展,从而制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㊳还有学者指出,部分社会成员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其奋斗意志消解、集体荣誉感弱化,从而阻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㊴

其三,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有学者认为,当前存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如高品质稀缺、不均衡供给等),阻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序推进。㊵有学者指出,当前精神文化产品存在着供给不充分的问题,如精神文化产品质量与层次相对较低、充斥市场的是大量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产品而非文化精品,这会制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㊶

其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精神文化的共建共享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设成果无法公平地惠及到全体人民。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建共享存在诸多问题(如存在主体壁垒、缺乏时间保障、缺乏充裕的物力支持等),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够完善,会影响和制约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㊷有学者认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群体收入差距导致了两极分化和分配落差的产生,从而使精神文化资源面临着分配体制不公、共享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阻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㊸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路径

针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困境,学者们主张通过“夯基”“提质”“增量”“共享”等探索解决路径,以不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其一,夯基:持续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持续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夯实物质基础。有学者指出,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不断走向精神生活的富裕与完善,就是因为有充裕物质条件为其奠定基础。因此,唯有高度重视物质基础的建构,才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㊹有学者认为,夯实物质基础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有三条: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二是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加获得感,三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困难。㊺

其二,提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引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从而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因此,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㊻还有学者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现实任务在于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文化生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斗争精神建设,其实践路径在于加强教育引导以坚定方向性、巩固舆论宣传以突出斗争性、完善实践养成以推动实效性、健全制度保障以保障长效性。㊼

其三,增量:增加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增加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有学者认为,推动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从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力量源泉。具体而言,要推动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就应基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主体文化创新活力,培养优秀文化工作者,推动优质精神产品新创造。㊽还有学者认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在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过程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㊾

其四,共享: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机制。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建共享机制,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有学者基于文化向度,提出重构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活动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逻辑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㊿有学者指出,多元主体共同发力才能建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享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和优化配置资源、产品与服务,保障精神文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另一方面,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51)还有学者提出,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通过推进精神文明的载体建设(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和加强数字化赋能,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共享程度。(52)

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其他问题研究

学者们在深入研究上述学术议题的同时,也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其一,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研究。有学者对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重大意义进行阐释,认为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促进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推进、贡献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具有重大意义。(53)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石、历史依据、文化基因和现实基础,其核心要义在于全民、全面、共建、共享、共创。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54)

其二,特殊群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研究。要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着重关注一些特殊群体。有学者指出,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明显短板。对此,可以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55)有学者指出,农民精神生活存在单一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现象,成为制约农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短板。对此,可以从思想引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三条路径加以解决。(56)还有学者从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视角,对实现残疾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路径进行了研究。在学者看来,可以通过重视残疾人心理健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残疾人精神世界、促进残疾人教育、加强政策与制度保障等路径,来帮助残疾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57)

其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研究。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将有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58)有学者认为,对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手段价值、精神价值与动力价值。(59)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不足、功能发挥有待加强、精神生活发展困境制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任务艰巨等现实掣肘。为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60)

其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研究。有学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62)还有学者认为,满足人的精神利益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62)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基于各自的研究背景和视角,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了多元化立体式的探讨,作出了各自的学术贡献,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使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呈现愈加清晰;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凸显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厚思想底蕴,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推进提供了深厚学理依循。二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多维立体的探索,为构建系统科学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三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进行了多向度的阐释,深度解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人民美好生活、党的执政根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世界进步的多重意义;并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梳理,为探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路径指明了方向。四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路径进行了积极探寻,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提供了有益参照。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显性的学术议题被学者深度关注的时间还不长,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仍然存在需要继续拓展深化的空间。今后,学界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其一,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研究,凝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共识。加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而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解析是首要工作。这是因为,只有先弄清楚究竟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学术研究才有坚实的概念依托。否则,就极容易陷入“鸡同鸭讲”的困境。因此,今后要不断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研究,以凝聚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共识。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当前学者们主要从语义构成、内容要素、主体状态、鲜明特征等角度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进行分析,但尚未完全取得概念共识。今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的研究:一是以厘清精神生活的内涵外延为突破口,明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边界和内容指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精神生活的解读,目前学界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念难以达成共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精神生活的内涵外延的差异化理解。因此,对精神生活的深度性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精神生活的内涵外延有了精准分析和透彻把握,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澄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二是注重从物质生活的视域透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与物质生活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因此,在探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时,要将其物质向度纳入考量范围。三是聚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体的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因此,要揭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就要注重考查人民的精神存在样式,注重关注人民在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精神生活的不同表现。

其二,细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标准研究,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评价体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如何衡量?从哪些维度去判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如何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这些都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中的核心论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标准研究。然而,与物质生活相比,人民的精神生活相对抽象、内隐、难以量化,因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标准研究其实是颇具难度的学术议题。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学者们基于对精神生活影响因素的不同理解,所提出的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也多元多样,甚至有些观点之间还存在着彼此抵牾之处。今后,应细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标准研究,着力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评价体系。第一,要加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研究。要全面深入挖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如物质生活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文化氛围、公共文化供给、社会心理倾向等多个方面,并注重将宏观性因素细化和层次化,着力构建系统性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第二,要加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研究。要注重主观评价指标与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既要关注外显、可见的客观指标(如物质生活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等),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主体感受(如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等),并努力将难以测评的主观评价指标实现可度量化,注重建立主、客观相统一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水平。第三,要加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的适用性研究。在讨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时,要注重供给性指标与需求性指标相契合。针对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匹配不同的精神文化供给标准,以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其三,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举措研究,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推进提供更坚实的学理支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今后学界在注重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基础理论分析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应用对策研究,尤其要强化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举措研究,从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推进提供更坚实的学理支撑。要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举措研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维度:(1)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举措的系统性研究。我国是一个拥有14 亿多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此,要秉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在系统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现实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和现实举措。(2)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举措的实证性研究。要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扎实的实证研究。通过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有助于观察和发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制约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实践方向。(3)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举措的比较性研究。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举措的研究进程中,可以通过对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通过对我国与域外之间的比较研究,来精准地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举措。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学者精神
共同富裕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虎虎生威见精神
学者介绍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