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妈妈的小情诗

2024-04-12陶满月

读者·校园版 2024年1期

我来自一个教师家庭,或者更准确地说,来自一个“数学教师浓度”超标的家庭。

不仅我的爸爸妈妈是数学老师,连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都是数学老师。

在这样无比强大的基因的影响下,尽管妈妈怀胎十月时天天给我读“四大名著”,但我学会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而是“一一得一”。

“多好,赢在了起跑线上。”爸爸欣慰地评价道。每每提起来,他的脸上都是“虎父无犬女”的骄傲神情。可妈妈却如临大敌,迅速为我制订了日后的文学启蒙计划。

至于她为什么如此紧张,就说来话长了。

我的爸爸妈妈在同一个教师大院长大,他们青梅竹马,沿袭了长辈理科出身、数学系就读的传统。所谓得陇望蜀,对写作一窍不通的妈妈,天然地对文学充满向往。更何况在20世纪90年代,文学兴盛,中文系里天之骄子云集,少男少女白衣飘飘、吟诗作赋,是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线。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就是写诗。或华丽或质朴的诗句里,藏着诗人的绵绵真心。

哪个少女不怀春,所以当妈妈收到来自爸爸的信时,信里的情诗一下子就击中了她的少女心。几番下来,妈妈眼中的爸爸周身自带光环,妈妈看爸爸的眼神都带着滤镜。

每每说到这里,妈妈都会停下来,毫不留情地瞪一眼旁边一脸无辜的爸爸:“结婚后,一天我进书房翻开桌上的书,结果里面全是你爸爸‘写’给我的诗。”兢兢业业当抄诗人的爸爸试图为自己开脱:“我又没说那些诗是我写的……”眼看着妈妈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我赶紧做乖巧状讨好她。妈妈总会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可不要像妈妈一样啊,被人用几句酸溜溜的话就骗走了,还不是他自己写的。”

有“惨痛教训”在先,妈妈在我还未出生时就定下要将我培养成文学少女的目标。胎教要读“四大名著”以及纪伯伦、雪莱的作品,学龄前要背《唐诗三百首》,上小学要写日记、周记,上初中要看中外名著……简直恨不得直接把刚出生的我送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

成功把妈妈“拐”到家,爸爸也觉得为我树立“防骗意识”很重要,所以他举双手赞成,说:“毕竟家里有这么多数学老师呢,不愁你学不好理工科,就怕学不好需要日积月累的文科。”就这样,在一众理科生为我营造的文学氛围里,我成功长成了他们期待的模样,无论是吟诗作对,还是挥笔作文,我都信手拈来。

可渐渐地,妈妈开始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升入初中后,第四次收到我的数学测验成绩不及格的通知时,她坐不住了:“宝宝,数学课有意思吗?”彼时的我浑然不知她平静表象下的风起云涌:“有呀,妈妈,只有上数学课的时候我才有灵感写小说。”我毫无保留地说出实话,本以为她会和以往一样支持我,毕竟她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数学嘛,随便学学就会啦,不着急不着急,比不得语文,语文可不是一天就能学成的噢”。“不行,宝宝,咱们还是得学学数学。”出乎我意料的是,妈妈一反常态地开始紧张。也许是觉得初中和小学不一样了吧,我并未在意。

可事实证明,我亲爱的妈妈是有先见之明的。当爸爸画完八个角度的立体几何平面图,就差帮我3D建模演示,可我还是一脸迷茫地看着他时,他开始崩溃:“我!教!不!会!”在上一题的讲解中已经被我气到离场的妈妈火速搬来救兵。姥爷笑眯眯地出现:“我教了半辈子书,还怕教不会我们家囡囡?”我有些心虚地摸摸鼻子,谄媚地将笔递了过去。

半小时后——

“桃李满天下,家里结苦瓜啊!”姥爷的眉头已经皱成了“川”字,“你怎么就学不会呢?”我默默哽住,眨巴着眼睛表示我真的尽力了。

我想不通。爸妈比我更想不通,按照生物学的遗传规律,数学基因传到我这儿也该稳定遗传了呀。数学成绩排名表上,且不说名列前茅,我也不该是倒数的常客吧。

妈妈当机立断,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爸妈每天轮流给我辅导数学作业,周末加强训练,严格执行数学提升计划。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全身心投入这场“持久战”,立志要将我这颗“苦瓜”强扭成“甜瓜”。被这氛围感染,我也决心将我的小说创作大业暂时搁置,努力学习数学。

可是……

为什么啊?我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是学不会呢?

我不明白,家里的几位“数学大师”也不明白。一道证明题给出五种解法,一个几何题搭出六个模型,他们确实尽力了。

无数次的面面相觑后,他们放弃了数学提升计划,连夜改成数学及格计划。就这样,我依旧快乐地写点儿小诗,在文字里遨游。升入高中后,我“光荣”地成为家里第一个文科生。乃至后来填报高考志愿,我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文系,继续追逐我的文学梦。

而我的妈妈,则是一边欣慰于“我的女儿真有文采”,一边又五味杂陈地痛心我完全没有遗传到数学基因。但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前者更多。因为,每个节日在微信上给她写完一篇感人肺腑的“小作文”后,我都会收到她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回复。

我的妈妈呀,终究还是对酸溜溜的“情诗”毫无抵抗力。

但没有关系,因为不管是爸爸抄来的诗,还是我字斟句酌写成的诗,都饱含我们对她的爱。

(本刊原创稿件,莉莉夏图)