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小鬼

2024-04-12淡蓝蓝蓝

读者·校园版 2024年1期

高三那年,她桌子上的复习资料码得像一座小山。她埋首在山脚下,占山为王。

周五的晌午,同桌斜斜地探过身来,惊讶地问:“都什么时候了,你居然还在看这种闲书?”她慢悠悠地翻过一页,语速极缓却又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喜欢宋词啊!”

那是一本《苏轼选集》。

周围响起一片欢快的哄笑声,有男生吹起口哨,有人随手扯了张草纸揉成团,向最后一排靠窗的男生砸过去。

沉闷的冬天,属于青春的那条河凝固着,却仿佛因为这个小插曲迎来了一缕风,河面荡起柔柔的波。

直到值周老师面色冷峻地出现在门口,仿佛带来一股寒流,河面瞬间冻结,笑声止歇。她吐吐舌头,收起《苏轼选集》,扯了一套英语卷子来做。

靠窗沉睡的男生坐起身,打了一个哈欠,将桌上的纸团随手向身后扔去,准确无误地落在墙角的垃圾桶里。他对之前的哄笑浑然不觉,眼神漫不经心地扫过第三排的她,内心并无波澜。面前的习题册封面被他压皱了,只有名字还工工整整地露在外面——宋词。

她不是那种开朗的女生,放在人群里并不起眼,成绩排名中游,循规蹈矩。这种类型的学生惯常会被老师忽略,名字都鲜被提起,也从来不会成为一个班的焦点。除了偶尔有一两个调皮的男生会促狭着问她:“曾黧眉,你喜欢宋词?”她眼睛也不眨一下,应和着:“宋词有趣,我当然喜欢宋词。”

看她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旁观者便分不清这句话有无玩笑的成分,说了几次,自然觉得无趣。

宋词与她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自习时间,宋词也在睡觉,但依然是年级里的学霸。学霸并不是书呆子,他会写歌,擅抢篮板,辩论赛上自带光环。她有时候会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男生,仿佛做什么都轻描淡写,却又能达到极致。

高中三年,他们几乎没有说什么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她都小心翼翼的,连自己呼吸了几次都能数得清。

他是她的秘密,庞大又隐秘。

她看着墙上的高考倒计时,甚至会悄悄地哭出来。有一次被妈妈撞见,妈妈心疼地说:“压力不要太大,尽力了就行,考得好不好无所谓。”

谁也不知道,她是因为越来越近的离别而难过。他那座山啊,太高了,他会考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呢?她只知道,自己追不上他的节奏。

她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习惯,在书包里装一本《宋词选》,仿佛这样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把他的名字挂在嘴边。她是一个胆小鬼,鼓足了勇气开玩笑,却因为太用力了,玩笑都不像玩笑。

春天扑面而来,他们依然像面对面的陌生人。她照例会在复习的间隙捧着看那本《宋词选》。他偶尔会在同学的笑谈里听见她的名字,抬头望一望她,总是看不清她仓促经过的眉眼。

夏天如期而至,他并没有如她想的那样去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传闻他会去温哥华。她拿到了一张北京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是所不起眼的大学,但全家人都欢天喜地。她叹了口气,宋词里读到过的哀愁与失意皆在那一声叹息里。

大雨滂沱的傍晚,他们有一场离别宴,几十个少年第一次扮成大人模样,杯子里盛满金黄苦涩的液体。她来得最晚,他招招手,拿起椅子上的背包让出身边的位置。她紧张地坐下来。席间有人劝他干杯,她望着他为难的模样,拿过他的杯子,一饮而尽。

全桌人哄笑。

天渐渐黑了,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轻叹离愁,有人豪情万丈。她和他有一小段沉默又尴尬的时光。还是他最先打破这沉默,却偏偏问道:“听说你喜欢宋词?”她张口结舌,支吾半天,最后却只点了点头。然后,他被人拉到台上去唱歌,她被同桌拽着去了洗手间。

雨夜昏暗,离别也变得仓促混乱,没有说够再见,人群就散了。

他只在她坐过的位置拾到一朵蓝紫色的野花。

多年之后,他的小侄女从他的书架上翻出一本《苏轼选集》,看见里面夹着一朵干了的小花。

青春里你我都曾是胆小鬼,所以故事没有成为故事。

但是他们说,欲言又止的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故事。

(林冬冬摘自《花火A》,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